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从湘西走来的一代文学大师
在群星璀璨的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沈从文无疑是顶级大咖之一。
殊不知,这位来自湘西的印象主义者,早年贫苦,却在坎坷的一生中以斗士的顽强精神作出了了不起的奉献。
他不仅仅是一个文人,还是有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和服饰史学者,在多个领域均开创了一代大师杰出的成就:
他两度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是我国服饰史学科的奠基人,其晚年的专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填补了物质文化史上的一页空白;他与张兆和令人感动的"旷世爱情",亦成为民国"师生恋"中的千古美谈……
这位湘西走来的一代大师,其传奇而又辉煌的励志人生,有哪些令人感动、值得铭记的地方呢?
一、文坛巨匠,最初却是小学文凭
1902年12月28日,在湖南省凤凰县,也就是湘西的一个风景秀丽、民风淳朴的边城,沈从文就出生在这里。
小时候的沈从文其实是一个天性贪玩、还有些赌性、又不爱读书的乡下孩子,因家境贫寒,13岁时(即1915年)才从私塾转到凤凰县立二小继续念高小,半年后又转到文昌阁小学读书。因经常逃学去看木偶戏,多次被班主任责罚。
以致,一代大师沈从文的初始学历就定格在小学文凭上。
所幸,有着文学秉赋且人又聪明的沈从文在跌宕人生里,凭着自己过人的文学才华,在坚韧的毅力下,顺应环境,不懈打拼,终于创出了在多项领域都有一席之地的康庄大道。
15岁时,突发其想的沈从文不想念书,便投笔从戎,在湘西靖国联军第二军游击第一支队入伍当兵。
其实,这支驻扎在沅陵的当地武装,并不是正规的部队。沈文书只能在那里抄抄写写,当一个不起眼的小文书。
还好,他在部队遇上了一个好领导"湘西王"陈渠珍,这个性情中的军人,是沈从文遇到的第一个"贵人"。他对身体瘦弱的沈从文对上了眼,有些偏爱,时常把他珍藏的古本书籍,其中不乏《新潮》、《改造》等"五四运动"以来的新书杂志向沈从文开放,任他自选自读。
正是这些新书,封住了沈从文的顽皮,还打开了他封闭的视野,于是他有了到外边去看看的强烈好奇心,想去体验"更大的世界"。
5年后,也就是1922年,20岁的沈从文正式向陈渠珍报告,提出自己要去北京求学的打算。陈渠珍很欣赏沈从文的这份胆魄和见识,便予以了支持,说:你去吧,我给你寄钱;想回来时,这里随时都欢迎你。
于是,在陈渠珍的帮助下,沈从文毅然脱下军装,直身到北京"北漂",再度求学。然,沈从文终因学历太低,基础太弱,参加了一轮北京高校的入学考试,都未通过。
所幸的是,因沈从文有不错的文学底蕴,所写的文章让北京大学招生的老师眼前一亮,允许他可以旁听读书。
为此,沈从文有了一段在北大"旁听"读书的经历,使得他在北京大学有机会孜孜不倦地刻苦求学,聆听大师级的专家教授们的讲座,从而打下了深厚的文学功底,为步入文坛积累了"第一桶金"。
二、北大旁听,频遇贵人,文坛始有名
沈从文在北京大学"旁听"之余,便理论联系实际,开始练习写新式文章,不断向各大报社投稿。
但最初的稿件几乎都石沉大海,偶尔才有"小豆腐块"见报。这样的创作状态一度让沈从文备受打击,几乎失去了坚持的信心。又一个"贵人"的出现,及时拯救了困境中的沈从文。
因他向文坛名人写信"求救",得到时任大学教授、作家郁达夫的关注。尽管那时的郁达夫正处在低谷期,但当他收到沈从文的"求救信"后,对其文笔很看好,便决定亲自去看望沈从文,了解情况。
见面后,郁达夫认可了沈从文的潜质,对他的困境给予了开导,鼓励沈从文"好好写下去,将来文坛一定会有你的名字",还请沈从文吃了中饭,将剩余的钱全部给了他。后来,郁达夫还给沈从文写了一封人生引路般的长信,又将沈从文的情况向徐志摩作了介绍。
