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制剂室
百草园,就是中草药的标本园地。
1970年前后,我们部队在长白山深处驻守,团卫生队就在一个山脚下。层峦叠嶂,清涧流水,森林茂密。那个年代的医务界大力倡导、发掘中医药宝库。部队当然也不落后,尤其我们卫生队有一位抗日老战士当队长,对中医药情有独钟,在中西医结合上还是作了不少努力。
手术室西头有半亩大的一片空荒地,队长带领大家把它开垦出来,设计了一个中医药的标本园地。拔掉杂草,深翻、平整、施肥、浇水,然后就采集标本了。长白山中草药十分丰富,细辛、元胡、五味子,柴胡、贯众、五加皮,虎麻、玉竹、葶苈子,黄柏、防风、大小蓟……从春天跑桃花水开始,卫生班每天抽几个卫生员,在军医、医助的带领下一起上山。每人手里有一本中草药图谱,那真是名符其实的按图索骥。由不认识到认识,有时候几个人要讨论半天。只要认准了就小心地把它挖出来,大都还要带个土坨。开始上山一次能带回不少标本,慢慢的百草园里种满了,再出去一天也不一定带回几样新标本。
中草药好活,高的、矮的、大小、小的,这株花开了,那棵花谢了。部队官兵,还有驻地村民,每每到卫生队就诊,百草园转一圈,会增添不少的知识和兴趣。每一棵标本都还有一个木制说明牌,名称、入药、性味、效用、归经,都清楚地写在上面。
百草园不仅使卫生队的干部战士走进了中医药的殿堂,就是基层连队官兵对中医药都有了兴趣。威县籍战士王凤武在一个连队当卫生员,他用自采的中草药预防痢疾,三年零发病,为此还在兵种后勤大会上介绍了经验。各连队普遍熬中药预防感冒也很受官兵欢迎。
随着中医药知识的学习,我们卫生队还建立了一个制剂室。开始主要是制散剂,就是把经过晾晒、烘炒的中草药,用药碾子轧成药面。进一步又制丸剂,把药面和上蜂蜜,用上下两片木制的模子扣压成药丸子。接着又增添了手摇的压片机,还去沈阳买回不少医用安瓿。“卫生队要造药针儿了!”大家很兴奋。普及基础上的提高,提高指导下的普及,是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
制造针剂也很有意思。用一根皮管,一头连着装满气体的氧气袋,另一头接上大号注射针头,气体通过针头直吹点燃的酒精灯,装上药液的安瓿在两股蓝色火苗儿中间一烧,发红了,变软了,再用大号镊子夹住,往上一提,再一拧,就把安瓿封好了。至于安瓿里装的药液,那是严格按照中草药炮制、提取的程序制作的。司药汪一舟,是四川人,1969年入伍,每生产一批注射液,他都是先在自己身上试用,为此他多次当选“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
首发在《老年日报》2003年9月27日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