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散文   

江对岸的山

作者:程春院 阅读:1272 次更新:2022-06-08 举报

 在黄州,晚饭后到江堤散步,远远就能望见对岸鄂州西山。山色翠绿,弯弯延延,最高处的武昌楼象一杆旗帜,特别出色,引人注目,不由得多看几眼,傍边的亭台楼阁也一并收入眼帘。华灯初上,灯火阑珊,那样的景致,不由让人浮想联翩。总想到对岸去看一看。

  2018年的国庆长假,携家人来到西山风景区。西山北临长江,南濒洋澜湖,东接繁华的闹市。

  景区正门是一条弯弯曲曲的柏油马路,小汽车可以通行,好些人将车开进景区。我们选择步行,走过碑楼,但见近前山树高耸,松柏蔽空,能看到脚下一片古刹建筑,还有翠壑丹崖。

  脚下的古灵泉寺颇吸引脚步,它位于景区的低处,从步道俯瞰,能窥全貌。古灵泉寺又名圆通寺、资福寺、西山寺。因寺中有泉出崖穴间,盛传泉中有灵光呈现,故名灵泉,西山寺亦名古灵泉寺。距今已有一千六百余年的历史。古寺的山门,名为积翠门。一条溪涧,由寺后山谷而下,串联滴滴泉、涵息泉、活水泉、菩萨泉、洗墨池,经过积翠门,直泻寒溪。

  传说古灵泉寺是东晋高僧慧远所建,可惜初寺被废,现存寺庙为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湖广总督官文捐款而建。寺内殿堂砖木结构,莲花斗拱支架,重檐飞阁,黄墙红椽碧瓦。殿中佛像,姿态各异,栩栩如生。

  看完古刹,不禁感叹,寺如其寺,名如其门。

  沿着宽敞的柏油路,不知不觉,来到黄武亭,大家在亭内稍事体息。亭上的两副对联,一联为:一代风流剑影书声吴殿月,千秋形胜龙蟠凤翥武昌山;一联为:继父承兄铜铸樊山基绍紫髯堪耀武,联刘抗魏火攻强虏鼎争赤壁竟隆昌。二联形象贴切,不失为联中佳作,大气磅礴,让人蓦然回首,三国战火浮现。

  沿着步道,很快就到秀园,秀园很小,但植物的种类很多,秀园也名符其实。穿过秀园,来到吴王习武地,有吴王试剑石,石后一碑廊上用隶书工整地镌刻着清代诗人夏琮《试剑石》诗一首,诗言:落月冷吴钩,苍然天地秋。霸王不可降,山鬼向人愁。一击风云碧,千年瞑色收。青苔横断石,长歌怀仲谋。诗和石相得益彰。

  西山的景点比较多,加快脚步才能看完,但印象深刻的还是武昌楼。武昌楼于山顶拔地而起。楼梯为复式,登上最高层,万里长江,滚滚而来,呼啸而去,对面的黄州赤壁遥遥依稀可见,依栏南眺,一脉九曲,九峰六谷,重峦叠嶂,临东俯视,迁建的避暑殿、读书堂、议政殿等楼台庭院掩映在花木丛中,远接繁华闹市。

  传说武昌楼是三国时期东吴军事了望塔,后人据孙权“以武而昌”,命名为武昌楼。如今的武昌楼是1998年为重现吴王避暑宫原貌而迁建的吴王避暑宫建筑群中的一座标志性建筑。楼门横额上的飘逸遒劲“武昌楼”三个大字,是郭沫若的手迹,楼上还有王蒙先生撰写的《武昌楼记》。

  站在武昌楼,一者站得高看得远,二者可依托长江天堑,无军事知识的人也知,西山是军事要地,兵家必争。这或是武昌楼名称真正的由来。

  这山,让人想起儿时的童谣,“对面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和尚……” 游览过西山以后,不禁窃笑,童谣真贴切。这也是总想游西山的原因,游完以后,感慨万千。

  这山如此紧紧地连着江,没有任何间隙,这或许就是“江山”一词的来历。这山因武而昌,是铁打的啊。武将在此留下千古功业,文人在此写下惊世文章。

  西山,好一个美江山。

上一篇: 长篇小说《龙民》(二十九)

下一篇:

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