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学》创刊30周年:黄河流长文学澎湃
一个人的经历,会在他的生活中留下轨迹;一本文学刊物的经历,也会给接触过它的人留下痕迹。诞生于银川这片土地、全国公开发行的纯文学刊物《黄河文学》,自1992年创刊以来,已经走过30年岁月。“三十而立”的《黄河文学》,正如它的名字,如同一条河流,汇聚时代声音,澎湃流过,润泽人心。
创刊二三事
1992年初,银川市文联打算创办一份文学刊物,彼时,才刚调入自治区文联《朔方》编辑部的高耀山,又被调回市文联,任《黄河文学》主编。办刊启动费5万元,除了高耀山,另有两位编辑于秀兰、葛林。编辑部地点在当时的新华东街,租了两间办公室,装了一部电话。高耀山还记得那部电话,准确地说应该是“半部”——编辑部与一个个体商户共用一个号。
条件艰苦,三个人事务繁多,没日没夜地工作,这些辛苦还不算什么,关键是怎么把刊物质量提上去。当时“两张一戈”(张贤亮、张武、戈悟觉)是宁夏文学响当当的品牌,高耀山便邀请张贤亮任《黄河文学》名誉主编,请他为创刊号封二“名家风采”题词赠照片,并约稿,张贤亮一一答应了。同时,他又向张武、戈悟觉、肖川等本区著名作家诗人约稿,他们都鼎力相助,纷纷寄来题词、照片和作品。
有了名家名作,刊物的品质和水准就上去了。10月份,《黄河文学》创刊号如期出版发行,受到了区市领导、文艺界、新闻界和读者们的肯定,特别是创刊号上同时发表张贤亮的题词、照片和作品,实属难得,一时在宁夏文艺界引起热议。
高耀山回忆,后来,编辑部想给张贤亮送点名誉费以表谢意,他婉拒了,调侃说要感谢就给他买只小狗吧。后来,高耀山和葛林、于秀兰到狗市上买了只小沙皮狗送到张贤亮的办公室,他抱在怀里抚摸许久。
对文学的情怀
刊物发展最大的难题是缺少稿件,尤其是优质稿件。《黄河文学》一方面向名家约稿,刊物的质量有了保障;另一方面就是“走群众路线”,为爱好文学的年轻人提供创作平台。如今,许多活跃于文坛的青年作家,正是从这里走出去的。
当时,三个人办刊着实艰难,高耀山又邀请资深编辑、著名诗人罗飞帮忙。罗飞当时已经退休,经过一番相劝,加入了《黄河文学》编辑部。他朋友颇多,为刊物约来很多名家大腕的佳作、题词与照片,《黄河文学》一度名人荟萃,风光一时。此外,罗飞文学造诣深,鉴赏水平高,编稿校稿更是专业细致,“罗飞眼光很‘毒’,一眼就能看出问题,有时候编校过的稿件,也能被他发现问题。”高耀山说。
后来,罗飞又推荐了宁夏出版社编辑、诗人陈琢如加入《黄河文学》的编辑工作,高耀山将刊物终校交给他,“他就像一台‘验钞机’,能把‘假冒伪劣’一一识别,扫除干净。”高耀山说。
上一篇: 《涛声泉韵·武兆鹏文集》
下一篇: 中国科幻文学生机勃勃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