中国作家库 >> 散文   

追思府谷故友

作者:闫应科 阅读:737 次更新:2023-10-11 举报

 追思府谷故友

(沈阳 闫应科)

陕西府谷人杰地灵,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多彩的美景,我没有去过府谷,但却领略了府谷人的风采和热情。全国各地我没有去的地方很多,但唯独对府谷情有独钟,我深深怀念这块黄土地,盼望有一天去那里亲耳聆听黄河水的涛声,去缅怀长眠于此的闫玉林老指导员……

闫玉林,陕西府谷人,1961年入伍,是我刚入伍时的连队指导员。他看起来貌不惊人,一米六几的身高,不高也不矮;咋看起来比例协调的身材,不胖也不瘦,白白净净,干净利落,说话轻声细语,对人和蔼可亲。高高的鼻梁尖下颌,齐耳短发薄嘴唇,双眼皮、大眼睛,单个瞅五官没有什么惊人之处,但摆在一起组合是那样的协调匀称,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精明干练,具有非凡的人格魅力,眼角边偶尔出现淡淡的鱼尾纹,已经折射出沧桑的年轮和时光的打磨。

连队是1971年移防盘锦从事军农生产任务,当时农场条件十分艰苦,住的土坯房,睡的大通舖,吃的是红高粱米,环境十分恶劣,在荒滩盐碱地上新开垦八百亩稻田。一年四季,我们亲历了平整土地、育苗、插秧、除草管理、秋收脱谷的全过程。开荒平整土地,没有机械,我们就用筐抬,用肩挑,看谁装的满,看谁走的快,手掌磨出了血泡,肩膀压破了皮,仍然热火朝天地干。

平整插秧田,战士们穿着大皮靴,踏着二十来公分的泥浆,用大推板套个小毛牛,一干就是几小时,连小毛牛累得躺在泥水里打也不起来;没有小毛牛的干脆用人拉,一身汗,一身泥,一天下来,累得简直就像散了架的泥菩萨。特别是五月插秧期间,面向黄土背朝天,一干就是十多个小时,收工的时候,连走路的力气都没有了。经过战士们艰苦的劳作,当看着几百亩茁壮生长的稻苗,丰收在望的情景,一切劳累都烟消云散了。

连队干部在工作中的表率作用令人感动,凡是要求下属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连队领导在插秧会战中,先是在操场进行大会动员,尔后到田间地头开现场会。北方的五月,乍暖还凉,全连人员站在一排地块的田埂上,连领导毫不犹豫的脱下鞋袜,跳进冰冷的泥水中,站在准备插秧的田块里给大家讲解示范。田间管理期间,闫玉林指导员到我负责的地块帮助挠秧、拔草,光着脚、露着腿,下到田里,和我一起干,“小咬”(稻田里的一种叮人的小虫)把他的腿叮了几口,又红又肿,可他全然不顾,边干活、边和我谈心。

闫玉林指导员转业回原籍,长期在县人事局工作,他继续保持发扬了在部队时期的优良传统和工作作风,口碑非常好。暮年之际,他由于在部队工作环境艰苦劳累,长期从事国防坑道施工和农场田间劳动,积劳成疾,腿脚不好。在他病重期间,连队老战友申东仓、张长根,前往家中看望。三位老战友相见非常高兴,闫指导员见到过去的老战友专程前来看望,心情十分激动,热情款待,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小住三日后还不忍分开。

2018年3月,闫指导员因病去世,申东仓、张长根再次前往陕西府谷参加祭奠悼念活动。在追悼会上,张长根战友满怀激情,代表老连队深切缅怀闫指导员在部队工作期间所做的付出和奉献,倾诉战友之情。此情此景,使闫指导员家人深受感动,地方领导和居民群众对此也感慨不已,称颂他们重情重义,战友之情胜过亲情,赞扬他们虽无血缘关系,可战友情愫比亲情还亲!

闫指导员是一位优秀的政工干部,有这样的好领导、好兄长,是连队战友的福分,也是府谷人的光荣与骄傲!他的音容笑貌,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闫玉林指导员闫玉林指导员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2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谢谢文友老师关注! 闫应科 06-01
驼铃 匿名 05-28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