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美“一心四城”之襄阳 城市大道大桥新命名研究报告
秀美“一心四城”之襄阳
城市大道大桥新命名研究报告
李家武
(2014年起,襄阳城市道路命名课题系列研究成果
多次获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批示并被各级报刊网刊发;
2018年9月10日获襄阳市第九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襄阳,一座秀美而传奇的城市。按照国务院批准的《襄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这十年,襄阳城市格局总体定位为“一心(鱼梁洲)四城(襄城、樊城、襄州、东津)”。湖北省委常委、襄阳市委书记李乐成同志在市委十三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暨市委务虚会上指出,要以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武装头脑、凝聚力量,深刻领会襄阳加快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和长江经济带重要绿色增长极的责任担当,树牢赶超信念,坚定跨越决心。努力实现由数量差向层级差跃升、比较优势向绝对优势转变、单项领先向全面领先跨越,经济规模跻身全国城市50强,使襄阳成为繁荣之城、品质之城、平安之城、幸福之城。……这是襄阳市委、市政府用全新的战略思维和崭新的文化视野,呼唤发出的“赶超跨越”“绿色发展”——时代进步最强音和“一极两中心”——竞进发力动员令。
贴紧党委政府中心服务大局,坚持以史为鉴、存史育人、资政育人,将党史和地方志工作当作精品打造,交出让社会满意的作品,才能树立党史和地方志的权威性。地方史志是中国独特的文化典籍,承载着传承中华文明、弘扬历史传统的重任,在世界文化典籍中独树一帜,堪称世界地方文献之翘楚。如果以周初的“古国史即古方志”算起,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若从汉代的“郡书”算起,至今也有2000多年的历史。自隋确立方志官修制度以来,历代都把修志确定为一种官职、官责。千百年来,地方史志编修代代相继,为中华文明的世代传承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现存新中国成立前编修的旧志8000多种、10万多卷,约占现存古籍的十分之一。它们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中弥足珍贵的部分,是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发展的资料宝库、知识宝库、智慧宝库,是传承和彰显中华文明、发掘历史智慧的重要载体。地方史志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随着地方史志的编修而赋予地方史志部门的一项新的职能,是一项深层次的地域文化研发工作。
发掘道路命名中的地方史志价值,我们发现襄阳历史上有名的落轿街。它的历史,就要从唐朝名相张柬之说起。张柬之是襄阳人,曾任唐武则天时期宰相。他为家乡办了不少好事,修建环襄阳城四十三华里的“张公堤”就是其中一件。襄阳人为纪念张柬之,就在襄阳古城南门外修建了“张公祠”,并在祠外大路边立碑一块,上书“文武官在此落轿下马处”。落轿街也因此得名。再说襄阳则是以方位命名。古人称山之南,水之北为阳,反之为阴。所以襄阳是因其位于襄水之阳而得名。襄阳之名早在西汉时就已经出现,新汉王莽改襄阳为相阳。汉光武帝时恢复襄阳名称。汉时已取襄阳为县名,汉献帝建安三十年(公元208年)始设襄阳郡,其后襄阳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海内外以“襄阳”命名的就有很多:香港、台湾、天津、常德、十堰乃至美国、日本等地都有以襄阳命名的街道。上海市有繁华的“襄阳路”、赫赫有名的“襄阳公园”;贵阳市还有“襄阳桥”“襄阳河”……
