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修仙列传(连载)
《高密南山修仙列传》 原创连载
故事概述(原创)
本故事发生在山东省潍坊高密市南山一带,围绕故事主人公张遂的一生作为铺垫,着重以山东高密、及高密南乡一带的人文历史、风俗民情为故事背景,逐步展开本故事的剧情延伸和人情世故的描写。
故事中主人公张遂,系南山一带司职山神;金岭圣者的门下大弟子武灵儿。十世前因触犯天条,被神界罚下凡间历劫十世煎熬和历练,本故事围绕张遂在历劫第十世的一生中,跟家人在日常生活中所经历的一切。
主人公张遂自始至终奉行善念、普度众生的大爱本质在一生之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历经种种因果,最后得道成仙,终成正果。
章节
高密南山修仙列传
序言(高密有个南山)
第一章、张遂(外号、肉墩) 第二章、李家庄恩梨
第三章、张遂的家 第四章、一个落难的老女人
第五章、老人家活过来了 第六章、老人家能吃饭了
第七章 、老人家的遭遇 第八章、都觉得老人是个苦命的人
第九章、家里多了个老人 第十章、高密娘娘庙求子
第十一章、娘仨赶往高密娘娘庙 第十二章、高密东岭娘娘庙
第十三章、高密炉包 第十四章、媳妇怀上了
第十五章、香油坊 第十六章、招惹了太岁
第十七章、找土地爷诉苦 第十八章、秀儿生了对龙凤胎
第十九章、娘俩给土地爷爷报喜 第二十章、太岁也有无奈的时候
第二十一章、家有金童玉女 第二十二章、小金童前途无可限量
第二十三章、红色的玉鱼 第二十四章、赵姨奶的儿子
第二十五章、赵姨娘的儿子赵振邦 第二十六章、南山张家的鼎盛时期
第二十七章、金岭圣者 第二十八章、十世历劫
第二十九章、继续厉劫 第三十章、洞中方一日、世上已百年
第三十一章、无家可归的人 第三十二章、厉劫路上
第三十三章、张遂领命进京师 第三十四章、为当朝太后祝寿献画
第三十五章、恩师命题 第三十六章、金口御封张遂肉身成仙
第三十七章、后记
高密南山修仙列传
序言(高密有个南山)
小时候听家里老人们讲的;一个高密老家南山的神话传说故事,老早就在心里酝酿,总想把这个民间神话传说的故事理顺一下,但迫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愿,时至今日也觉得是一个遗憾。
为了给众多大朋友、小朋友们的业余生活增加点乐趣,现在就着手;把这个在我们家几代人流传的故事着手整理成文字,给朋友们的闲暇间隙,增加一点乐趣,改善一下枯燥的生活,也好对我们高密南山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在世界的东方有一个富饶美丽的国度,这个国度就是中国。
在这个国度中;最最富饶美丽的一个地方,也在这个国度的东方,他就是现在的山东。
传说自古以来山东就很美,山东的气候四季分明,物华天宝、美不胜收。就在山东半岛的东部有一个叫高密的地方,这儿民风淳朴,沃野良田、一马平川。
在高密的最南面,有很大一片、海拔较高的丘陵地带。
高密没有山,可能是住在这里的人们,因为没有山的缘故,也可能是人们在脑海深处;对山比较向往的缘故,所以就把这里叫做———南山。
对这片丘陵地带,就被人们这样南山南山的叫着,慢慢的在外人的眼里;山东的高密也就有了自己的山,这片海拔较高的丘陵地带也就被自然而然的叫作了“南山”。
说起南山;前几年我敢肯定地说;没有人知道,最近几年随着万松园的建成,和文人墨客在报刊杂志上的渲染,知名度不断攀升,现在所有的人都知道山东高密有个叫“南山”的地方。
