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其他   

文学创作必须扎根人民

作者:孙建敏 阅读:534 次更新:2022-06-22 举报

文学创作必须扎根人民

                                         ---孙建敏

 

根据河北省作家协会《关于2020年度新会员培训的通知》要求,作为2020年省作协的新会员,我按照网络课程安排,从6月20日开始,原原本本学习了省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王凤《践行四力要求,推动新时代精品创作》《文学应以文学的方式进入抗疫现场》、刘庆邦老师的《在哪里写作》《河北省作家协会学习资料汇编》、施战军老师《时代与文学的艺术问题》及诺贝尔奖获得者作品《无欲的悲歌》和《时间的顺序》,受益匪浅,感触颇深。特别是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三篇重要讲话精神和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文化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对文学创作的指导思想、中心任务、写作目的和写作要求等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无论是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还是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等,都反复阐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习总书记指出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指明了作家写作要像当年正定的贾大山老师那样,必须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写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对文艺工作者提出具体要求,概括起来,那就是要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服务人民,用积极的文艺歌颂人民,勇于创新创造,用高尚的文艺引领社会风尚。这20字方针,作为我写作的左右铭,会一直激励我、鞭策我,成为我一生文学创作的方向和永远的追求。

   想想自己,出身在革命老区河北省平山县的一个小山村,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一路走来,打小时候开始,几十年来,离不开乡里乡亲的接济教诲,离不开乡里乡亲的帮助关心,更离不开乡里乡亲的无私厚爱。

从1986年上学时获得全国中学生征文一等奖,到1996年在省文联主办的《小小说月报》发表第一篇小小说,从2008年出版第一本个人诗集,到今天终于要迈进省作家协会这个梦寐以求的大家庭,倍感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在2008年出版的第一本诗集里,青年诗人烟花三月在为我作的序中说, 撒不掉对乡土的热爱,抛不开对回忆的追思。作者的诗行里,除了抒发热爱生活,赞美时代,歌唱爱情,推祟真善的情愫以外,很大空间里多是在写田园,写农事,写耕作,写收获。庄稼是他茂密的诗行,灵感的发源地,田园是他心灵皈依的圣土,思想栖息的乐园。烟花三月对我诗歌的褒奖,虽受之有愧,但写农村写农事写农民的情怀一直没有改变。

   想想也是。从1988年开始,我写了不少反映农业、农村、农民的诗歌,随着岁月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我通过一个个小事件、小发现、小感悟,对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对新时代新农村的新发展新变化、对新时代最基层人民群众的内心苦楚和真心喜乐,进行了深入挖掘和诗意发现,按照总书记只有深入生活,只有身入”“心入”“情入才能真正写出反映真实生活好作品的要求,我从小学生做起,真正脚踏实地,扑下身子,深入群众,深入生活,一边劳动,一边体验,一边写作。先后写出了一些反映农村农民生活的诗歌,在省市及国家级报刊发表,如反映农民麦夏抢收的《麦收时节》在最高人民法院主办的《人民司法》刊物发表、且发在整个杂志作品第一篇栏目;缅怀已故天津作协原副主席、平山县本土人民作家杨润身的《永远的白杨--缅怀人民作家杨润身》、反映农村农民生活的《里庄人》《惊蛰时分》《农民诗人白庆国》《里大河》《留守树》《夏雨帖》《麦夏记忆》《美丽西柏坡》《和秋天的玉米亲密接触》《初秋,我踩在乡间的地垄上》《谷雨 》《油菜花》《村头的老人》《戏台祈福》《胡同记忆》〉等作品,先后在《人民司法》《河北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山魂诗选》《霜花》《石家庄日报》《中国作家网》《河北法院网》等报刊和媒体发表,通过多年的的创作实践,我对文学创作的人民性有了更直接、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作为一名正在学习成长的青年作家,我认为只有一门儿心思扑下身子,深入农村、深入农民、深入田间地头,才能捕捉到反映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正如施战军老师在《时代与文学的艺术问题》中讲的我们写作的材料和背景是非常丰富的,但表现出来的,总让人觉得匮乏。比如我们写到乡村的遗存,经常笼统地写到一所老房子,但是缺少对一些具体的结构、人的表情、生活的情景的描写。 通过一两个物件、情景的精细描绘,一下子能把读者带入那样的情景。

通过深入乡村,一把镰刀、一把锄头、几畦麦子、一台石碾、几棵留守树及街头晒日头的几个老人等等,都可以触发我们创作的灵感,从而有感而发,写出寄托乡愁情思的好作品。

习近平总书记说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苏轼《杂说送张琥》中提出的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我认为和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角度不同,说的是同样的道理。文学创作只有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只有经过长时间有准备的积累,新时代的作家一定会大有可为,大有作为,创作出更多符合新时代要求、符合人民大众口味的正能量、有感染力的文学精品。

 

上一篇: 书记员的嬗变

下一篇: 红色作家余玮赋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