正是在郁达夫不遗余力的帮助下,沈从文坚定了躬耕于文学的信念。几经打磨,他的作品陆续得以发表在《晨报》、《语丝》及《现代评论》等刊物上,渐渐有了名气,在文坛上站稳了脚跟。
4年后,沈从文转到上海,与左翼作家胡也频、丁玲等人共同创办《红黑》杂志。次年(1929年),在"新月派"浪漫诗人徐志摩的举荐下,沈从文到吴淞中国公学讲课。
不过,沈从文的第一次授课却出了丑。
尽管他之前做足了功课,准备好了详实的资料,但走上讲台授课时,面对黑压压的一群大学生,还是紧张,竟在讲台上呆呆地站了十分钟,才开口说话,却只讲了十来分钟,就把原准备授一个多小时的课讲完了。窘迫之下,沈从文便在黑板上老老实实地写下自己窘迫的感受:我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
沈从文不做作的授课行为,讲台下的大学生们善意地笑了,宽容之下,没有轰他出教室。
这个事后来传到校长胡适耳里,不拘一格的胡适却对沈从文有了好感,便说:沈先生上课讲不出话来,学生不轰他,这就是成功。
由此,沈从文得到胡适更多的真心帮助。大力提携沈从文的胡适,便成了沈从文遇到的第三个"贵人"。一年后(1930年),沈从文即转赴国立青岛大学执教。
1933年9月,沈从文与著名教育家杨振声合作,创办《大公报.文艺副刊》。5年后,二人再度合作,到昆明编选中小学国文教科书,沈从文也转任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
沈从文在20多年当老师、编辑刊物期间,通过坚持不懈的创作,名声大震,成为与老舍齐名的现代作家,不仅有《边城》、《长河》、《龙朱》、《烛墟》、《从文自传》、《湘行散记》、《记胡也频》、《记丁玲》等优秀的大作横空出世,还出版了《石子船》、《八骏图》、《虎雏》、《月下景》等八十多部作品集。
因着沈从文在文坛上取得的巨大成就,又是成书最多的现代作家,其代表作《边城》、《长河》贏得无数读者喜爱。由此,他在1987年、1988年两度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三、痴爱名门闺秀张兆和,演绎旷世"师生恋"
因着27岁的沈从文在吴淞中国公学首次授课出了洋相,使得他瞬间成了学校的知名人物。
恰好,出身于苏州名门的张家三小姐张兆和(曾祖父张树声是清末江苏巡抚、两广总督,父亲张武龄是民国有名的教育家),是公学的学生,还是公认的"校花"。
那时的张兆和,只有18岁,就坐在讲台下听沈从文讲课。
只是,那时的张兆和,根本看不起土包子老师沈从文,沈从文也不了解才华横溢的大家闺秀张兆和。但命运就是这样巧。
沈从文"首课风波"刚过去,张兆和在学校操场上边走边吹口琴时,便遇上了沈从文。张兆和出于尊重,便停下来打招呼,向老师问好。张兆和潇洒而又洋溢着飘逸的气质,一下打动了沈从文。
爱慕之下,沈从文便迫不及待地给张兆和写了只有一句话的情书:"我不知道为什么忽然爱上你"。张兆和收到老师沈从文的这封情书时,意外之余还有些反感,便没有理睬。
那时的美女张兆和不仅漂亮,又有才华,是大方高雅的"黑天鹅",追求他的男生数不胜数。沈从文尽管是老师,文才也不错,但羞涩腼腆,不过是来自湘西的寒士,完全不出众。
以致张兆和的二姐张允和后来知晓情况后,挖苦沈从文为"癞蛤蟆",在追求者中排为"癞蛤蟆13号"。可见,沈从文老师那时并没有入学生张兆和的慧眼,还有些厌恶。
然,痴情的沈从文见张兆和没有回音,对她的爱却是一发不可收拾,便一封一封的情书狂热匝来,延绵不断地表达自己的一见钟情。
沈从文的痴恋让张兆和有些不安,担心他做出傻事,便带上他写的所有情书,向校长胡适告状,要求沈从文老师停止冲动之举。
哪知,欣赏沈从文才华的校长胡适知道后,不反对二人谈恋爱,还有心撮合,劝张兆和可以试着交往,说:沈从文是那样顽固地爱你,将来不定你们是才子佳人般的美好姻缘呢!