就这样,坐落于高密最南端的南岭,被冠以南山而称之,居于南岭的人,也无可厚非的成了“南山人”。
记得我有一位老师也居于南山,他曾写过一篇文章的标题就是《南山人》,他也是第一个在相关刊物的字里行间介绍南山的人。
我本人儿时就出生在这片丘陵地带,也就是现在的南山,所以也经常戏称自己为“南山人”,并以此为自豪。
记得儿时我们的南山,岭岭相连。
人工种植的苍松翠柏,片片绿翠,林间百鸟争鸣,条条沟壑首尾相连,就这样,岭连着岭,沟连着沟,星罗棋布,蔚为壮观。
植被茂盛的南山,也是一众鸟兽生存嬉戏的乐园。
记得我得儿时,在这片葱郁翠绿的宝地上;悠闲飞奔着的野兔随处可见。
那淘气怕羞的野兔儿,衬着林间静怡的景致,及鸟儿的鸣叫声嬉戏于沟壑密林之间,构成一幅快乐和谐的人间仙境图。
这还不算美,要是到了隆冬腊月、大雪纷飞的季节,你再登上我们白雪皑皑的南山,会被满山遍野的洁白,与层层叠叠的绿所折服。
但凡我们南山的青松,总是一层层向上长,自下而上就像重叠了一丛丛;绿色的翠伞。
一旦到了每年的雪季,所有的青松会用铁骨 般的树枝与松针,托起层层的白雪。
满山松树,满山的雪,满山的青绿托起满山层层的白。让人感叹;在这万物枯竭的冬天,上天好不保留地赐予了大地如此的洁美,这般美景,对我们美丽的南山而言;简直是就是一种恩赐。
步入松林,由枝叶间散落地面的积雪,在你的脚下咯咯吱吱的叫,听着那声音,欣赏着南山美丽的景致;就一个字“爽”。
清凉的空气携着醉人的松香这时就会直接钻入你的鼻孔,浸润着你的五脏六腑,让你倍感清灵。
当你全身心的,投入到这种境界中,享受着寒冬独有的清香时。
“呼啦’’——被你无意间惊起,栖于树层间的一只飞鸟,或惊起藏在乱草丛中的一只野兔儿,由于它们的窜起,抖落了积于树上的厚厚的积雪,这时候树上的冰雪会扑楞着一团雪雾,哗哗啦啦的从枝叶间散落下来,迅疾散落下来的积雪让你无从躲避,弄得你满头满脸的清冷。
甚至是;下落的雪花,会通过你脖子衣服的缝隙,直接灌入你的前胸后背,那种激淩淩、龇牙咧嘴的刺激会让你终生难忘。
让你心跳的同时,顾不得满身的冰冷,只是愣愣的站着。
心里被一种、遗憾充盈着;恨自己对这种向往的美味发现的太迟,让诱人的野味在伸手可及的地方溜走,直至你目送他逐渐的消失在你的视野里,愣愣的站着像丢了饭票般、茫然若失。
当然有这样的想法不能说是贪心和残忍,尤其是在哪种物质匮乏的年代,美食人之所欲也。
听爷爷说;他年轻时,有一次到一个叫“六亩坟子”的地方,就无意中收获过一只野兔儿。
“六亩坟子”----是我家乡南山最南端的一个岭,海拔大该最高。
因什么叫六亩坟子?记的当时我问过爷爷,爷爷说;他爷爷的爷爷也无从知晓。
像徒手逮野兔,这样的境遇也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我的爷爷就在他年轻时遇到过徒手逮到过一只野兔的美遇。
这件事对于爷爷来说,也算得上一件美事,自己一生之中,没有出过远门,也没见过太大世面、更没有太大的机遇。
这件事对爷爷来说,带给他的感受,不亚于从天上掉下了一个油水满满的大馅饼,独独让他老人家自己个捡到的那种感觉。
所以他那次在南山的收获,在他一生中也算是一种不错的谈资,尤其是等他老了以后,每逢别人一提到我们的南山,他便炫耀般得把他这个故事讲说一番,当时他老人家在世时,我感觉我都听了大概无数遍。
爷爷说他年轻时,有一次去南山,目的地就在叫六亩坟子的那块地方,当时爷爷手里拿一把劈柴用的利斧,本来是想打算到松林里砍一棵刺槐做一根锨柄的。
原先我们南山的松林,间生着很多的刺槐,当然是周身长满尖刺的那种,密生的地方连小鸟儿也飞不进去。当然了,生长年代久远的缘故,密生的刺槐;粗的,细的、高的、矮的、长的、短的那是比比皆是。