“襄阳好风日,华夏山水城。文武交汇地,古今皆中心。产业强给力,都市盛愿景。文化韵天下,绿色圆复兴。”(这是2012年7月21日《襄阳日报》刊发笔者的一首小诗)其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襄阳,遍地是文化,处处是古迹。2800多年“人杰地灵、人文荟萃”的悠久历史,“南船北马、七省通衢”的区位优势,“山水名城、一心四城”的自然美景,孕育并形成了厚重而独特的古城文化、三国文化、荆楚文化、汉水文化等襄阳历史文化根脉。回首襄阳,历史上几度辉煌,曾经在东汉、唐朝、明清时期三次成为全国中心城市。当今襄阳,顶层设计,谋干相济,再一次主动顺应襄阳人民追求“中心城市”的梦想,正加快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和长江经济带重要绿色增长极,为实现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确定的宏伟蓝图而奋斗。从地方史志中发掘历史文脉和城市记忆,笔者针对城市形象缺乏地域文化的彰显,以及城市大道大桥的命名尚未完全体现出襄阳的城市品位、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等现状,曾调研撰文《城市大道大桥的新命名
勾勒出文化襄阳的根脉》,提出了新命名“襄樊大道”“诸葛亮大道”“襄阳大道”和“鱼梁洲大道”“襄城大道”“樊城大道”“襄州大道”“东津大道”,以及“邓城大道”“孟浩然大道”等10条城市大道的构想,被襄阳市委、市政府领导批示,于2014年9月2日印发《内部参阅件》供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领导及市直各部门、各县市区阅研。撰写的《建议把“工业大道”改成“樊城大道”和“襄州大道”》一文,于2015年5月20日被《襄阳日报》刊发,随即叫停了“工业大道”的称谓。而新命名打造城市大道大桥(人行过街天桥、人行地道、高架桥)的升级版,如何进一步与大城市核心架构相匹配?如何进一步与新襄阳文化根脉相辉映?我们不惜放弃一个又一个节假日,走街串巷,调研访谈,考察考量,进一步就此做了一些新的思考与再探究。撰写的《勾勒大城市核心架构
点亮新襄阳文化根脉——关于新命名打造城市大道大桥升级版的再探究》,直面问题现状,亮相真知灼见,于
城市大道大桥名称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化石”。无论是道路景观,还是道路设施,乃至繁华程度,都能代表一个城市道路建设最高水平,方谌称其为一个城市的“大道”。城市和人一样也有完整的生命历史,它呈现的是一个城市不能割裂的文化脉络。在地理空间上它表征为一个地区文化、文明的生成、衍生、演化、传承等文化现象。一代代人创造了历史之后,都把记忆留在了他们曾经生活的城市中。城市中的一座座建筑物,成片的历史街区、遗址、老街、老字号、名人故居、地名以及附着于这些物质背后的历史事件和历史意境,构成了承载城市记忆的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纵览20世纪后的西方城市发展历程,大凡走的都是“功能城市”到“文化城市”的发展之路。进入到现代社会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或城市转向对自己的历史和传统的尊重,寻求自己的“文化特色”,试图在文化上重新自我定位,这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发展或文化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趋势。建设文化城市要回答城市发展应该选择的理想图景,回答实现理想图景的基本路径。厘清文化城市内涵要义,解析文化、城市、文化与城市诸要素问题,思考当前城市建设由趋利倾向向理性回归、由城市向人文城市复苏、由僵化复制向个性彰显转变的理论与实践支撑,最终寻找到实现城市理想图景的基本途径。
透过文化城市发展看,城市大道大桥名称是文化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名片,是文化城市经营的一个重要课题。城市大道大桥命名是一种城市文化、城市形象、城市名片、城市的历史与未来的综合体现,是一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地理、建筑等领域和可持续绿色发展的系统工程。从广义上说,地方史志做的是一个地区地情和历史文化资料的系统汇集、整理,最终以实现文化传承为目标的工作。参与担负起“城市记忆工程”的重任,全盘地、整体地科学规范城市大道大桥命名,将会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可持续绿色发展的软环境。因此,城市大道大桥命名在信息社会、网络时代,是一种特殊资源和一种特殊生产力并非夸张。这也正是《秀美“一心四城”之襄阳城市大道大桥新命名研究报告》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所在。对如何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脱颖而出、建设独具个性魅力的新襄阳具有较强的社会意义和指导意义。
一、城市大道大桥命名的背景分析
