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老子》的解析
说诗歌《老子》是不世之诗,一是没能从那些传统诗刊出版物上发表,不大为人所知。二呢这诗的确极具社会价值,纵李白杜甫也写不出来(起码他们对《道德经》理解不到这个层次)。作为诗歌艺术方面而言,也算行云流水圆转自如,足可称道!
还是先看看这首诗吧!
老子
一部《道德经》,东方哲学根。
老子五千言,玑珠诫帝心。
欲得天下兴,循道自然成。
蓄势以待时,能屈为能伸。
治国宜平宁,为上不为尊。
上德不宣德,正己以正人。
骄奢败德行,好大乱民心。
实腹强骨策,虚心弱志论。
尽心予民利,纷扰凭德净,
举世皆无争,天下自太平!
一心何所求?独望出圣人!
世风日下矣,大道不得伸。
骑牛出西关,不带烟与尘。
睿智照千古,能懂有几人?
解析此诗,得侧重于对诗中所提及关于《道德经》中的观点的解说。
李约瑟说,中国文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而这棵参天大树的根在道家。西方称道学为东方哲学。道家最重要也是最开先的著作便是《道德经》。故《道德经》足以称之为东方哲学之根!
而老子作《道德经》的目的恐非为了显示其哲学水平。先秦中国没那种学术风气和著书习惯。诸子百家,几乎都是想展现自己社会观念及相应治理策略。特别是三大显学(道、儒、墨)更是大有干政之心。所以,老子写《道德经》的意图应该是阐述其治理天下的理念,希望天子能行“圣人之治”,从而重振周室,使之回归到朴实自然、和谐无争、小国寡民、万国林立的西周那么样。当然,老子凭借对先圣贤(主要是三皇五帝那些人)治理天下的观念的研究与总结,极富哲理地对天下社会的认识及统治者应该具备的思想素质(德)和相应手段(循道行德政)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阐述。说白点儿,《道德经》就是写给天子看的,希望天子能具备圣人德行行圣人之治(《道德经》中提得最多的就是圣人如何如何)。故“老子五千言,玑珠诫帝心。”
老子认为,要使天下兴旺繁荣,需循道治理天下(不是治国,因为天子不是诸候)。道家所谓的“道”,其实就是事物的根本。老子认为社会(天下)是人民组成,人民的自然生活(包括生存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所在。所以他极其强调要顺其自然,顺应百姓自然生活所需,才能使社会自然而然变好。故而“欲得天下兴,循道自然成。”
老子处于春秋末期,周室衰微而诸霸呈强,他也深知要扭转局势不可能一蹴而就,故他挺讲究以柔克刚、蓄势待时。所以老子推崇“水德”。故“蓄势以待时,能屈为能伸。”
老子讲究“处其下而上,不自尊而尊”(即统治者要把自己的位置放在民众之下才能得到民众的拥护,不把自己摆在尊贵的地位才能得到民众的尊敬。)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乱作为,一切政令都是为了适应人民的自然生活的发展自然而然地施行,使老百姓觉得本就该那样从而浑然不知一样)。老子的“无为”其实就是指统治者不要抱着自己的目的乱来一气,所以他喻之为“治大国犹烹小鲜”!说的就是要顺其自然,平和治理!故“治国宜平宁,为上不为尊!”
老子认为真正有德的圣人是不会去做作以标榜自己有德,所以有“上德不德”之语。他讲究“行不言之教”,即用自己的身体力行德行来影响他人从而达到影响整个社会。故他多次提到圣人不贵难得之物之类的。所以诗中总结为“上德不宣德,正己以正人。”
综上而言,老子反对统治者自高自大、骄奢无度,认为那就是败坏社会风气的根源。而自以为是,好大喜功却只会扰乱民心。故诗中总结为“骄奢败德行,好大乱民心。”
对于治理天下的根本原则所在,老子强调发展民生为大。“民以食为天”,这点大家都清楚!老子认为,一个良好的社会,应该是让老百姓丰衣足食、富裕有底气(实腹强骨)而不去耍心机长贪心(虚心弱志)。《道德经》中原文是“虚心实腹,弱志强骨”。诗中此处进行了一定的罗列处理,故成了“实腹强骨策,虚心若志论。”当然,这也是老子论述如何做到“天下无争”的重要论据之一!
另外老子特别反感统治者与民争利。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说得很宽泛。对利的内涵不仅限于财物更扩大化达权利层面上去了!所以诗中以“尽心予民利,纷扰凭德净”来说这方面。如此,社会可达天下无争而和谐太平之态!
插个题外话:老子《道德经》中所提倡的实是一种“天下公权,执政为民”的原始社会主义,但他抓住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其治国理念实适用于任何社会。西汉文景之治就以道治国,国家迅速繁荣富强。此正《道德经》中“我无事,而民自富”的体现么!他的“小国寡民”看似落后可笑,从周王室角度看,这正是实行联邦共和体制的最理想局面。中国历史走了集权专制的路,除了行省就不存在小国林立的局面了。但在西方专制不够,恰走了联邦共和体制!老子对经济发展不可能看得更远,只存在于小康意识上,司马迁(也该算道家)根据西汉经济繁荣状态竟看到了要引导之、整齐之(见《货殖列传序》)!这不就是当今国家介入干预并宏观调控么?
当然,诗不可能写尽所有。但道学当倡,绝非无聊!
上一篇: 老子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