爷爷说他当时刚刚进入六亩坟子的松林不久,走着走着,忽然从他前面不远处的一颗老松树枝丫下面,呼啦一声,窜出了一只野兔。
爷爷说当时他被吓了一跳,脚步一趔趄,直接蒙了,等她回过神来,那只被他惊起的野兔子已经离他好一段距离了。
懵懵懂懂的爷爷在他情急之中,忙把手中的斧子向飞跑而去的兔子可劲得抛去。说来也巧,在离爷爷大约十几步远的地方,野兔子蹦了个高,躺下不动了。
爷爷说他当时也楞了,连忙急冲冲的向躺倒野兔的地方跑去。跑过去一看,倒在地上的野兔儿,被爷爷情急之中丢出去的斧子,削去了半个脑袋。
爷爷拾起斧子一看,落地的时候可能砍到了石头,把斧刃给崩去了好一大块,还说后来害得他磨了好多天,才把崩去口子的斧子磨利索。
爷爷说;当时提起这只沉甸甸的野兔子,那种从万人堆中捡到重宝的感觉,油然而生,当然了能感觉得到他老人家,当时肯定是美美的了。
爷爷说;当时提着自己打来的野兔子,乐的忘记了来砍掀柄这码子事,嘴里哼着我们高密当地流行的茂腔《小姑贤》,(各位、茂腔是我们高密民间当地一种剧种,《小姑贤》是这个剧种中的一出小戏,介绍的是一个未出嫁的姑娘为了家庭和睦,及为了自己母亲对嫂子的不公,而与自己母亲斗争的故事)。
爷爷说当时他拿了这劈死的兔子一路小跑,回家没顾得上喘息赶紧让他父亲用老式的杆称称了那只兔子的分量。他父亲也是异常高兴,当然了在我爷爷那时,我们中国正处在军阀混战的年代,简直可以用民不聊生来衡量那时的生活。
你说他儿子要是冷不丁地,逮回了这么大一只野味,那不是天上掉馅饼的美事吗。
听爷爷说;他父亲用当时的木杆铜星的老称一称,那只爷爷提回来的野兔子足足有五斤多重。
爷爷还说,当时为了炖这只野兔子,爷爷的父亲拔了一篮子还未长成的大青萝卜,剁吧剁吧,和着这劈死的野兔子,炖了满满一大锅的;野兔子肉炖萝卜。
全家人舒舒服服的用地瓜干子,就着这野兔子肉炖萝卜,过了很多天的好日子。(在我们故乡南山;传说野兔子肉炖萝卜是很对味的,也就是说野兔子肉必须用萝卜去炖,才出味道,用别的物料炖出来的野兔子肉,根本突出不了这种野味的优势。当然了我也吃过很多次萝卜炖野兔子肉,但可能是我的味蕾有问题,也可能是我根本不具备去品尝那种美味的潜质,在我印象中老感觉野兔子肉炖萝卜有一种臭臭得土腥气总是对此不屑一顾!)。
因为旧时农村人都很算计,好吃及比较稀罕的东西不兴一顿吃完,所以就细水长流的吃,毕竟是开荤嘛,当然是受当时生活困难因素的影响,日常生活中各种算计,所谓的过日子精打细,算大概就是如此。
现爷爷已故去很多年了,此事也就成了一种追忆。
受爷爷的影响,我每次进入南山的松林,手里都不忘拿一件称手的物件,为的是也能遇到爷爷那样的美事。
说来也惭愧,到南山的次数,我数都数不过来,虽然兔子碰到了不少,但每次都以失手而告终。
更让人可气的是;有时候就在自己走过的脚底下或者自己的身边,也会呼啦一声窜出一只较大的叫不出名字的大鸟,也或者是窜出一只野兔子来,往往每次都会弄得自己手忙脚乱。
也想跟我爷爷那样去操作,可惜等准备好家伙什,再看那;像翻着筋斗云一样窜出的野兔子、也或者是大鸟,早离你十万八千里了。
只好悻悻的看着快到手的肥肉,在你的视线中慢慢消失,所以弄得我自己,到现在来说;空留了半生的遗憾。当然了,这也可能是;我自己比较馋嘴的缘故,说来让人好笑。
进入每年的秋季,美丽的南山显得异常热闹。
我小时候,正处在生产队阶段,物资缺乏,少油缺盐不说,就连每家每户的柴草也根本不够烧,在日常生活中,砍柴拾草那是常事。
所以每年的秋季或者是冬天农闲季节,每家每户都要拖家带口的到南山去拾草,以解决全家人一年的烧火用度。
那时大人们进入南山砍柴拾草,我们孩子们则背篓提篮,进入黑压压的老松林,争相采摘隐入林中的蘑菇。