1.城市大道大桥名称的组成。“外地人的眼,本地人的脸”。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往往就体现在城市大道大桥命名上。名,顾名思义,就像每个人一样,给每一人取一个姓名,有的除有学名外,还有小名,主要是为了方便识别存在于同一群体中的个体。同样的,城市大道大桥也应有自己的名称,有约定俗成的小名,有能够充分体现出城市品位、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学名。城市大道大桥名称是人们出行定位、认识城市的重要信息,随着城市建设而形成,凝结着城市的历史文化与时代特色。城市大道大桥名称不仅关系到民众日常生活,还关系到整个城市的外在形象。如果把城市道路、桥梁等称为城市建设的“硬件”,那么也可以把与市民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城市大道大桥名称称为城市建设的“软件”。好的城市大道大桥名称能为城市的形象加分。城市大道大桥的名称通常由通名和专名组成。通名体现城市大道大桥的类型、通性和部分特征,专名则是城市大道大桥的专用代号。根据我国对城市道路分类,常用的城市道路通名有高速路、快速路、大道(大街)、路(街、道)、巷(里、弄、胡同)等。有关城市道路通名的规定必须遵守国家和地方相关的规范和标准,个人或单位不能随意制定标准。而专名则无统一的具体规定,都是根据实际需要具体设定。通常,城市大道大桥命名就是同时确定城市大道大桥的专名和通名,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专用代号,从而方便人们记忆和定位。
2.城市大道大桥命名的要求。一个特色鲜明又富有生机的城市,为其制定合适的城市大道大桥名称体系规划是必要的,这不仅是识别城市大道大桥的工具,更是体现城市风貌的重要手段。一要实现一一对应。城市大道大桥与名称必须“一一映射”,一座城市内的城市大道大桥名称不得重复。首先城市大道大桥要避免同名,即使不同的通名也不能使用同一专名;相同概念的词语最好不要同时使用。其次要避免使用同义词和近义词命名。再次要避免使用同音、谐音字词,以免口头表达困难。凡推行一体化的区域,也要避免同名,除本属同一线路外,如有重名,等级较低的城市大道大桥应该改名。二要力求路线完整。同一方向的城市大道大桥不论线路多长,应该使用同一名字,不宜切割分段命名,否则城市大道大桥名称过多,不便管理和使用。三要体现城市大道大桥特征。城市大道大桥特征包括等级、性质、断面、路幅、方向、走向等。新建道路的命名还要遵守7个原则:名地相符,方向相符;尊重当地群众意愿;反映当地历史文化经济等特征;市政道路不用公司名称、楼盘等名字命名;一般不以人名命名路名,禁止用国家领导人的名字命名路名;不能以外国地名命名道路名;用字要规范,避免同音、重名和谐音,也不要用生僻字。
3.城市大道大桥命名的法规。城市大道大桥的命名应该是有章可循的,既可让人体味城市发展的时序脉络,又能潜移默化地给人以美的熏陶。当前我国关于城市道路管理的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规定是国务院于
二、城市大道大桥命名的理性认知
1.襄阳城市大道大桥命名的地位。城市大道大桥名称,被称为“城市名片”,能从一个侧面体现一座城市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彰显城市的文化品位与形象。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大道大桥的名称已不仅仅是名字的代称,还是城市美学、商业资源,是繁华世界不同城市个性的代名词,以及书写历史和划分权力范围的一种方式。城市大道大桥名称,是给予市民的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是体现一个城市区别于另一个城市的特色。因此,随着城市框架日益拓展和扩张,城市面貌日新月异,那些没有名字的“新生城市大道大桥”也在增多,给城市大道大桥命名也就显得迫切、必要和讲究起来。襄阳城市大道大桥命名规划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越来越受到城市建设、规划、民政、文化等职能部门的重视,并开展了一系列的规划编制和规范整治活动。规范化、标准化、系列化的城市大道大桥命名规划系列成果已成为襄阳城市地名管理的主要依据。
