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游湘潭县分水乡纪行
那山 那井 那人
一一春游湘潭县分水乡纪行
文/楚国良
改革开放后,大地春回,诗社林立。1986年刘多寿与周心培、宋笃钦三人成立嘤鸣诗社,任副社长。1997年与唐绮德、徐先霞、周青山、李绍元、罗学易、张自翔七人成立洛口诗会,为首任会长。1994年被批准为中国楹联学会会员,1995年被批准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2007年加入世界汉诗学会,任湘潭分会名誉会长。2008年3月20日湘潭县报副刊专版登《“绝句王”刘多寿先生其人其诗》,刊诗文十一篇(首)。出席市文联大会,获文学艺术事业荣誉奖,出席县文联大会获白石文学艺术事业成果提名奖。2009年被批准为中华对联文化研究院研究员,个人小传载入《湘潭文艺家辞典》诗词楹联卷。
他为人慈爱严谨,谦逊朴实,性格耿直豪迈,尤爱提携后辈,杨孟雄、罗习明、郭国亮、何敏、周伟红、罗小玲、张新果、魏盛经等先后拜其为师,学习诗联写作,现大多成为省、市、县诗词楹联界的佼佼者。
2015年3月31日(农历2月12日)逝世于县城飞鸽小区长子刘柏林家,享年92岁。因其老家所在位置属于天易示范区拆迁范围,故迁葬于其孙女婿刘敏先生故居一一湘潭县分水乡石桥村。
作为刘多寿先生曾经的学生和晚辈, 4月7日上午,应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刘敏先生邀请,莲乡诗人郭国亮、张新果,文史专家郭奇志、楚国良一行造访湘潭县分水乡,前往拜祭刘多寿先生墓地。中午,我们在青山桥镇上一家餐馆吃完中饭,大家商议趁此机会,前往陈鹏年墓地、长丰左氏文化苑、白沙古井,感受一下昌山脚下的风土人情,来了一趟说走就走的人文之旅,游有所值,特此记之!
——题记
(一)
我们此行的第一站是拜谒陈鹏年墓。
史料记载,公元1664年,陈鹏年出生于湖广长沙府湘潭县石村,即今射埠镇巨鱼村的池子头。那么他和湘潭县分水乡有着怎样的联系?为何最后厚葬在东雾山?
4月7日下午,我们登上东雾山,探寻历史。祖籍江西,迁居湘潭陈鹏年的祖籍在江西庐陵,始祖陈友德在明中期迁入湘潭,定居现湘潭县分水乡槐北村东雾山。陈友德的后人有两支分别迁徙到了湘潭境内的窑湾和石村。
陈鹏年出自书香门第,祖父郭金台曾任岳麓书院山长,是明末有名的湖湘才子。一个陈姓,一个郭姓,为何成了祖孙关系?
