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其他   

读苏轼的《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让人茅塞顿开

作者:潘梦迪 阅读:609 次更新:2022-07-20 举报

           “陛下,此子作诗,欲以之毁谤朝廷,其所作所为实有违我大宋国威,还望陛下明察。”听到沈括的声音,文武百官均生出一丝好奇。
           尽管可以从这句话中看出进言之人的目的,是为了针对某个人,但此时正值改革之非常时期,是谁能够引起沈括这般重视?
          “哦,爱卿何出此言?”就见沈括取出一卷诗书,乍一看字句间隙整整齐齐,看来其作者有着不错的书法底子。宋神宗看了片刻,不禁抚须而笑。


            “朕倒是想知道,为何苏东坡之诗作会有如此违逆之意。”文武百官听出了违逆二字的语气加重,霎时间整个朝堂噤若寒蝉,除了沈括微微低着头,让人看不出他的表情。“去吧,去吧,苏东坡之事,朕自有决断。”气氛依然沉重无比,往日那些无比活跃的臣子,此时都按兵不动,每个人的心底都打着自己的算盘。
         公元1079年湖州迎来一位新知州,而且这位知州有颇高诗才,《湖州谢上表》一出,便引起湖州上下的一番评论。千里之外的开封府自然也收到了这个消息,不过,朝堂中与苏轼颇为交好的文官们大概从诗中看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更何况那些一心打压苏东坡之人。

         新法盛行之时,无论宋神宗,还是众臣,必将力排万难。更何况是有人对新法持反对态度,不说律法如何处置,单看此人未来仕途,便黑暗了大半。直到苏轼被捕入狱,众人才彻底意识到严重性。天不亡苏东坡。已然做好赴死准备的苏东坡,却忽然得知自己仅仅是降了官职。无言惆怅,他来到了黄州。
        这也是苏轼“南游”之始。至于日后治理西湖等诸多事宜,虽然并未给北宋王朝带来实实在在的生命力,但却为后人认识这个伟大词人敞开了一扇大门。



          哲宗时期,苏东坡已经到了今天的广东,甚至海南岛。“被贬南荒,纵是九死一生我也没有遗憾,因为这次远游是我最奇妙的经历。”公元1100年,哲宗病逝。同年六月,这位暮年词人挥笔而书,一首《六月二十日夜渡海》悄然问世。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所谓参横斗转,可见曹植《善哉行》。我们知道,运用典故对于一位诗人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但苏轼之所以是苏轼,单从用典这一方面也可以看得出其非凡之处。第一句是写三更天要到了,这分明是黎明欲至。何为黎明?一指昼夜交替之时,一指人生之黎明。
         黎明之前,说是“苦雨终风”。这原本是极不喜人的天象,在苏东坡眼中却是“苦雨终风也解晴”——他仰望天空,只见黑夜漫漫,一丝丝光芒从风雨夹缝中来到自己的身边,心头不禁一片畅然。


          三四两句描绘出一番美景。俯仰之间,天色澄清,海色明净。“风恬雨霁,星月交辉。”连贯天海,形象生动。不过,若是细细挖掘一番,三四句并非单纯写景。天容海色本澄清与出自《晋书》的“月夜明净,道子叹以为佳”相契合。这两句诗本就富含哲理,再与其背景故事相结合,更彰显其魅力。
          章淳之流既已散尽,天下终于“澄清”,各种污蔑之词自然云消雾散。所谓冤案一经昭雪,好人便恢复了其本来面目,今天看来不就是苏轼本人吗?

         五六句,说到只是乘船渡海,空怀孔子壮志,仿佛听到黄帝所奏柔美乐声。苏轼用孔子的典故,“我的理念得不到实行,若出海想必可以得到实行。”这里的用典极为灵活,既写出了孔子当时的状态,又反映出苏轼本人的实际状况。寥寥数语,写出了惆怅的情思。
          尾联“兹游”指这次出游,回扣了标题。但此兹游,不完全指此次海南之行。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苏轼贬谪后的人生逆旅。所谓“九死南荒”,多次“死去”却毫无恨意。
         苏轼固然心态达观,但终究是活生生的人,那些人致使自己有如今下场,不可能不恨。只不过有弊端的同时也诞生出益处,否则就不会有如此完美的苏东坡了.......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