2.襄阳城市大道大桥命名的功能。城市大道大桥命名要具有绝对的恒定性,经得起历史的推敲,不以历史的变迁、时代的变迁而变更城市大道大桥名称。在一般人的观念中,襄阳城市大道大桥命名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指引方向,简单、实用、容易判识方向。其实,一座城市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在这一过程中,积累下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因为城市大道大桥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当地的居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对城市大道大桥名称,也有着深厚的感情。而人们认识一座城市,往往也是从认识城市大道大桥名称开始的。所以,城市大道大桥命名最好能体现当地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老城区改造后,也要尽量保持人们耳熟能详的原街名。这样做既可以提高当地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容易让寻根问祖的海内外同胞产生认同感,并可让外地来的人们对襄阳城市有个初步的了解,认识到这座城市与其他城市的不同之处。
3.襄阳城市大道大桥命名的审批。城市大道大桥的命名,应该在考虑路桥名称好记的同时,充分体现城市的发展水平和品位,尽力体现出城市的“文化内涵”。千城一面,走到哪里都能看到“人民路”“大庆路”“东风路”“五一路”等现象,不应该再在襄阳城市建设中延续。同时,城市大道大桥的名称,除依法应当由国家、省或者上级有关部门批准的外,应坚持“谁建设、谁申报”的原则,可由规划部门向城市道路(含桥梁、隧道)所在地地名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相关道路规划资料,由所在地县(市、区)地名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命名工作,市区范围内的,经市地名行政主管部门审核,由市人民政府审批。如何以襄阳城市大道大桥的命名为牵引多一些城市道路命名文化味,真正做到有创意、有特色、有品位?笔者认为,城市大道大桥命名要有襄阳底气,尽快出台《襄阳市城区道路命名管理办法》,尽快做好《襄阳市城区道路命名总体规划》。可重点新布局、新规划、新命名并精心打造在国内外叫得响的襄阳城市10条大道、10条景观路、50条大街、100条名路、200条商业特色街、300条文化特色巷为宜,总体归纳起来就是四句话:传承历史文脉,挖掘文化内涵,体现时代精神,彰显未来发展。
三、城市大道大桥命名的问题透视
1.人文性有待进一步增强。城市大道大桥的命名,应当以突出历史文化特色为总体导向,坚持人文性、前瞻性、整体性、大众性和专有性。人文性是指其命名要注重历史传承、突出文化特色,充分反映一个城市的自然、历史、人文与地理特征,体现特有的历史文化内涵。前瞻性是指其命名要根据城市的总体规划和城乡控制性详细规划及时编制大道大桥预名,避免命名工作的滞后。整体性是指其命名要注重统筹,突出整体性,做到规范有序,系统设计,体现层次化、序列化。大众性是指其命名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不使用生僻字,做到琅琅上口、方位感强、好找易记。专有性是指其命名要与城市形态、业态、文态和生态的塑造和结合,并避免出现一路多名、重名、同音等现象。城市大道大桥名称作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将一个城市走过的岁月,沉淀历史,拥有的文化全面展现。就每条大道、大桥而言,它记载的是城市历史的碎片,但把这些碎片串起来,就是整个城市的历史。因此,城市大道大桥名称不仅是一种名称代号,而是一座城市历史机遇的文化积淀和代表。近年来,襄阳城市建设发展日新月异,为加强对襄阳市历史道路名的保护,
2.超前性有待进一步增强。城市道路名称是城市地名的一种,指的是分布在城区的所有道、路、街、巷等城市大小交通路径的名称。城市是现代社会的中心,城市中的大道小径都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而城市大道大桥具有数量多、使用率高等特点,直接关系着对内各项经济的稳定发展,同时还关系着对外交流。城市大道大桥名称是政府实施社会管理的基础,应先于城市建设进行规划命名规划,若滞后,则可能加大社会管理的困难,引发民众的不满。以襄阳市为例,前不久民政局相关负责人指出,现在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最突出、最棘手的问题是命名工作跟不上城市建设的步伐,导致诸多道路建成后无名,命名严重滞后。过去襄阳市大部分城市道路都是在建成后才由各区民政部门向上级申报命名,这样的方式使得建成道路无名或命名滞后。《地名管理条例》明确规定了市、县两级民政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规划、建设、交通等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编制地名规划。