据了解,郭金台本名陈元湜,因少遭家难,父子离散,母亲去世,在母亲一个内侄的撮合下,将陈元湜过继给了其在易俗河沙头的岳父郭氏,因此改名郭金台。陈鹏年的父亲陈式谷本是郭金台陈姓家族的房侄,因郭金台中年丧子,便将陈式谷过继为子。陈式谷的几位同胞兄弟均在童年时期遭清军湘潭屠城被难。郭金台弥留之际,嘱其子孙改回陈姓,还原血脉嗣续,那时的郭鹏年才十来岁。陈鹏年写下多篇以《东雾山》为题的诗作,从中可以得知东雾山既是陈鹏年所在的陈氏家族始祖移居湘潭最初的落脚地,也是其先世及本人一度的读书之所,这里一草一木都留下先祖的印记。东雾山上有个东岑庵,陈鹏年曾在这里读过书,陈鹏年后来在京城旅寓所写怀乡诗中就有一首《东岑禅院》提到了在东岑庵的读书生涯。改郭归陈,陈鹏年最终也落叶归根,被葬在了东雾山,完成了祖父的遗愿。
陈鹏年既是能臣,又是深受百姓爱戴的清官。陈鹏年生于1664年,字北溟,又字沧州,清代官吏、学者。二十八岁中进士,为官三十二年,勤政清廉,声名远播,康熙皇帝赞誉“陈鹏年做清官之人”;雍正皇帝褒奖他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臣”;他所为官之处百姓称他为“陈青天”。陈鹏年中进士后,授浙江衢州府西安县知县。到任日,陈鹏年先在县衙设案焚香,对天发誓:“自今伊始,鹏年服官行政有不若于天理、不即于人心者,明神殛之。”随后,又书“清”“慎”“勤”三字,贴于室内以自励。任期内,时三藩乱后,户口流亡,豪族相率占田扩产,陈鹏年查实田亩所属,据田计粮,尽去弊端,使数千农户安于生产;兴修水利,筑砌堰坝,疏通城壕,引渠建分水闸,旱时开闸放水,以灌溉东郊农田,乡民称为“陈公闸”。因民生凋敝,当地养有女婴多行溺毙,陈鹏年发现后,明令禁止这一恶习,挽救了不少女婴的性命。有些人便将这些女孩改姓陈,以示感激。陈鹏年后来历任山阳知县、海州知州、江宁知府、苏州知府,两度进京在康熙皇帝身边修书,署理霸昌道。他满腔正气,廉洁爱民,每到一个地方任官,不仅发展生产,还注重社会风气的教化,帮助地方全方面发展,是一位清正廉明的实干型好官。康熙60年(1721年),陈鹏年接手河道总督之职。落叶归根,移葬湘潭。
在治理河道期间,陈鹏年屡进治河方略,果断处理应急事件,深受朝廷嘉许,康熙赞其“此等事真有担当,有识力,不愧古大臣也”。雍正继位后,实授河道总督。陈鹏年经常食宿河堤,与卒役一起堵口疏流,不避寒暑,常常废寝忘食,后来积劳成疾,逝于武陟工所。雍正闻讯痛悼,称“陈鹏年洁已奉公,实心为国”,赐银两千两以养赡其母,并赐葬,予谥“恪勤”,赐其母封诰,视一品例赏给其子恩荫。灵柩初厝南北坝尾,后移灵清江浦(河道总督驻节地,山阳县内),送归湘潭原籍。官牟、役夫、居民数万人绕棺,哀伤怀念。第二年冬,入祀河南、江宁、西安名宦祠,武陟、清江两地建祠祭祀。灵柩于雍正三年移往东雾山。雍正四年四月,遣官盛葬于湘潭县属旧十四都东雾凤形山。
当时的陈鹏年墓气势恢宏,墓区占地约10亩。有墓庐两栋。墓道近百米,分别有三孔门的石柱小牌楼和花岗岩石柱石梁大牌楼,神道两旁分立有中原风格雕刻的石像(文官武将四座和石刻动物四座),还立有一块高约3米、宽1.5米的汉白石神道碑,碑文为礼部尚书张伯行所撰,内阁学士、礼部右侍郎吴士玉所书。拾级而上,山坡为陈鹏年墓穴,墓碑书有“陈恪勤公之墓”。
2018年2月28日,陈鹏年墓地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国家的文物保护、勤政廉政教育、扶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文化产业、推进全域旅游等一系列政策,都将是助推建设东雾山陈鹏年廉政文化园建设的良好前提和基础。
