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青年学子品读文学经典大赛启动
“青年学子品读文学经典大赛”犹如一座架设于文学经典与青年学子之间的桥梁,让越来越多年轻人留下自己的足迹和独特的观点。
在成功举办两届青年学子品读文学经典大赛后,为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由上海文学发展基金会发起、主办,上海市作家协会华语文学网承办,《萌芽》杂志社、上海市作家协会云文学网协办的“与20部经典的上海相遇——2019~2020年青年学子品读文学经典大赛”定于2019年9月1日到2020年8月举行。
8月27日,“与20部经典的上海相遇——2019~2020 青年学子品读文学经典大赛”(下文简称“大赛”)在作家书店举行启动媒体见面会。华语文学网将开辟大赛网页,提供免费电子阅读版本。参赛青年学子从中任选一部作品精读,据此撰写一篇具有独立见解的书评(评论、散记、札记、随笔等),通过电子邮件发往指定信箱投稿参赛,字数为3000–5000字。
今年特色在于重读五四经典
上海文学发展基金会由文学大师巴金和著名作家、学者于伶、王元化等发起、筹办并于1991年1月成立。多年来,上海文学发展基金会在现当代文学宝库的发掘和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不断展现当代青年学子与文学前辈的文脉渊源,弘扬五四精神,及时发现、发掘出年轻文学评论和文学写作人才,特组织本次大赛。
上海文学发展基金会理事长、上海作协副主席孙颙说:“这个大赛已经组织到第三届了。今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前两届大赛的经典作品是在整个现代文学时期进行选择,这次集中于五四时期的优秀代表作品,这是今年的主要特点。”
据悉,大赛组委会将组织专家、学者,通过初评、中评和终评三个环节,并采用网络或微信平台,对一二三等拟获奖者进行笔试、对话语音复试等方式,评选出一二三等奖25篇,入围奖200篇。
上海市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上海作协副主席王伟表示,重温五四文学经典可以让我们感受历史风云的涌动、思想的解放、社会的善变、人生的起伏。“‘鲁郭茅巴老曹’在当时也是年轻人,品读经典也是不同年代的年轻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们举办青年学子品读文学经典大赛,希望它永远是一场年轻的、充满朝气的赛事,并慢慢成长为一个像新概念大赛一样的品牌活动。”
王伟说,举办这个赛事也希望青年学子能以年轻开放的心态品读经典,不一定要重复已有的文学结论,而是在经典阅读中提升文学修养和鉴赏品质,真正让文学滋养自己。“我们的赛事有一定的时长,也是期待能用一种从容而不匆忙的心态,向文学经典致敬,来召唤文学新人扎实的成长。”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大赛的参赛对象为海内外可以用华文写作的在校高中生,在校大学生,以及30周岁以内(以2019年12月31日年满30周岁为限)的青年学子(含研究生)。与前两届赛事相比,本届大赛把参赛年龄上限从25周岁放宽到30周岁。
“这几年上海青年评论家队伍的成长受到全国关注。我们也希望发现新的苗子,充实上海文学评论的队伍。”王伟说。
共130多卷的《海上文学百家文库》
对于青年写作者也是一次“补课”
本届赛事邀请青年学子品读的20篇作品包括鲁迅的《狂人日记》、郭沫若的《凤凰涅槃》(诗)、叶圣陶的《倪焕之》、茅盾的《追求》、郁达夫的《茫茫夜》、王统照的《遗音》、庐隐的《象牙戒指》、郑振铎的《取火者的逮捕》、魏金枝的《奶妈》、蒋光慈的《短裤党》、柔石的《二月》、沈从文的《菜园》(短篇)、丁玲的《梦珂》、巴金的《雾》、施蛰存的《春阳》、关露的《新旧时代》、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诗)、叶紫的《校长先生》、萧红的《小城三月》、何家槐的《竹布衫》。
大赛终评委、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王纪人表示,本届大赛的品读作品都来自《海上文学百家文库》。这套131卷的厚重“文库”精选了19世纪初期至20世纪中叶,在上海地区出现的267位作家富有鲜明时代特征和艺术特色的代表作品。“今年还是五四运动100周年,因此我们的选择还侧重于在五四思潮影响下,中国现代文学出现的新的文学内容与文学形式。最终组委会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著名作家作品里选出20部经典文学作品。”
大赛中评委主任、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感慨,被问及对自己影响深远的作家,很多人会说博尔赫斯、卡夫卡。“这些外国作家当然非常好,但还有一批具有世界眼光的中国作家被我们‘熟视无睹’了。一个作家如果只接受外国作家的影响,其实是很可怕的,这样就造成中国作家是世界上没有根的一群人。”
周立民举例余华:“余华自己说,他写作的重要转变是重新发现了鲁迅。所以我认为这个赛事对于青年写作者也是一次‘补课’。现在大家对古典文学很熟悉,一提起现代诗好像很陌生,对它没有什么感情。但其实,我们今天在这说话,我们的思维方式,其实是这批名单上的人带给我们的,其实是他们在塑造着我们。中国的现代文学不但是从中国古典文学到当代文学转型中的文学,还是塑形的文学,塑造现在中国人的精神结构、心理方式、表达方式。”
上一篇: 《中国当代作家论》新书分享会举行
下一篇: 李遇春:着力破解新文学的本土化难题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