《城市道路管理条例》第七条规定:“县级以上城市人民政府当组织市政工程、城市规划、公安交通等部门,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城市道路发展规划。市政工程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城市道路发展规划,制定城市道路年度建设计划,经城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在人口集中、飞速发展的现代城市,新的居民区、道路、桥梁、标志性建筑物等不断涌现,新生的道路与日俱增。这样的形势下若还是先有建设后有名称的现象,会导致“零敲碎打"式命名暴露出更多的缺点,这种随意性、盲目性和长官意志会使命名变得无章可循。尤其是在襄阳城市大道大桥的新命名,推进打造产业襄阳、都市襄阳、文化襄阳、绿色襄阳升级版方面,尚缺乏超前性、系统性、权威性研究。
3.公众性有待进一步增强。在城市大道大桥命名管理中,目前公众性广泛参与程度还相当低,有些方面和其他许多国家和先进城市相比还是一片空白。主要体现在:第一,从现行的政策法规看:在《地名管理条例》与《地名管理实施细则》的条款中,只是对不同地名的命名、更名等行政审批权限作了较为具体的规定,而对于广大人民群众在地名的命名、更名过程中,如何保障知情权,如何行使参与权、决策权,事中事后如何行使监督建议权均未加规定。第二,从襄阳的工作实际来看:除极个别地方的住宅区、建筑物以及站、港、场(包含大桥)等有少数地名(桥名)采用过向社会公开征集名称的做法外,绝大部分地名(桥名),特别是行政区划名称都是采用所谓“领导+专家”的模式来命名、更名,“由工作部门及专家提出具体意见,自行商量决定,从头至尾没有公众参与”。襄阳城市大道大桥命名应充分展示新襄阳形象,同时应顾及人们的风俗人情、日常习惯。“它除了体现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精神面貌外,更重要的作用是方便市民的日常出行,为城市运行带来方便和效率”。城市大道大桥命名权还应充分尊重权利主体的意志,而这一权利主体就是城市大道大桥的使用主体——城市的市民,所以应当由公众作为这一权利形式的主体根据自身的意愿决定城市大道大桥的名称。襄阳城市大道大桥命名在重视理论研究的同时,迫切需要对公众参与度的重视。
四、点亮古城文化新命名打造“襄樊大道——襄樊大桥”升级版秀美“文化襄阳”的实践考究
1.考量襄阳古城文化溯源。襄阳是中国古城文化代表性区域。古城,一般就是指历史文化名城,即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历史的流动是文化,文化的沉淀是历史。历史是一个城市的印记,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历来,襄阳地区,不仅是军事重镇,也是历史上著名的文化名城。襄阳城的前身是楚北津戎,是一个大型军事渡口,约始筑于西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后经历代整修,四面环水,易守难攻,“铁打襄阳”之称名扬天下;又因城高池深,被誉为“华夏第一城池”。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襄樊战役,襄阳解放。1950年,襄阳和樊城合并为襄樊市,归襄阳地区专员公署管辖。1983年,襄阳地区撤销,所辖地区并入襄樊市,襄阳也由此从地图上消失。此后,社会上呼吁恢复襄阳的声音一直不断。2008年,襄樊市政府向湖北省政府提出申请,希望恢复襄阳这一古称。
2.忖量“襄樊大道”路桥命名。为了留住城市的记忆,让世人记住老襄樊,让襄阳留下老襄樊的印记,智慧的襄阳人已将“樊城区内的东西轴线(清河路)——襄阳火车站——前进路——丹江路——长征路——解放路,穿越‘汉江一桥’至襄城区内的胜利街与环城路交叉口——原襄阳机电工程学校门口”沿线,建设成为景观大道即新命名为“襄樊大道”。巧借“襄樊大道”命名、改扩建的机遇,可把几十年来称谓的“汉江一桥”(铁路、公路两用桥)新命名为“襄樊大桥”。伴随“百年精品”——“襄樊大道”的建成,现代化大都市中协助行人穿过道路的一种建筑——人行过街天桥应运而生。沿着“火车站”天桥、“文化宫”天桥、“飞环”天桥、“广场”天桥,穿越“襄樊大桥”跃上“襄城胜利街高架桥”。突出“老襄樊”、古城文化、地域文化特色,为“襄樊大道”沿线人行过街天桥可依序新命名为“南船北马·火车站”(或“襄阳好风日·火车站”)天桥、“山水名城·文化宫”(或“华夏山水城·文化宫”)天桥、“人杰地灵·老飞环”(或“文武交汇地·老飞环”)天桥、“古今中心·老广场”(古今皆中心·老广场)天桥,尽快规划设计安装上美观的“名片”,即显眼的蓝色标志牌,必将成为“襄樊大道”上一丝丝靓丽风景。