(二)
我们此行的第二站是长丰左氏文化园。长丰左氏祖辈们从山东,江西,遂移民至湖南湘潭广林桥杨泗庙落脚,历经白手起家,到建起自家且由左宗棠亲笔题写匾额“黻构延徽”的祠堂,其间力尽艰辛的励志故事可供后辈传承。
五十多年前,沿杉树塘出口的溪岸前行,踏上单块巨石的左公桥,即见绿树浓辙下一溜白色粉墙;墙尽,两棵撑天古柏,雌雄并峙。幢幢树影里,长丰左氏宗祠,雕梁画栋,雄卬于狮形山前。祠堂基址原名香木塘,取向座北朝南。祠南,田野广阔,河流自西向东,蜿啮绕过象鼻台。祠后,凭山而下,古木参天,为狮形补势增威。这里曾是石鼓湾一带通往县城的必经之路。过往行人,尤其在夏天,无不驻足桥头,息影树下,纵览它的雄伟壮观。
谱载是祠始建于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扩建于道光十年(公元1830),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重修。金碧辉煌,流光溢彩,其美为十四都祠宇之最。大路分支拐弯,经长丰公所(注:左氏宗族议事所)直达外坪。外坪横呈长方形,中有甬道通大门,两边绿草如茵。甬道右边的雌柏与左边昂首向天的雄柏不同,她虬枝四展,如大伞张开,俨然有慈母护子之态。地方武装训练、检阅于其下,三四百人不晒太阳。左氏启善族学曾设于祠内,树辙下又是学生活动的理想场地。到此,不管什么人。都会自然而然地被正面那雄伟壮丽的牌楼吸引住。
黄绿琉璃瓦檐下,并排三幅丈多高的彩塑画:当中“郭子仪上寿”,大边“古城会”、小边“破采石矶”,人物腾挪,须眉活现。可谓静者雍穆一堂,动者斯杀震天,实在叫人神往!几副柱联做得切情,已记不全。两边配联东是“四山佳气扑檐宇”、西是“几树荆花映尊楼”。庄重而秀美的字体,为当过华容县县长、清末秀才左冕所书。
久仰之后,请看正前面,中门上的横牌为古朴挺拔的“左氏宗祠”四个大字。书者可能臂力千钧,有人开玩笑:这不是用笔写的。而是用杂木扁担横扫而成。对联“泽绵东鲁;业绍南华。”倒是酣畅有致,道家史而寄厚望于将来。举步跨过栏杆门,中门为真门,两旁有两道假门,便在粉墙上画出门形。据说,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当出了将相一类大人物时,中门为大人物独设,小百姓便得打通两边的假门进出。只可惜那种风味还一直未能见到。
进头门,过敞厅,引坪甚宽。两边走廊上画阁长列、檐柱五对,柱联统为名家手笔。戏台左右翼阁共檐柱两对,也都有对联。戏台口一副是:一戏当场酬祖泽;千秋美话重贤人。”台侧一副是:“玉照当年留旧谱;瓶梅此日待新芽!”都有启迪意味。
正面横匾写的是“先祖是听”。字迹端庄而有功力。转身走向正厅,抬头即可见到前梁横悬一块显眼的大匾,“酺构延徽”四个捶金大字,笔力遒劲。落款为:“钦差大臣、太子太保、东阁大学士、督办新疆军务、总督陕甘等处查巡诸侯、二等恪靖侯、加一等轻车都卫,宗棠敬题。”气势恢宏,栋宇增色。与之相称的大柱对联为:“八百逢桥,分来西江一派;卅湾湘水,又开南楚千支。”升阶经正厅直上祖堂,两边梁栋雄伟,分悬横匾十来块,书法各有千秋。印象深刻的有左岩樵所书“陟降庭止”,简直是龙飞凤舞。当中有“诒善堂”三个大字的匾额。两边粉墙上有约三米高一个的朱子“忠孝廉节”真迹,据说是从岳麓书院摹来再加以放大的。这一带有柱必有联。其中“长丰”冠联两副:一是“长日熙和,泽绵东鲁;丰年品贵,望重南华。”一是“长篇巨文,家传儒学;丰功伟烈,古有闻人。”上方居中“祖泽绵长”的大匾额后,便是祖堂正龛,供奉着“丹阳堂历代宗亲祖考祖妣”牌位。两边副龛,昭穆攸分。左右靠墙还摆列明清两朝执事牌及金瓜钺斧等仪仗,显得庄严肃穆。钟鼓楼分设在东厅、西厅之前。春冬祭祀,戏台上乐声悠扬,两边钟鼓长鸣。与祭者全为男性,衣冠整齐,云集阶下,然后尊卑有序,鱼贯登堂。其盛况可以想见。
