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散文   

又是一年春茶香

作者:楚国良 阅读:389 次更新:2023-04-14 举报

春茶春茶

  “茶”字出现较晚,在唐中期(约公元8世纪)以前,“茶”写作“荼”(tǘ)”,《辞源》作如下解释:①苦菜。《诗•邶风•谷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②菅茅的花,白色。《诗•郑风•出其东门》:“出其闉闍,有女如荼。”③即“茶”古字。《尔雅•释木》:“槚(jiǎ),苦荼。”东晋郭璞在《尔雅注》中认为此指普通茶树,“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汉代《汉印分韵合编》中有“茶”字七纽,字形如下:其中六七纽已与“茶”字形相近。此后,三国时张揖撰的《广雅》,西晋陈寿撰的《三国志•韦曜传》,晋代张华撰的《博物志》,都曾出现过“茶”的字形。湖南“茶陵”,西汉时称“荼陵城”。《汉书•地理志》中的“荼”字颜师古注为“音戈奢反,又音丈加反”,与今之“茶”、“荼”二字通用。直到唐玄宗(712——755)编《开元文字同义》时才明确“茶”字的音、形、义。陆羽第一次在《茶经》中使用统一的“茶”字,这不能不说这是陆羽的一个重要贡献。

  青山,碧水,清露,茶尖,红头巾,彩色衣,妩媚着水乡的茶山春色……又是一年春茶香。

  一盏暖心的绿茶,住着桃红柳绿,住着春水潺潺,它一定承载着春天的一叶嫩绿与一滴清露,盛满了阳光与花香……

  ——题记

  (一)

  湘潭位于湖南省的中部偏东地区,湘江下游。自然概貌为典型的低山——丘陵地貌,属沩山、衡山、涓水盆地相间的盆岭山系,地貌轮廓是北、西、南地势较高,有韶峰、褒忠山、昌山、晓霞山四山为主体的中低山环绕;中、东部地势低平,有湘江和涟、涓两水为主体的水系分布,全市以“四山一江两水”为骨架组成了向东北开口的山丘盆地地势。市区座落于盆地开口处湘江下游的河谷平原上。最高点位于西部的褒忠山,海拔793米。最低点在昭山脚下的金马洲,海拔30.7米。全市总面积5015平方千米。地跨东经111°58′—113°05′,北纬27°21′—28°05′。为典型的亚热带温湿气候区。年均降水量1425毫米,日最大降水量143.6毫米,年最大降水量1923.3毫米,年最小降水量1046.2毫米(2002年)。极端最高气温达41.8摄氏度,最低气温-12.1摄氏度,年均气温17.5摄氏度。平均相对湿度80%,无霜期平均300天。这样的自然环境适宜茶树生长。

  湘潭种茶历史悠久,所生产的茶叶久负盛名,为文献所记载,文人墨客所赞赏。湘潭的茶叶种植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并在20世纪70年代达到顶峰。茶园面积10多万亩,有30多家制茶企业。湘潭茶叶经过长期开发,已形成具有自己知识产权,在湖南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影响的品牌,如“韶峰”、“羊鹿”、“红仑春”、“湘波绿”、“华南春”“船形”等。“韶峰”牌已上茶叶网名录,“羊鹿”牌茶叶多次获得全国金奖,“华南春”茶叶后来居上,在湖南长株潭地区小有名气。

  (二)

  从前,我们湘潭人对于品茶不是那么讲究,即没有京韵红火,江浙典雅,也没有粤香浓郁,闽风纯熟,更没有云川的古朴。儿时,我只知道大人在一起谈事时大瓷杯、玻璃杯、碗里放点本地茶叶,“咕咕噜噜”一大口喝进肚里,有时干脆把杯子的茶叶用手指勾出来放在口里津津有味地吃掉。同时茶叶水和茶又是当时消炎的好材料,只要那里创伤化浓,大人们三下五除二用茶叶不断清洗伤口达到消炎的效果,想到这些场景到至难已忘怀。

  而今在湘潭各类茶楼茶馆如雨后春笋,从福建来的、从广东来的、从云南来的等等茶叶商人以及本地商业名流艺术家联合经营的茶楼茶馆充实着大街小巷街道社区,仿佛近几年来湘潭全民品茶成为了的湘潭人民风习俗,茶文化渐渐的走进了千家万户。