3.思量“文化襄阳”品牌愿景。建议再进一步加大“襄樊大道”综合整治指挥部工作力度,明确市政府一部门主抓,市直各部门、各城区配合,实行目标量化考核。以襄阳加快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和长江经济带重要绿色增长极为战略导向,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更加注重注入“襄阳古城文化”元素,新命名打造“襄樊大道——襄樊大桥”的升级版,规划构建“文化襄阳”城市形象发展品牌,即在其沿线延伸至大街小巷,着力发展以“九街十八巷”为代表的“老樊城商业文化带”、以“华夏第一城池”为代表的“古襄阳旅游文化带”,将商业文化、会馆文化、社区文化、旅游文化相融入、相点缀,让樊城与襄城、古城池与习家池、唐城一线串珠、竞相争辉,抓紧培植新文化带、新商业圈、新精品街。按照“一路一景、一街一品”的标准,加快推进引水入城、显山露水和汉江岸线、城市道路景观等工程建设,全面提升城市绿化、亮化、美化水平。形成一幅幅“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市民看得见山,看得见水,享受到阳光,呼吸到新鲜空气;让更多的国内外客人游襄阳、品樊城、赏古城”的动感画卷,彰显“老襄樊”的独特魅力,展示汉江流域中心城市——新襄阳风采。
五、点亮三国文化新命名打造“诸葛亮大道——诸葛亮大桥”升级版秀美“都市襄阳”的实践考究
1.考量襄阳三国文化溯源。襄阳是中国三国文化之源。“三国时代”有两个定义,狭义的三国时代是公元220年到公元280年。广义上的三国时代可以理解为从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后,军阀割剧刘氏集团、曹氏集团、孙氏集团及与其相关的汉末军阀的集团斗争到司马炎建立晋朝统一天下的时代。广义上的三国才是三国文化的研究主体。襄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在大气磅礴、恢弘壮阔的三国文化舞台上,襄阳不仅是两汉三国文化起承转合的枢纽与坐标,而且也是天下大乱到天下三分的战略起点与支点,更是天下归一的战略基地与圆点。在汉末到魏晋跌宕起伏的三国文化全景图中,襄阳处在群雄瞩目、星汉灿烂的核心地位。特别是以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谋划《隆中对》为标志,襄阳成为三国鼎立格局形成的源头。弘扬三国文化,其人文价值主要体现于诸葛亮“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志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和品格。
2.忖量“诸葛亮大道”路桥命名。“中华智圣、名臣典范”——诸葛亮的名字应该叫得更响,并把他作为襄阳弘扬三国文化的一张王牌,无过之而不及。现樊城区内的长虹路沿线,以诸葛亮广场、诸葛亮中学等为标识,可将樊城区内的长虹路沿线穿越“汉江长虹大桥(二桥)”至檀溪路到古隆中沿线,新命名为“诸葛亮大道”,并将似曾记起“首届诸葛亮文化艺术节”而建成通车的“汉江长虹大桥(二桥)”新命名为“诸葛亮大桥”。对于已经建成的望城路天桥、江山南路天桥、紫贞路地下通道、再尔广场天桥、皇宫地下通道、襄阳之春天桥、长虹桥北地下通道等,可突出“诸葛亮名言、名篇、精典故事”加“老地名”,为“诸葛亮大道”人行过街天桥、人行地道,依序新命名冠以“淡泊·望城”天桥、“明志·江山”天桥、“隆中对·万达”地道、“宁静·再尔”天桥、“出师表·皇宫”地道、“致远·沃尔玛”天桥、“借东风·桥北”地道等,配套大道、大桥、天桥、地道等新颖、醒目标志牌,让世人感受品尝诸葛亮文化韵味。
3.思量“都市襄阳”品牌愿景。建议成立“诸葛亮大道”建设管理提档升级指挥部,明确市政府一部门主抓,市直各部门、各城区配合,实行目标量化考核。以襄阳加快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和长江经济带重要绿色增长极为战略导向,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更加注重注入“襄阳三国文化”元素,新命名打造“诸葛亮大道——诸葛亮大桥”的升级版,规划构建“都市襄阳”城市形象发展品牌,即把现代文化创意、“大家”智慧于最具襄阳特色的三国历史文化形态、文化印记、文化符号等,充分融入在“诸葛亮大道”沿线的街区、公共场所、旅游景区、标志性建筑等城市形象载体上,确保厚重的三国文化得以物化的展现,使之成为三国文化的“无言史诗”“有形语言”“凝固乐章”“动感实景”。以隆中风景区为龙头,以“诸葛亮大道”沿线三国文化地标建设为契机,以沃尔玛、万达、新伊莎等国际国内本土知名企业文化为点缀,努力打造成为以三国文化为标志,具有较强文化影响力的历史文化名城;打造成为以先进文化为引领,充分彰显时代精神的现代文化名城;打造成为以文化产业为支撑,具有区域竞争力、辐射力的都市文化名城;打造成为以文化创造为追求,不断演绎新版“三顾茅庐”和“隆中对”的智慧文化名城。形成“三国文化长廊”“智慧襄阳美景”“都市业态商圈”,实现艺术与城市的交融结合,让襄阳城市充满艺术魅力,处处释放三国文化艺术感,绽放现代文化立体感,展示汉江流域中心城市——新襄阳风采。