如果赶上前几天下过雨,每个孩子就会满载而归。
因深秋的气温加上雨后的湿度,适宜各种菌类的滋生。当然拾到最多的是一种表皮粘粘,类似黄色的蘑菇,我们叫它“松伞”,也就是现在我们吃的松蘑菇。
还有一种是红红的微黄、很脆的一种,叫“松板子”。当然,这些名字是先人们给起的,根据啥叫这,我也无从考究,现在知道了好像它的学名就叫松乳菇,但当时我们南山人就只知道它叫松板子。
为了安全起见,我们孩子们也是只采摘这两种,因为其它的蘑菇没吃过,我们认为是有毒的。
再说了,大人们也不允许我们采摘,偶尔误采了别样的蘑菇回家,大人们往往还会清捡一遍,不熟悉的蘑菇为了安全起见,也会被大人们统统淘汰掉。
蘑菇采摘后带回家,大人们就会把‘松伞’外层粘手的皮扯去,用麻绳串成串,放在有阳光的地方晒,为的是晒干了后存起来,留到过年时好烩肉吃。
比较嫩的那种是不好晒的,当天就处理好、洗干净,用豆油和着辣椒一块炒来下饭,这也是我们一群孩子;对捡拾蘑菇总是乐此不疲的真正所在,在那个年代能捞着打打牙祭,就是最大的愿望,比什么都重要。
每当这个时候;我的父亲总会倒上一盅老白酒,味很浓烈的那种,也就是用地瓜干子烧制的一种酒。
吃着炒好的蘑菇,给我们讲很多激励的话,讲到高兴处眉飞色舞。我当时只顾吃,讲的东西其实也记不住多少。
记得当时我最爱吃的是松板子,脆脆的带着诱人的香。现在市面上虽然也有卖这两种蘑菇的,但买来无论怎么做,也吃不出原来的感觉,当然现在市面上卖的只是人们加工好的,是晒得干干的那种。
其实有时候我们上南山,也并不光是为了去拣蘑菇。一到秋天,我们的南山,满山遍野的野果也就陆陆续续的成熟了;有酸枣儿,棠梨子,托盘儿,及很多叫不上名字的野果。
尤其是酸枣,记得当时它们占领了我们整个的南山,田边、沟旁、甚至是密蓬蓬的松林间到处都是;拱直着头、狰狞着闪亮刺儿的酸枣棵儿。
密蓬蓬的枝叶间,挂满玛瑙般的酸枣豆儿,闪着光儿、瞪瞪得看着我们一大群的儿童,大有挑衅的味道。
我们专挑那种红红的,硬硬的往嘴里放,那种酸酸甜甜的感觉,现在想起来也总是有点忍俊不禁。红而软的那种我们是不会问津的,因那种枣儿是熟的过了火的,吃起来有种臭烘烘且败酱的味儿。
现在酸的东西,一旦吃多了肚子就会不适,总也弄不懂,那时敞开肚子,可劲地把酸不溜秋的酸枣豆儿往肚子里塞,从来也没有感觉到自己小小的、饱经风霜的小胃儿有啥不好受过。
在林子最隐密处生长着一种野果;名字叫 “吃李”这也是我们当地的一种叫法,现在、在网络上好像叫什么钙果。
样子像现在市面上出售的;小个儿的李子,颜色紫红色的。生时味道特涩,颜色青黄,熟透后就变成紫红色,个头也增大好几倍,用手捏一个放到嘴里,牙齿轻轻一对,诱人的汁水顺着柔柔的果肉、透过齿缝浸润着你干涸的口腔,会让你感觉到是神仙般的享受。
这 种野果是我们孩子最想寻到的,一旦有人发现即欢呼雀跃,所有的孩子一并围拢了过去,每个孩子的脸上都会带着憨憨的笑,不停地对发现者说着一些恭维的话,为的是能让发现者分一杯羹。
捏着嫣红的果子,咬一口,那种甜滋滋的味道,不亚于现在吃新疆哈密瓜的感觉。
看今朝,思往昔,再巧的妙笔也不能详表高密南山那独有的神秘和清秀。
时至今日我也是总想抽空再回一趟自己魂牵梦绕的南山,找回一些少年的情趣,和自己久已远去的童趣,经常妄想找机会再去体验一把南山的俊美、和早已失去的、儿时的追忆。
可由于琐事的繁忙,一次次搁浅,到现在也未能如愿。
只好安慰自己,尽快找个机会抽点时间,圆一下自己这个久已远去的童年梦。
再不然;就是在梦里回一趟南山也未尝不可。
我们的故事也就从这个叫高密南山的地方开始了。
下一篇: 送给孩子们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