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新闻   

贵州儿童文学再出发

编辑:admin 阅读:2022 次更新:2019-09-24 举报

  9月20日,贵州人民出版社举行《贵州童谣》研讨会暨儿童文学创作交流会,以《贵州童谣》的出版为契机,探究儿童文学的现状与发展,推动贵州本土儿童文学的发展。会上,《贵州童谣》编者马筑生教授见到了阮居平、杨远承、何伊经、林吟、胡巧玲、郭思思、唐中理、刘脏等出席活动的省内部分重要儿童文学作家——他们的名字和作品,出现在马筑生的学术专著《贵州儿童文学史》一书中,该书于2016年由贵州人民出版社推出。

  交流会上,与会嘉宾梳理了贵州儿童文学的本土特色与历史阶段,提出了“贵州儿童文学再出发”的主张。

  贵州儿童文学史上的两次高潮

  当日参会之前,马筑生教授和往常一样,打开美篇APP,挑选一首自己创作的新童谣,熟练地编辑好图文,第931期“贵州童谣·筑生播报”顺利地推送了出去。他的作品和栏目受到省内外同行的极大关注,国内新童谣创作名家圣野、滕毓旭、蒲华清、鲁守华、常福生等都很赞赏。不久前,他主编的全国师范院校儿童文学研究会会刊《儿童文学信息》已更新至第100期,在过去的9年多时间里,这份月刊一直传达着省内外儿童文学研究和创作的最新动态和成果。

  马教授今年66岁了,与儿童文学打了一辈子的交道。“老马是一个像小孩一样简单纯净,脑子里全是儿童文学的人。”在他的妻子、作家林吟老师回忆,1982年,老马被任教的贵阳市师范学校(后并入贵阳学院)派到浙江师范学院(今浙江师范大学)学习儿童文学,成为首期“全国中等师范学校进修班”学员。当时主讲儿童文学课程的蒋风先生,后来被誉为“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儿童文学教育及理论研究的开拓者”。改革开放后,中断了三十年之久的儿童文学课程,便是从浙江师大重新起步的。

  从浙江返筑后,马筑生建议学校独立开设儿童文学课程,并先后编写了《中师儿童文学讲授提纲》《中国儿童文学讲义》《外国儿童文学讲义》等多种打印教材。1993年,马筑生联合全省中等师范学校的儿童文学教师,编成贵州首部儿童文学教材《儿童文学》,由贵州教育出版社出版。

  “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贵州儿童文学进入到发展的全盛期。”会上,老一辈儿童文学作家杨远承说,当时贵州儿童文学有阵地:贵州人民出版社的《幼芽》(后更名《少年人生》)曾一度发行20万册、贵阳晚报的《童心》栏目邀请陈伯吹、任溶溶等省内外著名儿童文学家撰文;有组织:以戴明贤先生为主任的贵州省儿童文学创作委员会经常组织采风、创作、培训、研讨等活动。一个有实力的儿童文学创作群,自然凝聚和培育起来了。

  “那时,贵阳几乎成了全国儿童文学的重镇,一些全国性的创作会议都放在贵阳召开。”马筑生回忆,贵州人民出版社在这些会议中都是主办方。他认为,这是贵州儿童文学史上的第二次高潮,上一次高潮发生在上世纪50、60年代,以风行全国的《蛇岛的秘密》为代表。

  “然而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贵州儿童文学的创作陷入低谷。”我省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何伊经回忆。上世纪五十年代,何伊经就读贵阳市师范学校时,系统地上过儿童文学课程。他于1999年出版的《乒乓小勇士》,是贵州解放以来首部正式出版的长篇童话。“那时,省内儿童文学发表阵地《幼芽》杂志关闭,本土的一些儿童文学作家或停笔或改行或出走,种种迹象表明,我省儿童文学创作陷入边缘和冷清的境地。”新世纪前后,“高、中、幼”三级师范向“高、幼”两级师范过渡,马筑生认为,随着中等师范学校这一儿童文学教育与研究这一重地的消失,“儿童文学的教学与研究,从此不复昔日的辉煌。”

  立足本土再现辉煌

  贵州的儿童文学创作、教学与研究陷入低谷的同时,全国儿童文学市场“一日千里”。历届“中国作家富豪榜”上,以郑渊洁、杨红樱为代表的儿童文学作家长期名列前三甲。贵州儿童文学面临发表阵地丧失、创作群体流失、话语权缺失等现状。与会嘉宾反映,当下儿童文学创作、研究、出版的重镇在北京和江浙上海一带,贵州省儿童文学的发展趋势不乐观,加之经济发展的差异,以至于几个全国性的儿童文学创作奖,贵州本土作家连入选都难;全国少年儿童创作评奖,贵州人史上只有一次获奖。

  “但是,这并不代表贵州儿童文学界没作家、没作品,而是恰恰相反。”儿童文学作家、冰心奖获得者胡巧玲女士说,贵州是全国仅有的没有专业少儿出版社的两个省份之一,以至于省内儿童文学作家得通过走出去的方式,墙内开花墙外香。

  此外,从历史的角度而言,作为中国儿童文学的组成部分,贵州儿童文学史上出现的一些人物、事件、作品,都可谓开中国儿童文学史乃至世界儿童文学史之先河。马筑生举例说明:贵州侗族《哄儿歌》是母系氏族时期的童诗,堪称世界最早的摇篮曲;以童话来说,贵州是多种童话类型的源头,“灰姑娘”的童话原型便源于贵州侗族地区。此外,贵州学者孙铭勋先生是中国高校儿童文学学科最早的开创者,谢六逸先生为中华书局创办了中国最早发行的纯儿童文学刊物《儿童文学》月刊,等等。

  与会嘉宾认为,贵州儿童文学创作的土壤丰厚,应该立足本土再现辉煌。具体有何路径?他们以《贵州童谣》为例,展开讨论——

  马筑生先生认为,应当挖掘本土儿童文学的多学科价值。“以贵州童谣为例。许多在民间口口相传的童谣,反映了原始社会以来劳动分工、物质分配、民间信仰、神话传说等重要的人类历史讯息,具备超越儿童文学史的多学科研究价值。”

  儿童文学作家、贵阳广播电台“红帆船”节目主持人陈蓓是《贵州童谣》的音频制作人。她说,童谣一定是从土地上长出来的,其音韵、节奏一定要用各地的方言朗诵,才能保持“原汁原味”的家乡情感与文化讯息。她建议从“方言”的角度,保留贵州儿童文学的特色型,向外推广。

  全国知名儿童诗作家刘脏也认为,方言是我们的“家乡”,没有这样的传承,孩子无法明白“我来自哪里?”也难解决“我是谁”的问题。童谣里有最好的方言传承,也有习俗、乐趣、智慧、传说、亲子之爱……通过《贵州童谣》这一套书,家长可以轻易地和孩子玩起来,在亲子阅读、亲子互动中,传递祖祖辈辈的记忆,并在孩子的世界观里复原“家乡”。他认为,本土儿童文学既需要传承,也需要传播,《贵州童谣》兼具传承和传播的属性,可以尝试在新的时代里趟出一条新路来。

  老一辈的儿童文学作家杨远承、何伊经则从重建本土儿童文学发表阵地、加强创作群的活动组织提出了建议。大家表示,贵州人民出版社举行《贵州童谣》研讨会暨儿童文学创作交流会的举行,开了一个好头。

  《贵州童谣》书封。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