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其他   

激活“开放”的襄阳气场

作者:李家武 阅读:565 次更新:2022-06-08 举报

激活“开放的襄阳气场

 

  李家武

 

(2017717《襄阳日报》首发,

襄阳政府网》等全国多家网站转发)

 

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快构建内陆开放新高地。深入实施开放先导战略,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这是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新要求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乐成同志在市委十三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暨市委务虚会上也强调,要以省党代会精神武装头脑、凝聚力量,深刻领会襄阳加快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和长江经济带重要绿色增长极的责任担当,树牢赶超信念,坚定跨越决心。怎样才能实现赶超和跨越?笔者认为,必须以开放拓空间擦亮襄阳三张名片,用大项目推动赶超,用大投入推进跨越,激活“开放的襄阳气场

经济开放,城市开放,思维方式同样要开放。纵观襄阳发展的历程,实际上是一部改革开放的历程。改革与开放,相生相伴,如影随形。在务虚讨论中体现务实作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创新思维中谋求创新驱动,无论是改革,还是开放,说到底都是为了发展。坚持开放发展,这是努力实现由数量差向层级差跃升、比较优势向绝对优势转变、单项领先向全面领先跨越,经济规模跻身全国城市50强,使襄阳成为繁荣之城、品质之城、平安之城、幸福之城的必由之路。激活“开放气场,必须擦亮襄阳第一张名片襄阳是个宝,来人都说好。襄阳2800多年历史渊源流长,文化博大精深、名人灿若繁星。襄阳是多元文化聚集区,外揽山水之秀,内得人文之胜,曾经的沧桑与繁荣留下了无尽的追怀与感慨。但襄阳的历史文化却始终没有被有效的挖掘、丰富和提炼,文化产业尤其是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带动力尚显不足。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市委、市政府提出提升首位度、打造增长极、争当排头兵,奋力开创“两个中心、四个襄阳”建设的新局面,为激活“开放的襄阳气场提供了良好的时代机遇。擦亮襄阳“人杰地灵、人文荟萃”的悠久历史名片,用大项目推动赶超用大投入推进跨越,按照城市规划体现文化脉络的要求,坚持不搞没有规划的建设,坚决不建未经设计的建筑,培育鲜明的文化形象,使襄阳成为三国文化、汉水文化的“无言史诗”“有形语言”“凝固乐章”“动感实景”,努力打造成为以隆中风景区为龙头,以三国文化为标志,具有较强文化影响力的历史文化名城;打造成为以先进文化为引领,充分彰显时代精神的现代文化名城;打造成为以文化产业为支撑,具有区域竞争力、辐射力的都市文化名城;打造成为以文化创造为追求,不断演绎新版“三顾茅庐”和“隆中对”的智慧文化名城。形成“三国文化长廊”“智慧襄阳美景”“都市业态商圈”,实现艺术与城市的交融结合,让襄阳城市充满艺术魅力,处处释放三国文化艺术感,绽放现代文化美体感,展示开放襄阳新风采。

最大优势,最大短板,最大潜力同样是开放。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加快襄阳发展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善于利用国际、国内市场和资源,发挥开放这一最大优势,补齐开放这一最大短板,挖掘开放这一最大潜力。激活“开放气场,必须擦亮襄阳第二张名片襄阳居长江最大支流汉江的中游,历为南北通商和文化交流的通道。随着郑万高铁与西武高铁交会的东津高铁站、西武高铁武汉至十堰段、北煤南运国家战略运输通道蒙华铁路等一批国家批准的重大建设项目陆续启动,襄阳在国家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将大幅提升。看来势,促进中部崛起规划获批实施,长江经济带、湖北襄阳自贸区、融入“一带一路”重要支点城市等建设满弓在弦,叠加的机遇纷至沓来。但城市形象并没有展示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缺乏地域文化元素。建设“产业襄阳、都市襄阳、文化襄阳、绿色襄阳”是加快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发展的战略选择和内在要求。擦亮襄阳“南船北马、七省通衢”的区位优势名片,用大项目推动赶超用大投入推进跨越,以襄阳加快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和长江经济带重要绿色增长极为战略导向,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促使襄阳重新审视市情,借势造势,挑战自我,率先发展,弯道超越,在激烈的开放竞争中脱颖而出。更加注重注入地域文化元素,打造“襄樊大道”的升级版,即在其沿线延伸至大街小巷,着力发展以“九街十八巷”为代表的“老樊城商业文化带”、以“华夏第一城池”为代表的“古襄阳旅游文化带”,将商业文化、会馆文化、社区文化、红色文化、旅游文化相融入、相点缀,让樊城与襄城、古城池与习家池、唐城一线串珠、竞相争辉,抓紧培植新文化带、新商业圈、新精品街。按照“一路一景、一街一品”的标准,加快推进引水入城、显山露水和汉江岸线、城市道路景观等工程建设,全面提升城市绿化、亮化、美化水平。形成一幅幅“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市民看得见山,看得见水,享受到阳光,呼吸到新鲜空气;让更多的国内外客人游襄阳、品樊城、赏古城”的动感画卷,彰显“老襄樊”的独特魅力,展示开放襄阳新风采。

