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散文   

顺阳川里的逸闻轶事

作者: 阅读:801 次更新:2022-06-12 举报

顺阳川里的逸闻轶事

占领超越(王占超)

20118

坐落在淅川县顺阳川南端的太子山及其隔河相望的挡子口遗迹,是整个顺阳川尚露于丹江库区水面之上的二处标志物。每每看到一批批移民迁徙离开,想到水位还将增高.仅存的两处残缺遗地将不复存在,连顺阳川的影子也将完全被“水封”时,总会使人惘然若失,忐忑酸楚。随着南水北调工程日益临近太子山、挡子口遗迹也将没入水下,它悠久璀璨而积淀厚重的人文历史是否也会像水库一样,被彻底"水封”?

太子山,古时候叫台子山。状如高高的圆台而得名,山势险峻陡峭,虽相对山角高度约五六十米,有十六七层楼高,在顺阳川平原上却显得拔地而起,突兀高耸。在淅川县城东南约70公里,香花镇西南约20公里处的丹江水库中,它虽经几十年汹涛骇浪冲击,山头垮塌严重,但还是高高突露于烟雨迷蒙的“洋面”之上,给来往轮渡商船渔舟指点着迷津。

据史考证,北宋时顺阳川里的太子山一年四季风景各异: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恒同的是鸟歌泉乐不绝于耳……半山腰下还有池沼三方,花亭两座。在炎热的夏季,来太子山避暑绝对是一好去处。山脚至山顶,仅一条石台阶路,两旁砌有石护栏,石路弯陡而险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突兀的顶端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寺院。寺院边缘绕以石雕栏,院内青石铺地,古松苍柏适于其间,奇石名葩布于其里,石兽石鸟点缀其中。寺院殿阁楼堂由樟树黄花梨木构建,花岗石垫基,布局顺其自然。它们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内置天神,端尊于中,栩栩如生,金童玉女,侍于两侧;仙人引导,香客虔诚;寺钟声声,香雾缭绕,庄严中透着肃穆,凝重中蕴着神圣。

与太子山相毗邻的挡子口却有着不凡的身世。若是天气晴朗,即使站在香花岗上,也可清晰看到在其西南方向、烟波浩渺的“小太平洋”岸边高高的白色山体,像从秦岭上横劈下似的,那就是挡子口。打开中国地势图,就会发现我国主要山系秦岭东向的余脉正像挡子似地挡住了丹江南去之路,人们称为挡子山。挡子山在这里神奇般断裂,裂谷北端的进水口即为挡子口,南端出水口正是丹江口。蓄水前由太子山扼制着这个进出口,它上通陕西商洛,下达湖北武汉,是陕中南部和豫西南乃至我国中北部通向东南部的重要水陆交通链接关隘。2011年春,文物考古队在此地发掘出了距今两万年左右的大量石制品,包括石叶工艺。前些年还发现了楚王墓。这些都有力地证明了顺阳川乃至淅川是史前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

太子山和挡子口,由共同的一段传说而成其名。早在三皇之末五帝之始,丹江流域就已有原始人类在此生活。那时,每当大雨滂沱发生水涝,伏牛山和秦岭的山洪就会爆发,它们一路奔泻,荡涤着大山里特有的腐殖质,汇于一处,掀起波涛,挟着禽兽畜甚至人体翻滚着咆哮而下,至挡子山处,因受其阻挡而回旋积淤,久之就形成了“浩瀚汪洋”,这就是顺阳川。每遇大雨倾泻,涝灾来临,顺阳川那烟波浩渺的“洋面”就会若隐若现三条巨蛇,人们谓之龙, 一黑龙,一白龙,一乌龙。三龙相互作用,推波助澜,掀起一波波滔天巨浪,向川外一次次冲去。所过之处,席卷一空,如海啸一般,残害百姓。据传,为了拯救于水患之中的百姓,昆沙门李天王派三太子哪吒下界,捉妖除怪,造福于民。经过几番搏斗,终擒缚了三龙。将其“流放”于常年干旱无雨的南山,让其好好修行。白龙及乌龙流放在干旱严重的白龙沟村,化为白龙泉和乌龙泉,黑龙流放于雷庄村化为黑龙泉,三处地方由此得名。三处龙泉现今均在香花镇所辖的南山区。哪吒在降服三龙后,又高举风火神轮,砸向挡子山,于是阻挡丹江的秦岭山脉应声断裂,水路就此疏通。这个断裂带北进水口也就此易名为挡子口,南出水口即为丹江口。江水逐渐落入谷槽河底,这便成就了后来繁荣的顺阳川。从此百姓过上了安定幸福生活。哪吒闹海其恩泽遍布丹江流域,人们为了不忘这位造福百姓的英雄,便在台子山上建寺纪念,台子山由此易名为太子山……


上一篇:

下一篇: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