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学创作,柳建伟这样说
秋意浓,颗粒归仓。广袤的原野上,冬小麦露出了一片青绿。10月末,著名作家、编剧柳建伟在郑州大学文学院举办讲座,题为“新时代文学与影视创作的几个关键问题”。在访谈中,他亦畅谈了自己的创作心得,表达了对青年作者的期望。
好作品不是泡面
世界上很多事快不了,文学是其一。柳建伟的文学之路开始了就没停滞过。在这条路上,他毫不犹豫地走了几十年。与文字为伍的人,独立而满足。在无数个不眠之夜里,一个个方块字伴随着苦思冥想从笔端流出,这不仅仅是作家表达的欲望,还有他内心深处的坚守。
“好作品不是一碗泡面,一股开水下去,几分钟就能吃了。好作品是要有根基、有深度的。”柳建伟说,有的人可能写过一些很流行的作品,甚至一度流行到让那些刚开始不能欣赏的人怀疑是自己的审美出了问题,但随着时间推移、光环消散,却往往被认为并没有什么实际价值。速成的文字,动人心魄的不多,长久流传的更少。柳建伟以《平凡的世界》举例,作者路遥呕心沥血、倾心描绘的故事,虽然经过了几十年时光的淘洗,但对当代青年的激励意义仍然鲜明而强烈。
“如果写作者以畅销为导向,那么他的作品注定是要速朽的,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也是‘罪人’,因为他通过作品麻醉众人之后再无下文。”柳建伟说。谈到这次讲座,他亦笑言:
“听了我或其他作家的几场讲座,也不会很快就成为作家。”
文火武火要结合
做饭时,掌控好火候才会让食材的精华释放,即便是煮泡面也是一样:煮的时间不够,口感会偏硬,煮太久又会糊掉。而写作就像做饭一样,“文火”和“武火”要拿捏得当,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如果文艺作品只是蜻蜓点水、不疼不痒,那么读者和观众扭头就会忘掉。”谈到一部作品的火候,柳建伟认为,电影《我不是药神》做了很好的示范。这部影片聚焦社会热点话题,是武火,对人物形象和心理活动的细微刻画则是文火。再加上编剧的精心编排和演员的倾情演绎,观众能瞬间在片中看到熟悉的人的影子并生发思考。文火、武火的适当结合,遵循了生活逻辑和艺术逻辑,因此能够直抵人心。
“如果时代的变迁是武火,那么诗词歌赋就是文火。”谈到中国传统文化,柳建伟坦言自己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和理解还不够,而它们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这方面,他还要不断努力,为以后创作新题材的作品打好基础。
不吃老本再出发
关于此次在郑州大学的讲座,在提前了解到听众以大三的学生为主时,柳建伟特意把讲座的重点进行了调整,以便于同学们能够真正听懂和领会。
“河南是文学强省,十届茅盾文学奖中,河南籍获奖作家有9位,数量居全国之首。这很可贵,也很了不起。”柳建伟说。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一代又一代人书写和赞美着这片热土,厚重的历史文化滋养了时代的执笔者,而站在新时代的舞台上,如何传承优良的文学基因,成了他一直思考的问题。
柳建伟认为,文艺创作其实是一种民族精神的传递。他提倡大家常读鲁迅先生的作品。那个动荡年代里的人们,其屈辱、愤慨、艰辛、恐惧恐怕难以让如今的我们完全感同身受,但鲁迅先生作品中那种时刻让人警醒的精神力量,应该被时常提起。“时代变化太快,居安思危才是常道。警示众人的声音不能被时间湮没。”柳建伟说。
“不吃老本,再出发。”柳建伟希望,无论是已经有所建树的作家还是广大青年作者,都能够在新时代里踏上征途。“正确认识新时代,练就本领正确抒写新时代”,是他对学子的寄语,也是这位军旅作家对自己的要求。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