六、点亮荆楚文化新命名打造“襄阳大道——襄阳大桥”升级版秀美“绿色襄阳”的实践考究
1.考量襄阳荆楚文化溯源。襄阳是中国荆楚文化发祥地。荆楚文化因楚国和楚人而得名,是周代至春秋战国时期在汉江流域形成的地域文化。荆楚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源源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巨大的经济文化开发价值。楚辞被喻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对于其后产生的汉赋更有直接的影响。“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的楚辞,与其他楚文化精华一起,构筑起瑰丽奇异的楚地文明。楚国在襄阳境内建立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的时间持续了500多年。襄阳人宋玉和王逸是《楚辞》的主要作者,宋玉还推出了楚辞向楚赋的转变,王逸还编撰了《楚辞章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革故鼎新,以属华夏”的楚人精神,成就现代襄阳一度创造了中国领先的开放文化。
2.忖量“襄阳大道”路桥命名。历史的恩泽萦绕着襄阳,文化的青睐眷顾着襄阳。以“卧龙大桥(汉江三桥)”的建成通车、中华紫薇植物园的建成开放为标记,新襄阳时代已经开启。可将现在樊城区内的“卧龙大道”新命名为“襄阳大道”,并将“卧龙大桥”新命名为“襄阳大桥”,同时将“襄阳大道”北端延伸至襄州区内的黄集镇,西南延伸至襄城区内的尹集乡(襄南高速公路收费站)。随着“襄阳大道”沿线过街天桥的规划兴建,应突出“新襄阳”“大都市”“荆楚文化”,向社会公开征集提前命名。也可以引进植入国外先进文明文化,让命名充满“洋味”。
3.思量“绿色襄阳”品牌愿景。建议成立“襄阳大道”建设管理提档升级指挥部,明确市政府一部门主抓,市直各部门、各城区配合,实行目标量化考核。以襄阳加快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和长江经济带重要绿色增长极为战略导向,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更加注重注入“襄阳荆楚文化”元素,新命名打造“襄阳大道——襄阳大桥”的升级版,规划构建“绿色襄阳”城市形象发展品牌,即紧贴绿色襄阳主题,实施开放引进战略,体现浪漫色彩情调,将其沿线建设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绿色、开放、浪漫”新区,建设成为湖北“满天繁星”城市体系中的一轮“皎洁明月”,建设成为富有荆楚文化特色的“湖北大客厅”,彰显“绿色襄阳”自身的鲜明文化特色和魅力。形成人如潮、花似海、绿满城——“以中华紫薇植物园为引爆点,以普陀沟景观带、大李沟景观带为突破点,以邓城遗址绿心为聚焦点,以绿地集团挺进襄阳为核力点”的“绿色襄阳”发展集群,催生蝶变成为国内外客商投资和开发的处女地、创业和兴业的热土地,勇立城市发展潮头,引领城市发展时尚,迸发浪漫迷人气息,展示汉江流域中心城市——新襄阳风采。
七、点亮汉水文化新命名打造“一心四城——大道大桥”升级版秀美“产业襄阳”的实践考究
1.考量襄阳汉水文化溯源。襄阳是中国汉水文化核心区。汉水文化是指汉水流域人民有史以来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汉水文化是融巴蜀文化、荆楚文化、中原文化、秦文化等多边文化为一体,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区域性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水文化的精神内核表现为“和谐包容、大智大勇、开拓创新、成功成圣”,折射出人伦愿景的祝福和人生理想的描绘。三千里汉江,精要在襄阳。襄阳是汉水文化交融的中心枢纽,在整个汉江流域文化交流中起着承上启下、中流砥柱的作用。