张兆和没有答应,反驳道,"我是顽固的不爱他"。胡适见张兆和言词绝绝,不好再说什么,就安慰沈从文说,"你错用情了,不要因一个小女子而心伤,今后的路一定要坚强起来……"。
情到深处的沈从文,此时哪里听得进胡适中肯的建议,湘西人的狠劲和坚决一上来,九头牛也拉不转,他豁出去了,一直坚持给张兆和写情书。
直写到1931年6月。天生有才的沈从文硬是凭着所写的一封封情书,那充盈着的灵性而又柔情似水的美好文字,终于融化了张兆和的高傲。
当沈从文在情书里表达"以做张兆和的奴隶为己任"的泣血心声下,触动了张兆和的芳心,默认了沈从文满满的爱。
后来,张兆和毕业后回到老家九如巷,沈从文便去那里探访,根据名作家巴金的主意,特意带了张家喜欢的多部西方名著。
沈从文的这份守候与执着,兼之又有那么多的名人支持,也打动了张兆和的"娘家人",其父没有反对,开明地表示"儿女婚事,他们自理",五弟寰和很喜欢听他讲故事,还用零花钱买来汽水招待,二姐张允和也不再反对,亦极力撮合。
"众人拾柴火焰高",沈从文苦恋张兆和四年后,终于于1933年9月,在北京中央公园与之举办了简朴的婚礼,登记完婚。自此,沈从文便称呼张兆和为"三三",张兆和也娇憨地呢称沈从文为"二哥"。
婚后,极爱张兆和的沈从文仍坚持给她写信,曾为她写下最美的情话:我这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年龄的人。还创作了不少优秀的文学作品,如代表作《边城》、《长河》,还有小说《三三》都有以张兆和为原型的身影。
四、年过半百毅然转行,一生著述等身
1946年,44岁的沈从文从西南联大转到北京大学执教。
两年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沈从文受到"左翼文化界"的猛烈批判。无奈之下,46岁的沈从文便不再深耕于文坛,他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致于文物研究。
后来,沈从文就转行到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当了一名研究员,在历史、考古领域潜心作学问,着力于研究中国古代服饰。
这就是一代大师沈从文特别厉害之处,他登顶文坛后,在年过半百之际,毅然转行从事其它陌生的领域,亦取得了累累硕果,成为知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发表了《龙凤艺术》、《唐宋铜镜》、《战国漆器》、《从文赏玉》等极有价值的学术专著。
更难能可贵的是,沈从文历时15年,呕心沥血编著完成鸿篇巨制《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直到1983年,81岁的沈从文突患脑血栓后,才停止了研究工作。因他虽经抢救脱险,但留下了很重的后遗症,其说话、行动明显受到影响,不能再劳心费神。在5年病魔的煎熬下,沈从文坦然地面对痛苦,很从容地离开人世,卒年86岁。
一代大师沈从文走了,但他的精神永驻人间。时至今天,他已离世32年,大师跌宕而又硕果累累的一生,告诉我们:
一个人,小时候的顽皮,乃至低学历,都没有关系,并不要紧,只要有天赋,有专长,能用心于正途,在足够的勇敢和努力打拼下,与时运碰撞出火花的时候,也能激发出个人无限的潜能,从而登向人生的顶峰。
是为记!
上一篇: 文学与电影是否开掘了疾病某种深层的意义?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