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脚侗寨的“女儿国"
岩脚侗寨的"女儿国"
(散文)
文/明大熔
地处南蛮故地的湖南省怀化市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寨牙乡岩脚村侗寨,至今仍保留着明显的母系社会痕迹,不仅女人当家做主,且侗寨的历代首领都由女性担任,并尊称为“萨姆"。
侗寨内原有明清时期碑刻10余通,记录了当地几百年来的重大活动。但大多数毁于文革时期,现在只剩下6通,其中保存完好的有3通,均立于嘉庆年间,分别为"永远碑记”`“万代兴隆”"修路碑记"。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有为数不少的女性名字刻于石碑上,头人为女性杨门黄氏,她应该为这片区域的首领。这说明那时候当地女性的地位与男人平等甚至高于男人,因此,岩脚侗寨一带被称之为湘西深山中的“女儿王国"。侗寨族民自称嫦娥后人,其碑刻、服饰图腾均以月亮为饰,寨门口建有一座专门供奉“嫦娥”的月神庵。当地还有每年过四个“姑娘节"的传统。
姑娘节相传是为了纪念宋代飞山洞蛮女英雄杨八妹而传承下来的民族节日。这一天,凡嫁出去的杨家姑娘都要回娘家吃黑米饭,还没有出嫁的姑娘也要着装打扮,笑迎宾客,以纪念先人杨八妹用黑米饭智救胞兄杨六郎的动人传奇故事。
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各地游客齐聚岩脚侗寨,喝拦门酒,赏侗家油茶、吃黑米饭,观看芦笋舞表演,参加摸鱼,捉鸡和篙火文艺晚会等活动。每年靖州本地人和许多外地的游客都要到这里来过姑娘节,感受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和节日盛宴。岩脚村庄风景优美,古色古香,是一个具有极其浓厚的少数民族特色的文明村落。
“合拢宴"是侗族接待贵宾的一种最高规格的宴席,也是最高礼仪,每家每户出菜,延长桌而坐,席间大家边吃边喧聊,边唱边喝,尽兴而来,满意而而,收获满满。
经过上千年的繁衍生息,融合了母系文化,驿站历史、侗族风俗为一体的岩脚侗寨,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这里的民族歌舞有侗琵琶、侗芦笙、哆耶舞、民俗活动有噔鬓礼、闹春牛、舞龙灯、民俗节日有姑娘节丶六月六、立冬节、侗家食品有油茶、腌鱼、腌肉丶黑米饭。岩脚侗寨是周边地区唯一制作弹奏音乐的侗琵琶的村寨,独特的侗琵笆制作技艺在老艺人杨灿全家族内一脉相承。
岩脚侗寨位于湖南省怀化市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寨牙乡大山深处。村里面积33.4平方公里,管理着8个村民小组,297户,总人口1288人。这里95%以上的村民是侗族。这座侗寨村落始建于宋朝,2012年10月,岩脚侗寨被省民委评为"湖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14年11月成功申报国家3A级景区和国家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2016年初,被评为"湖南省最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17年被评为"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传统村落”。伴随着侗寨旅游的发展,依托传统民族文化与当地自然资源,他们大力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使昔日的贫困山村硬生生地变身为旅游胜地。近几年来,岩脚侗寨吸引了全国各地游客2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8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20万元。
这里是尘封千年的明清驿站。一条始建于明朝中叶的古驿道从岩脚侗寨穿寨而过,据文献记载,因该驿道连接了湘黔和湘桂古商道,过往商旅、马帮络绎不绝,人流、物流的汇聚带动了当地客栈丶酒肆、驮运、仓储等服务业的发展,侗寨也逐渐变得繁华兴盛。至清乾隆丶嘉庆年间达到鼎盛,成为了周边地区的商业文化中心。据史料记载,当年石达开出走天津和后来红军长征都沿此驿道由湘入黔。
这里是天人和谐的幸福家园。侗寨呈“半月形”依山而上,鼓楼,风雨桥点缀其中,寨内青石板路纵横交错,有东、南、北3个古寨门,谓之"永宁"丶“永昌"、"永康",暗含福寿双全的风水原理。
现在的岩脚侗寨特色比例达80%,先后完成了侗寨古驿道的保护性维修,鱼塘改造,鼓楼建设,村级文化活动中心,游客接待中心,侗文化表演广场,老鸦溪支流防洪堤,游客步道寨门和风雨桥建设,古驿道、古碑、古庙等,整体风貌和建筑风格得到保持,并与周边人文自然环境协调一致,形成了一道赏心悦目、叹为观致,流连忘返的亮丽的文化旅游风景线。
上一篇: 方寸秋林
评论[1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