2.忖量“一心四城”路桥命名。未来襄阳发展的规划格局是,建设成为“一心(鱼梁洲)四城(襄城、樊城、襄州、东津)”的汉江流域中心城市。鉴于襄阳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这一愿景,新命名打造“鱼梁洲大道”( 北起“鱼梁洲大桥”穿境鱼梁洲而至南端“东津大桥”)的升级版;新命名打造“襄城大道”(西起“襄阳大桥”,穿境襄城区环城路,至东端“东津大桥”)的升级版;新命名打造“樊城大道”(西起太平店镇——牛首镇——柿铺——人民路——大庆路——东端“清河一桥”)的升级版;新命名打造“襄州大道”(西起“清河一桥”——航空路——东端双沟镇)的升级版;新命名打造“东津大道”(西起“东津大桥”,穿境东津新区,至北端东津“唐白河大桥”)的升级版。同时,新命名打造“邓城大道”( 西起樊城大道牛首段——柿铺高速公路“襄阳西收费站”出口——“清河三桥”——“钻石大道”——南端东津“唐白河大桥”)的升级版;新命名打造“孟浩然大道”(北起东津“六两河大桥”,穿境东津新区,南端至鹿门寺)的升级版。各大道沿线人行过街天桥的命名,应突出“汉水文化”主线,体现“一心四城”“邓城”“孟浩然”文化风味,奉献地域文化大餐。
3.思量“产业襄阳”品牌愿景。建议成立各大道建设管理提档升级指挥部,明确各城区政府主抓,市直各部门配合,实行目标量化考核。以襄阳加快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和长江经济带重要绿色增长极为战略导向,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更加注重注入“襄阳汉水文化”元素,新命名打造“一心四城——大道大桥”的升级版,规划构建“产业襄阳”城市形象发展品牌,即紧扣“产业襄阳”发展规划布局,精心设计“一心四城”等不同区域的个性色调,实现区域大道、大桥、天桥标识和区域大道沿线产业发展的个性化、特色化、品牌化。按照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指引,襄阳市中心城区“一心四城”的格局更加明确。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支持鱼梁洲开发区打造城市生态“绿心”、建设汉水文化展示区,支持襄城区打造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文化名城、旅游“香城”,支持樊城区创建国家级现代商贸物流示范区和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支持襄州区建设“一区三中心”,支持东津新区建设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邓城大道”沿线将发展汽车、物流、建材为行业主导的产业集群。“孟浩然大道”沿线将以诗画文化资源开发为枢纽,打造国内一流的宗教文化旅游带。襄阳 “一江碧水穿城过,十里青山半入城”的自然风光,丰富的“山、水、城、洲、文”城市元素,依托山水自然勾勒的“一心四城”城市形态,这在全国乃至世界城市中都很罕见。在新的区域发展中找坐标,引领、辐射、协同汉江流域像龙一样舞动起来,应更进一步孕育培植襄阳“一心四城”的独特城市形态结构特色,凸显汉水文化的脉络,吸收现代文化的精髓,形成特色鲜明、独具个性、彰显魅力——以鱼梁洲为内核的自然风光展示区、以襄城为内核的历史文化展示区、以樊城为内核的都市神韵展示区、以襄州为内核的地域风情展示区、以东津新区为内核的现代文明展示区,进而打开画卷集中展现襄阳的生态“绿心”之美、旅游“香城”之美、商贸“繁城”之美、襄州“领城”之美、东津“新城”之美,展示汉江流域中心城市——新襄阳风采。
作者:李家武(1962-),笔名佳茹(号称襄阳作派),男,汉族,大学毕业,中共党员,湖北襄阳人。系襄阳市史志研究中心退休干部、襄阳市中共党史学会原副秘书长(2015年2月晋升副处级);中国作家库认证作家、《杨柳岸文学网》特邀编审作家、《中红网》专栏作家;中国智慧乡村研究院(香港)秘书长、北京智慧乡村创新信息技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建设智慧乡村倡导者、智慧乡村研究院创始人之一。曾出版专著《岁寒知松柏》(新闻秘书文学作品集)一书(约35万字);正编著待出版《岁寒知松柏》(新时代报刊网作品集)一书(约35万字)。全国各级报刊网发表作品500多篇(首)。其中《不忘初心始于“慎独”》《差距是发展空间》《思想力量无穷尽》等10多篇政论性文章,被求是杂志·《求是网》、中央党校《学习时报》刊发;《家依东津鹿门寺》《红色基因虔于心》《襄阳的夜晚》等10多篇文学作品,荣获全国性文学大赛一等奖。
邮编:441000
联系地址: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新街11号
邮寄单位:襄阳市史志研究中心
联系电话:18516832058(北京)15872202508(湖北)
邮箱:13396117851@163.com
上一篇: 党校人需要三个弄明白
下一篇: “老马”臧老——追忆诗坛泰斗臧克家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