  湘潭的茶楼茶馆大致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其一:商业、艺术氛围浓郁高档茶楼。像这种茶楼装修风格独特,古香古色,品味很高。并且琴棋书画,古董古玩样样具备,什么中国十大名茶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庐山云雾茶、安溪铁观音、君山银针、六安瓜片、信阳毛尖、武夷岩茶、祁门红茶、邓村绿茶。以及湖南黑茶(安化黑茶等)湖北老青茶(蒲圻老青茶等)四川边茶(南路边茶和西路边茶等)、滇桂黑茶(六堡茶、普洱熟茶等)等等茶架上到处可见。茶道茶艺让你流连忘返,充分发挥了中国茶文化美学的天人合一的精髓,从淡淡茶汤中品悟人生百味,有的却把名人字画和画廊搬进茶庄。而茶楼的服务员都经过严格的培训,纯熟掌握着茶道茶艺,举杯嗅香;这一过程主要体验其茶汤有无香气并对其类别和程度做出评估判断。从调整呼吸、咀嚼茶汤、吞咽、回气、回味等步骤让你陶醉于情,融入心底,文化氛围的天堂,来这里的人大多有身份和地位的人。

  其二:一般市民的茶酒楼和社区茶馆主要以打牌休闲为主,喝茶不是那么讲究,一杯下来只不过是十几元或几块钱不等,如果打牌茶钱就不用算,只收台子钱,这样的人群占据着全市人口很多。

  其三:小买部茶摊大都是生活在底层的无所事事的人们,他们在小买部里围住在一起,喝点酒,聊天,吃点花生瓜子之类的。品茶就没有什么讲究,有时一坐就是一天,就一杯茶,打发时光。而他们大都喝的是“垃圾茶”,沟对的“工业酒精”。许多人不知怎么就得了“癌症”,一个接一个的消失在小买部茶摊中。

  其四:茶道走进千家万户,大都有条件的的家庭都具备一二套茶具之类的,如果亲朋好友来到你家,有时还露几手在茶馆学到的茶艺比划比划。

  (三)

  我出生在湘潭县易俗河镇郭家桥管区的一个小山村,在那里度过了难忘的童年。对这个小山村有一种说不清楚的依恋。因为在那里不光是我童年生活的地方,更有我的至亲永远的守在了小村旁的山上。

  小山村不大只有一、二百来户人家,四面环山,通往小村只有一条公路,其它几个出村口都是羊肠小道。

  茶叶我们一年一般采两次,第一次采摘的称为头道茶,第二次采摘的称为二道茶。我家头道茶用来送亲戚朋友及招待客人,二道茶自己喝。头道茶更清香,二道茶茶碱重泡茶时茶叶要少放。

  白天采茶叶,晚上则炒制茶叶,白天采的茶叶分多次放在土灶台炒用双手不停的翻动,炒好之后出锅用力的揉搓直到叶子全部卷起来为止,一锅又一锅直到炒完一天的工作才算完成。炒好后的茶叶最后一步就是凉晒,如果天气不好需要用灶台烘干。

  一般把采来的鲜叶都倒在簸箕里平铺开来,让其散去一些水分,这叫晾青。接着便是杀青,放鲜叶于炒锅中,翻滚至熟软状态。然后出锅把鲜叶放在石桌上,用双手如同和面一般把它揉成条状,力度不宜过大,否则炒制出来的茶叶碎末多,颜色还会发黑。接下来,便是炒青,把揉捻好的鲜叶再次放入炒锅,经过甩条定型、出锅烘干、铺开冷却便可饮用。手工制作的茶叶淳朴天然,口感及味道都非常好。

  母亲说掌握好火候是制茶的关键,也是最见功夫处。听了母亲的经验之谈,儿时的我便跃跃欲试。母亲烧火,我炒茶,但炒出来的却是一锅“糊涂茶”,茶叶出锅,叶片斑痕点点,喝起来焦糊味重。这件事被母亲发现了,我顿感羞愧难当,那茶叶可是母亲一整天的劳动成果啊。母亲抹下额头的汗水,微笑着对我说:“采茶需一叶一尖仔仔细细,做事要一步一步稳稳当当。”

  家乡人有喝茶的习惯。自采、自制、自饮,是过去家乡的传统。如今这个时候,每每回到乡下,童年的发小往往会打发我一包家乡的茶叶,打开包装,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香立即弥漫开来。这些茶是故乡在我内心烙下的翠绿印记。

  始终忘不了母亲采茶归来的身影,忘不了母亲手把手教我制茶时的耐心,忘不了母亲的谆谆教诲。

上一篇:

下一篇: 摇着风轮看着书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