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看李调元趣对传奇
李调元,字羹堂,号雨村,清代蜀中三才子之一。李调元从小就是个神童,5岁就已经读熟了四书五经,而且他还有一个一般文人没有的本事:过目不忘。因为年少有才,李调元出蜀至京城后,得到了乾隆帝的赏识,成为翰林学士。李调元厌倦世俗,潜心藏书、读书、修书。他回到蜀中,建了一座“万卷楼”,专门用来藏书。据说顶峰时期,他曾藏书十万卷,被称为“西川藏书第一家”。李调元平生有3绝:写诗、写戏曲作品、对对子。而在民间,流传最多的就是关于他对对子的趣事。
苏轼是一个诗词皆通的奇才,在对联方面也有极高的造诣,平日里他最爱出一些有趣的上联来为难好友佛印。一日,他与黄庭坚、佛印一起登山。佛印为报平时被苏轼戏耍之仇,出了这样一个上联:“半边山,半段路,半溪流水半溪涸,”这个上联出得确实很高明。
首先,联中共出现了4个数量词“半”字, 也就是说下联同一位置也得是这样的。其次,它是很应景的,眼前之景正是联中所言。苏轼听完这个上联,实在想不出什么下联,只好认输。
苏轼命黄庭坚把这个上联刻在山上的石碑上,希望将来有一天能有人对出下联。结果,估计连苏轼自己也没想到,此联两宋硬是无人能对出,直到李调元的出现,此联才算是解了。李调元当时中了进士,任职学政,经过此山时,挥笔写出了下联:“一块碑,一行字,一句成联一句虚。”
他的这个下联,写的正是眼前之景。联中不但有4个“一”,而且字字都与上联完美相对,堪称绝对。
如果说对出上一个对子,是受了苏轼碑文的启发,那这一个唐伯虎出的上联,则更有难度了。在川东的一座寺庙里,藏着一幅名画,此画为寺中的高僧的所画,本就已经很名贵了。后来唐伯虎看到画后,又在出了个上联,就让这幅画更有价值,于是就被寺里的历代长老一直保存着。
一日,李调元来到寺庙游玩,老和尚便把这幅画拿了出来。他表示师尊们曾说,当年唐伯虎出完这个上联后表示自己走后,若是有人能对出下联,就是当今奇才。可惜,这么多年过去了,没有人对出下联。到底唐伯虎写了什么,这么难呢?大家且看:“画上荷花和尚画,”
虽然只有7个字,但大家别小看它,它不管正读还是反读,读音都是一样的。李调元一看,自然就明白此联多年来无人对出的原因。他思考了一会儿,对出了下联:“书临汉帖翰林书”。以“书”对“画”,工整典雅,对得妙。
不过现代也有人认为,上联有两种拆法:第一种理解是画上的荷花是一位和尚画的;第二种理解前3个字“画上荷”和后4个字“花和尚画”断开,理解为画上的荷是一位花和尚画的。如果要这样算的话,那李调元对的这个下联,并没有对出这一层意思,只是不知道唐伯虎当时是不是有这个用意。或许不够完美,但李调元这个下联已经是最佳的了,目前很难找到更好的。
为何到了元明清,文人们会这么热衷于对对联?其实这是文化自士大夫向民间的一种转变,也是才子文化盛行的结果。唐宋时期,文人们主要还是以在朝中任职为追求,在仕途上他们能找到自我价值,所以诗词只是正业后的情怀。
但自元朝后,中下层文人的仕途基本上被限制了,他们不得不转向更接地气的文学创作,以求果腹,于是对联、杂剧、话本子开始盛行,当时确实出现了大量专门给写对联的文人.....
上一篇: “老马”臧老——追忆诗坛泰斗臧克家
下一篇: 我的三贷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