注入动力,拓展活力,增添实力同样在开放。襄阳发展的空间,取决于开放的空间;襄阳发展的速度,取决于开放的深度。激活“开放气场,必须擦亮襄阳第三张名片襄阳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魅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 一江春水穿城过,十里青山半入城。着眼于未来襄阳大都市建设趋势,主城区的空间布局上,以环线构建城市综合交通骨架体系,形成以鱼梁洲为中心,襄城、樊城、襄州、东津4个城区环绕的“一心四城”空间布局结构。但原生态的状态较多,缺乏品质、缺乏合理的建设和开发,丰富的文化资源没有转化成强大的文化力量。“汉江生态经济带”已提升为国家战略,明显和潜在的精神文化需求、旅游市场的需求,为襄阳开放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支持鱼梁洲开发区打造城市生态“绿心”、建设汉水文化展示区,支持襄城区打造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文化名城、旅游“香城”,支持樊城区创建国家级现代商贸物流示范区和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支持襄州区建设“一区三中心”,支持东津新区建设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擦亮襄阳“山水名城、一心四城”的自然美景名片,用大项目推动赶超用大投入推进跨越,在新的区域发展中找坐标,引领、辐射、协同汉江流域像龙一样舞动起来,应更进一步蕴育培植襄阳“一心四城”的独特城市形态结构特色,凸显汉水文化的脉络,吸收现代文化的精髓,形成特色鲜明、独具个性、彰显魅力——以鱼梁洲为内核的自然风光展示区、以襄城为内核的历史文化展示区、以樊城为内核的都市神韵展示区、以襄州为内核的地域风情展示区、以东津新区为内核的现代文明展示区,进而打开画卷集中展现襄阳的生态“绿心”之美、旅游“香城”之美、商贸“繁城”之美、襄州“城”之美、东津“新城”之美,展示开放襄阳新风采。

 

作者:李家武(1962-),笔名佳茹(号称襄阳作派),男,汉族,大学毕业,中共党员,湖北襄阳人。系襄阳市史志研究中心退休干部、襄阳市中共党史学会原副秘书长(20152月晋升副处级);中国作家库认证作家、《杨柳岸文学网》特邀编审作家、《中红网》专栏作家;中国智慧乡村研究院(香港)秘书长、北京智慧乡村创新信息技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建设智慧乡村倡导者、智慧乡村研究院创始人之一。曾出版专著《岁寒知松柏》(新闻秘书文学作品集)一书(约35万字)正编著待出版《岁寒知松柏》(新时代报刊网作品集)一书(35万字)。全国各级报刊网发表作品500多篇()其中《不忘初心始于慎独》《差距是发展空间》《思想力量无穷尽》等10多篇政论性文章,被求是杂志·《求是网》、中央党校《学习时报》刊发;《家依东津鹿门寺》《红色基因虔于心》《襄阳的夜晚》等10多篇文学作品,荣获全国性文学大赛一等奖。

邮编:441000

联系地址: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新街11

邮寄单位:襄阳市史志研究中心

联系电话:18516832058(北京)15872202508(湖北)  

邮箱:13396117851@163.com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1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经济开放,城市开放,思维方式同样要开放。 匿名 06-09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