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合集
#农村3个
#平台文库333个
#张从振4个
#露天电影1个
童年的记忆很多。捉蜻蜓、扑知了、打水飘、摘莲蓬、挖泥鳅、甚至捣马蜂窝,一桩桩,一件件,说也说不完。而在我的记忆中最深刻的要数看露天电影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村没有手机,最先进的通讯工具是生产队的一台手摇式电话机,可这丝毫不影响信息的传播,只要放影队通知今晚放电影,要不了多长时间,消息便会传遍到全村的每一个角落。而我们便是义务信息传播员。 天还没黑,晚饭还在锅里冒泡的时候,我们便迫不及待地扛起板凳到露天电影场去抢座位了。有时,家里没有多余的板凳,我们便捡块砖头或者瓦片放在那里,然后用树枝划一个圆圈,写上自己的名字,那块地方就是我们的了。 那时的人们都很朴实,一般情况下,只要做了记号,别人都不会抢占你的位置。但也有“二般”的情况,个别调皮的“二愣子”偶尔把别人的砖块扒开,把名字擦掉,放上自己的板凳。遇到这种情况,小孩们往往会用武力解决。可大人们就不一样了,常常先各自把自己的孩子拉开,不管对错,先教训一番,然后再相互沟通,往往以纠纷开始,以和解结束,毕竟同在一个村,低头不见抬头见。 电影开始前的那段时间是最温馨的时候,大人们劳累了一天,好不容易相聚在一起,借此机会聊天、拉家常,往往说些庄稼的长势,交流种菜的经验,如果有什么新品种,也不忘相互推荐一下。小孩们则常常倾全家所有,把家里好吃的都拿出来,相互炫耀,其实今天看来也就是一些爆米花、炒蚕豆、烤红薯之类的平常东西,可那时我们依偎在大人怀里吃得非常香甜。 有时,我们还围着电影场相互追逐、嬉戏、打闹。偶尔还用自制的玩具制造一些恶作剧。比如我们用铁丝做手枪,装上橡皮筋,然后把废纸卷紧后当子弹,在橡皮筋弹力的作用下将“子弹”别在枪座上,这样,只要我们扣动扳机,子弹便会在橡皮筋弹力的作用下发射出去。 这种玩具隐蔽性强,伤害性又不大,是最佳的“偷袭”工具。调皮的孩子往往躲在人群中,看到平时“不对眼”的人,便冷不防地给他一“枪”,然后迅速把枪藏进口袋,若无其事地扭头看向别处,让他挨了“枪”还找不到对象,有苦说不出,此乃恶作剧一桩也。 再者,记得我们那里的电影场边有一排楝树,每到春夏之交,楝树就开花结籽了,那楝树坨坨光溜溜,绿荫荫,上面还有一个个针眼大的麻点,一串串的,仿佛葡萄一般。每到此时,我们便爬到树上,摘下楝树坨坨,装在口袋里,时不时地掏出一颗,当看到合适的“目标”时,便迅速地向他的后脑勺扔去,硬硬的楝树坨坨碰到同样硬硬的后脑勺,便“蹦”的一声飞出,落在地上,引来一阵笑声,当那人回过头来时,我们已跑到别的地方去了。 像这样的恶作剧,还有很多,现在想来,既好笑,又感到脸红。 开始试镜了,这时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候,当强烈的光束射向银幕时,我们便使出浑身解数,用手指比划成小鸡、小狗、小羊、小兔的形状,一边比划还一边学着各种动物的叫声,心里便乐开了花,仿佛自己成了电影中人似的。有的年轻的家长也不例外,将自己的婴儿举到光束里,让他(她)也感受一下当演员的滋味,随着婴儿咿呀地叫唤,年轻的父母也跟着开怀大笑。 在人们的耐心等待下,电影终于开场了,那时的电影以战争片为主,不外乎《地雷战》《地道战》《南征北战》随着电影情节的一步步推进,人们的情感也逐渐融入了情节之中,看到关键处我们甚至会忘情地鼓掌,大声叫喊: “冲啊!刹啊!” 看到悲惨的情景时,有的人还会为主人公的命运伤心流泪,真应了那句“看戏流眼泪,替古人担忧”的歇后语。记得有一次看《卖花姑娘》的时候,主人公的悲惨遭遇引起了我同学的妈妈共鸣,触景生情,她默默地流泪了。 后来,越看越觉得伤心,忍不住抽泣起来,同学看到妈妈那样,觉得好笑,“嗤”地笑出了声,这下可惹恼了他妈妈,抬手就是一巴掌重重地打在他的脸上,打得他眼冒金星,顿时大声地哭了起来,母子对哭,更增添了电影的悲剧效应。这一情景,在同学之中传播开来,令我们笑话了很长一段时间。 看露天电影有时也会出现一些臆想不到的情况,有时看到正带劲时发电机突然出现故障,电影被迫中断。有时天气突变,电闪雷鸣,下起了瓢泼大雨,我们也只得念念不舍地退场。 令我记忆犹新的是那次看彩色故事片《沙家浜》,正看到胡传魁娶亲时,人们突然骚动起来,一问,原来是“牛挖脑” (牛打架),听到两头牛“嗯啊、嗯啊”地向这边跑来,姐姐连忙拉着我向旁边的生产队队部跑去。不想由于那天天气炎热,我把母亲用染料刚染一新的衣服搭在肩上,却在奔跑过程中弄丢了,待牛跑过后,再回去找时,再也找不到了,我只得一路哭着回家。 时间过得真快,眨眼之间,几十年过去了,城市、乡村都修建了豪华的电影院,再也看不到露天电影了,可每当我想起看露天电影的一幕幕情景时,心中便会涌现出一种无以名状的惆怅,说不清,道不明,这也许是对那个激情而温馨的年代的一种怀念吧……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