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我对杜甫《前出塞九首·其六》的理解与感悟
唐代文坛,群星璀璨——李白狂、刘禹锡豪、白居易做事张扬,杜牧风流任性,王勃嚣张得很,个个都不是低调的主儿。真的能用上为人低调这个词的大诗人,大概只有杜甫了。
如果按人物性格来看,杜甫颇有点儿如今的IT技术男的感觉。他为人话不多,行事稳重,看见好友李白做人太张扬,他还专门写了句“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来劝他。不愿飞扬拨扈,就是杜甫的性格。但再闷的技术男,到关键时候该出手时,也还是得出手,杜甫也一样。
公元751年前后,唐王城正处于繁盛时期,这时候上至唐玄宗,下至朝臣,内心都处于对唐王朝极度自信的阶段。所以这段时期,唐玄宗制定了一系列的沙场计划,意欲扩张,当时上上下下对这些计划都是很乐观的。但杜甫却对此不以为然,家国情怀让他更关心战事让百姓受的苦,所以他一向不主张盲目扩张。就在这关键时候,他写了首得罪皇帝的扫兴诗:
《前出塞九首·其六》唐.杜甫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没想到:感觉挺文弱的杜甫会写出“擒贼先擒王”这样的句子。全诗40个字,就有两个千古名句,读懂整首诗后,让人不由地对杜甫肃然起敬。
诗的前4句,写的都是沙场上该如何制敌。首句一开篇就是千古名句,“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现在已经成为一个谚语,比喻做事要做得出众,用人要用他们的长处,这10个字成为很多企业主的座右铭,但很多人没想到第一个提出这个想法的是杜甫这样一个诗人。
三、四两句是第二个千古名句,“擒贼先擒王”是36计中的一计,36计中的第18计就是擒贼擒王。但是36计里并没有把它与“射人先射马”联系起来,这是杜甫的首创。这10个字,后来也成为了一个兵家常用计策。
诗的后两句,就很得罪皇帝了,扩张计划是唐玄宗的主张,但杜甫却偏偏唱反调,宁可得罪皇帝,也要写这样几句诗。这两句的意思翻译成白话就是:杀人也该有个限制,不能盲目,各地都有自己的边界,我们只要能制止敌人来犯就行了,又为何要多杀人呢?
或许,有人会觉得:杜甫真的是一介妇人心肠,自古以来不就是成王败寇,哪有这么多道理可讲。但若了解了杜甫此时的心境,或许就不难理解他为何会这样想。
此时,杜甫为了考进士,已经客居长安10年之久,在这段时间里,他家道日衰,他也从一个名门之后,变成了一个落魄的民间才子。与朝堂上那些不食烟火的大臣相比,他很清楚百姓需要什么样的生活。
所以当王昌龄等人,都乐衷于写些豪情万丈的边塞诗时,杜甫却并没有受他们影响。他的边塞诗,没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气势,只有“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式的思考,这是杜甫与唐代其他诗人完全不同的地方。
杜甫的诗作水平这么高,《登高》等作品更是被誉为七律第一,为何在盛唐就是火不起来,直到两宋才有了地位。其实读懂了杜甫的这首边塞诗,就能窥见原因,因为他写的诗总是那么“不合时宜”。
大唐的繁盛,让诗人们或豪情万丈、或嚣张任性、或风流洒脱,他们的诗作往往气势磅礴,只有杜甫永远是那么哀哀怨怨。别人看到的是金戈铁马,他看到的是百姓疾苦,并写下了《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等诗作,这三吏三别就是他的泣血之作。喜欢写这样的诗,在繁盛的大唐显然是红不了的,想来他自己也应该清楚这一点的。
杜甫的一生困苦,以他的笔力他不是写不来豪情之作,那句霸气十足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就是证明,只是他不愿意一直写这类诗而已。
写他人之不愿意写,写他人之不屑写,写他人之不敢写,这才是杜甫会被后世尊为圣的原因。这样的诗人,怎能不让人敬重?杜甫这首诗大家喜欢吗?欢迎讨论。
杜甫平时低调,关键时候写首得罪皇帝的诗,40字就有两个千古名句
上一篇: 谈谈我对唐伯虎《菊花》的理解与感悟
下一篇: 文学史上的今天(10月7日)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