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赏析之十七 《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
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这篇词写于元丰四年(1081年),东坡还在黄州贬所。章质夫,即章楶(jie),字质夫,今福建浦城县人。他的《水龙吟.杨花词》,当时广为传颂。杨花实际是柳絮,隋炀帝当年曾令在运河边广植柳树且赐姓为“杨”,所以柳树亦名杨柳,吟咏“杨花”,实际是咏柳絮。
春风轻拂百花盛开的季节,杨花色淡、无香、形小,悄然开放在暮春时节,虽曰“杨花”,却实难与娇艳的百花相比,词人以“似花还似非花”开篇,正是抓住了杨花的这一自然特点。这里有梁元帝笔下“杨树非花树”、白居易《花非花》词“花非花,雾非雾“的身影。当“燕忙莺懒芳残”(章质夫杨花词)时节,百花缤纷落红,引来一众惋惜、伤感之声,却少有人关注杨花的飘落,“也无人惜从教坠”,“从教”,任凭之意,杨花的飘落无人惋惜,只这两句,杨花的悲剧色彩准确地写在了作者的笔下。离了柳树的杨花,随风飘落,依傍路边,在一般人看来,杨花全无情感与意志,正如章质夫的杨花词中写的“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而东坡在这篇词中却以拟人的手法续写着杨花的悲情,“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从柳树上飘坠是抛家别舍,内含无奈;依傍路边,风吹一吹,动一动,是对家的恋恋不舍,一个“抛”,一个“傍”,让这个无情之物有了意识,有了思想,它的“抛家傍路”看似无情,却是满怀思绪,这是词人眼中独具一格的杨花,作者借用“柳丝”的“丝”与“思”的谐音,巧妙地赋予杨花以人的特性,“似花还似非花”,表面写花,实则叙述人的情怀,写的是非花呀。“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杨花是从柳条上飘落的,这轻柔的柳条,正可比拟美人娇柔的心肠,春天的柳叶半卷半舒,如同美人半梦半醒,欲开还闭的媚眼,不仅杨花有思,这柳条亦是思绪万端呢。“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这句词化用唐金昌旭《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的诗意,进一步借柳树写人的悲哀,久别檀郎,思念无限,梦里相会却又被黄莺的啼声惊醒,这“困酣娇眼,欲开还闭”不正是美梦被惊醒时懊恼、无奈、留恋的情态吗,柳树有知定视东坡为知己。
下篇,作者笔锋一转,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杨花飞尽、落红难缀,借杨花而惜春,春光将逝,谁都躲不过消亡的命运。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一场夜雨,晓来连花的遗踪都难以寻觅,只看到池塘中凭空多了一池浮萍(东坡先生自注“杨花落水为浮萍,验之信然。” ), 这词里含着满满的悲哀。杨花成了浮萍,春又去了哪里?作者写到: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在作者眼里,若将春色量化,则三分之满中有二分化作了尘土;一分如池塘浮萍,随水流向了远方,春去了无踪迹。这写法凝练、新颖、空灵,极度夸张却又思之有据,将读者心绪引向深沉的伤春、惜春的惆怅中。哀情在作者笔下继续,他写到“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杨花细小,正可用“点点”来形容,可是在满怀愁绪的作者眼里,这点点杨花却是离人的点点泪水,这正是“似花还似非花”;“离人”,离开家园、亲人的人,正与那“抛家傍路”的杨花同病相怜。
这是一篇借婉约之笔,诉内心沉郁、惆怅之情的作品。作者巧妙地用拟人之法将自己宦海浮沉、抛家别舍的满腔幽怨、感慨融入在杨花中,处处写花,时时见人,真是“似花还似非花”。比之章词的活泼、轻灵,这篇词更加浓挚、丰富、韵味更长,在吟咏中,多了些许沉重,这当是与苏轼的经历有关,与他刚刚脱离牢狱之苦,戴罪黄州的处境相关。
下一篇: 深深的感动与深切的感悟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