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我对唐伯虎《菊花》的理解与感悟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的唐伯虎,一直是郁郁不得志,由于早年间卷入了明朝最大的科举舞弊案,不仅功名被收回,还一度入狱,妻子更是离他而去,所以唐伯虎并不是风流才子,相反他比任何人都要忧愁。
影视剧,是为了突出唐伯虎的个性,于是,把他塑造成了一位花花公主,不仅家中有八位妻子,刚好凑够一桌麻将,另外还有一位令人羡慕的红颜知己秋香。
这些都是假的,纯粹是经过了艺术加工,唐伯虎没有那么风流,也没有那么潇洒,晚年可谓是孤苦伶仃,过着极为悲苦的生活,只是靠卖画作勉强度日。
人们之所以会同情唐伯虎,还塑造了那么一个近乎完美的形象,那是由于唐伯虎最贴近生活,用今天的话来说,唐伯虎比较接地气,往往很多的大文豪,看上去好像不食人间烟火,但是唐伯虎不一样,他身上有着普遍人共有的特性,正是这个原因,使得后人对这位文豪生出了同情。
唐伯虎原名唐寅,明朝著名的才子,精神琴棋书画,尤其是他的画,艺术成就很高,以《四美人图》享誉世界,除了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之外,他的诗歌同样达到了很高的水准,一些经典的作品,也是脍炙人口,譬如这首《菊花》,那就是难得的佳作,而且写出了新意。
《菊花》明代:唐寅
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
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
唐伯虎的这首诗,是一首很典型的托物寄兴之作,借景抒情,通过对于菊花的描写,以此来表达内心的感伤之怀,还有对于故乡的思乡,整首诗意境凄美,字里行间也是充满了忧愁。
第一句“秋丛绕舍似陶家”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诗人将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可见秋菊之多,花开之盛。这么多美丽的菊花,让人心情愉悦。
第二句“遍绕篱边日渐斜”表现了诗人专注地看花的情形。第二句中的“绕”字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表现了诗人赏菊时悠闲的情态。
诗人被菊花深深吸引住了,其爱菊之情,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遍绕”“日渐斜”,把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的情态和诗人对菊花的由衷喜爱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字里行间充满了喜悦的心情。
前两句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面。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点明了诗人爱菊的原因。这两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菊花是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景可赏。
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了,因此,作为后凋者,它得天独厚的受人珍爱。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了深微的道理,回答了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这首诗,从咏菊这一平常题材,发掘出不平常的诗意,给人以新的启发,显得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在写作上,用语淡雅朴素,饶有趣味。
笔法也很巧妙,前两句写赏菊的实景,为渲染爱菊的气氛做铺垫;第三句是过渡,笔锋一转,跌宕有致,最后吟出生花妙句,进一步开拓美的境界,增强了这首小诗的艺术感染力。
正是由于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了无奈,也让唐伯虎的诗有了一种独特的意境,这首诗表面看是在写菊花,其实更多的还是表达了一种悲痛之苦。
菊花,在秋天绽放,这一点与别的花不一样,大部分的花是在春天绽放,等到了秋天之后结果,可是菊花偏偏在秋天时节来临,这个时候大地一片肃杀,可是菊花傲然伫立于天地之间,给秋天增添了一丝诗意,所以古人把菊花称为“君子之花”,与梅花、兰花、竹子齐名;所以古人对于这四种植物的情感也不同,不仅写诗赞美,也希望拥有那样的品格傲然独立。
那这首诗,写得很简练,通篇犹如大白话,还是比较好理解,它大致的意思是:那院子里的菊花正在秋风中尽情地绽放,路两旁的菊花此时也开出了细小的花朵,一丛一丛非常壮观,但是到了秋天之后,一夜白霜全部落到了花朵上。现在还有多少远行的人,滞留在天涯还没有归来?
只好是站在篱笆外,去欣赏院子里的菊花,以此来排解心中的苦闷,让自己不那么悲伤。
唐伯虎在这首诗中,其实所要表达的是一种思乡之苦,同时也是他人生最真实的写照,一个人天涯漂泊,独自在异地他乡过着悲痛的生活,不仅妻子离他而去,连朋友也躲避他,这也使得诗人很是伤感,才会通过对于菊花的描写,以此来表达人生的无奈,还有所遭受到的委屈。关于唐伯虎有没有作弊,历史学家众说纷纭,只是如此有才华的一位大文豪,晚年比任何人都更加凄凉,还受尽了折磨,以至于他的这首诗句句伤感。
唐伯虎最不应该忽略的一首诗,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菊花,不像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爱。
有人赞美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高洁的气质,而元稹的这首咏菊诗,则别出新意的道出了他爱菊的原因.......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