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铜火炉(散文)
故乡的铜火炉
查楚
每到寒冷的冬季,总会想起故乡老家的铜火炉,铜绿锃亮的火炉,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一物,用过几代人。
我的家乡地处皖、鄂、赣三省交界、大别山区南缘。屋后有绵延起伏的大安山,南临烟波浩渺、广袤无垠的泊湖,泊湖,经华阳河直通长江。美丽的家乡,路桥星罗棋布,交通便利,物产丰富,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
屋后的大安山上,建有国网风力发电,远远望去,似巨龙。巍峨挺拔、四季常青的大安山上,留下儿时美好的记忆,如,三五成群拾柴火; 放牛,放牛时,与同伴烧烤红薯; 每年农历三月与九月,群人,漫山遍野捡三九菇……。
自古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屋后的大安山上产有松树、 杉树、枫树、果树等树木,树干可以做家具,树枝可以做柴火煮饭,入冬时,粗一点的树枝,用锯子锯成一小段、一小段,劈成小块,堆放在屋檐或者走廊上,堆一人高,留着过冬用。做家具时的锯木屑,是冬天取暖——烘火用的上等材料。
美丽的家乡,人杰地灵。富饶的大安山,养育祖祖辈辈。春天,大安山绿树成荫,花香四溢,百鸟齐鸣,蝶舞蜂鸣; 山中,清泉汩汩,流水潺潺,小溪鱼儿戏游,春意盎然; 若在山中吆喝,空谷回音萦绕。大安山上茂密的林木,是村庄人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大集体时代,做饭是烧柴火。寒冷的冬季,取暖是烘火桶,沿袭着江南水乡人家习俗。火桶里放一泥火炉,人坐在里面,格外暖和。要是恋人坐在一起,一桶,一火炉,俩人,一围裙,遮膝盖,双目对视、含情脉脉,温馨浪漫。暖意融融,聊些家常话,情趣盎然。
家庭条件好一点的人家,用铜火炉,所以,铜火炉用作嫁妆。火炉金黄色,呈圆形,分两体,下面盛火,上面圆盖有密密麻麻的小孔,带把柄,通体有精美纹饰,造型别致美观。铜火炉分:紫铜、青铜、黄铜,现在都是黄铜制作的,直径20厘米至30厘米不等,重2-3斤,高13-15厘米,带把高20-28厘米。
我家有一“传家宝”——铜火炉,当年,奶奶用过,流传至今。奶奶留下来的“宝物”有:银手镯、银耳环、青铜镜、铜火炉。斑驳的岁月把铜火炉打磨得锃亮发光,铜火炉对我来说,比任何“宝物”都好,天寒地冻时,当手冻得发紫,在铜火炉边烘一下,一股暖流传遍全身,是一种极大的享受。为了铜火炉的火留久一点,先在火炉底部放锯木屑、干牛粪或者稻壳,当饭煮熟后,引灶膛里面的火种,用铁钳夹入铜火炉,稍压实,一炉火可以留一通宵。
每当看到铜火炉,就怀念勤劳善良、慈祥可亲的奶奶,一到冬天,奶奶总是把铜火炉让给我,享受铜火炉的温暖。入夜,奶奶边纺线、边讲精彩的故事。讲述很多红色故事及日寇滔天罪行。1930年4月,大石岭农民暴动,铲除恶霸,“打死李贯珍,枪杀韦大衍,火烧杨和义,活捉吴绍周”,奶奶讲故事时,绘声绘色,引人入胜,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惊心动魄;日寇1938年和1942年两次入侵太湖县,在太湖大地上烧、杀、淫、掳,无恶不作。期间,日本飞机对徐桥的狂轰乱炸,先后两次对徐桥老街进行了轰炸,死伤百余人,楼舍被毁,惨不忍睹,犯下了滔天罪行。有时候,奶奶还哼唱民间小调。有火炉不冷,我侧耳旁听,聚精会神,看着奶奶娴熟纺线,纺线车发出“吱呀、吱呀……”的声音,我想,此时,奶奶是十分幸福。故事、民间小调与铜火炉世代相传,可是,奶奶已不在。
冬天,也是农闲,当夜幕降临,隔壁邻居,相互串门,大家围坐一起,一桌,一炉,一茶,嗑着瓜子,天南海北,高谈阔论,毫无顾忌地谈论着——各家的收成,明年的美好愿望; 东家的男娃娶西家的女娃,品头论足一番; 某人在外面做生意,赚了很多钱,包养了一个小三,老婆知道后,不让他进家门; 还要说些周边村庄里的桃色事件及各种绯闻,其乐融融。
大家聊得兴趣十足时,有人还抓些生花生放入铜火炉,待慢慢烤熟,不一会儿,铜火炉里面的花生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小孩迫不及待地蹲下身,看花生熟没熟。当嗅到一股诱人的香味时,把花生拿出来,放在桌上,大家一饱口福。烤火,饮茶,吃花生,侃谈。正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篇: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科技越来越发达,冬季,室内取暖用空调、取暖器等,取代了铜火炉,铜火炉成了永久的记忆。
窗外,雪花纷飞,瑞雪兆丰年,雪花如同春天向大自然发出的请柬。铜火炉的火很旺,温暖着每个人的心,铜火炉的火不熄,一直要烤到春打枝头、迎春花儿笑,阳光明媚,春天正向我们走来。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