宗祠曾拥有祀田数百亩,地租作大小祭祀、坟墓挂扫等项开支,择子孙之殷实者轮流经管。另拨一定数额的田亩作族学经费,设有董事会。一句话,理财、与祭、办学,贫薄者总是无缘问津。东厅之侧有黑屋一间,凡作奸犯科、不孝父母者,出动祠差抓来禁闭。情况核实,族长升堂,设公案、朱笔、签筒摆设与衙门无二。鸣钟鼓,告祖先,宣读族规,然后开断。一签落地,将其人按倒,打屁股:“一、三、四、六、七、九、—十;二、三、四、六、七、九,二十……”打得两腿见红,直至认罪,承认悔改,再交保开释。保人多为亲房,须写担保书,签名画押。此举不常见,但影响颇大。好在头面人物的屁股不会挨这种板子。
进入东西两厅,便是族学教室、阅览室、游艺室等。教师办公等活动多在两廊画阁里。西厅后面有一所大园。由于人迹罕至,荒凉不免。然而树荫蔽天,长年幽雅。中有桂树数株,秋季花开,香闻四野,对莘莘学子似寄予蟾宫折桂、早日成材之意。
2020年11月3号上午九点三十分,湘潭长丰左氏宗祠重建奠基仪式在湖南省湘潭县分水乡分水村杨泗组隆重举行。如今走,进耗资上千万,富丽辉煌的长丰左氏文化苑,我们深感振憾!
(三)
我们此行的最后一站,便是分水白沙古井。
在湘潭县分水乡永红村一处古井边,新修的花岗石栏杆将井口包围,一旁还竖起了崭新的“白沙古井”立碑。汩汩清泉从井口一侧流出,潺潺的流水声瞬间感觉沁人心脾。出水口处,不少村民正提着大大小小的水桶排队接水。
这口古井历史悠久,具体年龄已难以考究。为什么叫白沙井?仔细看看出水槽,底部还真的沉淀了些许细白沙。村民告诉我们,白沙井在没有修整前,水井并不大,井底全是白色的石头,泉水从三个泉眼涌出,水中团团白沙被水激起约半米高,因此得名“白沙井”。而如今,井口已被砌高不少,井口变深后,当年泉眼处白沙翻腾的景象已不复存在。
扶着栏杆往井底看,白沙井的井水清澈见底,墨绿的水草在水中轻轻摆动,水底冒出的气泡上升到水面,泛起一圈圈涟漪,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烁着点点银光。源源不断的井水流淌的是一股生机和活力,让人忍不住手捧喝上一口。
据当地村民介绍,白沙井冬暖夏凉,长年水温都维持在18℃左右。曾有相关部门专家检测认定,水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元素,是较为罕见的优质矿泉水源。分水乡槐北村有个“北冲”糯米酒酿造基地,使用的便是“白沙井”的优质矿泉水,酿出的糯米酒香甜醇美,回味深长,并且富含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
啊,是泉的甘甜,清澈出源远的古韵。是泉的可口,透明了流长的古老。
是绵延不绝的醇酿。白沙古井的水,我刚饮一口,就有了回望千年的醉意。
取水的人,仿佛从历史深处走来。赏水的人,都以澄清自我的姿势,在井边站立过。井的水,收藏了来者的身影。
而流溢的水,随意地摊开来,带着细水长流的气势。有一种张扬,被我称为白沙古井的温润。
风卷起泉的香,周围的树木就开始歌唱。白沙古井上方的天空,就反衬了如水纯洁的蔚蓝。
井与水相依的故事,一直在涌现在丰盈。白沙古井,必定映照了生生不息的爱恋。
在如此光芒中,我看到了一汪平静和安然,明净与淡泊。
所以白沙古井的水,涌动了汩汩的韵律。来看白沙古井的人,心怀诗的平仄、起伏。
当踏水而过,白沙古井,给予我的,是关于流光如泉的回响:清脆、悦耳。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