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散文   

苏轼词赏析之五:南乡子(送述古)

作者:岩青草 阅读:1082 次更新:2022-11-04 举报

南乡子

                   ----送述古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述古,即陈襄(1017-1080年),字述古,北宋理学家,宋仁宗、神宗时期的名臣,苏轼好友,福建闽侯人。苏轼任杭州通判的第二年,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陈襄接任杭州太守之职,熙宁七年(1074年)七月,陈襄调任南都(今河南商丘南),苏轼送行至距杭州城五十四里外的临平山,返回后,作此词。

这是一篇送别词,字字句句突出了一个“情”字。开篇“回首乱山横”苍翠的群山因了朋友的离去,成了横在眼前遮挡自己看向朋友视线的乱山。这使人想起《三国演义》中刘备送徐庶,一送三别,徐庶已去远,尚在抱怨树木遮挡了自己看向徐庶的目光。内心的不舍竟至迁延到了景物,情谊之深,油然而出。“不见居人只见城”借用了《诗.郑风.叔于田》:“叔于田,巷无居人,岂无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的典故,一则隐含“洵美且仁”以赞美自己的朋友陈襄。二则,也是写迟迟不愿分别,一送再送,直到天色已晚,回望杭州城,已是只见城市楼宇耸立,而不见人影活动的黄昏时分了。这一层意思,也化用了晚唐欧阳詹《初发太原,途中寄太原所思》:“高城已不见,况复城中人”的含义。下一句“临平山上塔”,苏轼有诗“一别临平山上塔,五年云梦泽南州”,将临平山视为进出杭州的标志。“亭亭”,高耸直立的样子,《后汉书.蔡邕传》:“情志泊兮心亭亭,嗜欲息兮无由生”,“亭亭”二字也就有了淡漠、安静、无动于衷的意思。上篇末一层意思就是,东坡内心是满满的对朋友离去的伤感与惆怅,遂感叹:谁能像临平山上的高塔,每天迎送着来来往往的客人而毫不动容。

这篇词写于熙宁七年(1074年)的七月,七月流火,正是炎热的夏季渐渐遁去,秋凉起于青萍之末的美妙时光,可是因了陈襄的离去,作者用“清”、用“寒”,本不是这个季节气候的用词来形容七月的温度,表达内心的感受, “清、寒”写的是心情的失落,是朋友离去后的孤独。辗转反侧、残灯斜照、秋雨淅沥是东坡描述的送友归来后的意象场景,凄凉之感步步加深。此处的“荧荧”正与上篇的“亭亭”相对应, “亭亭”是静,是言物、是无情, “荧荧”是动、是人的泪眼在残灯照耀下的闪烁,满含深情。结尾“秋雨晴时泪不晴”,秋雨可以停歇,可是与朋友的情感却是萦绕缠绵不止,泪水难有干的时候,这样的结尾更见情深意长。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