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秀美襄阳城
传奇秀美襄阳城
李家武
襄阳,一座秀美而传奇的城市。“襄阳好风日,华夏山水城。文武交汇地,古今皆中心。产业强给力,都市盛愿景。文化韵天下,绿色圆复兴。”这是2011年4月湖北省提出建设产业襄阳、都市襄阳、文化襄阳、绿色襄阳的新战略后,笔者于2012年7月21日在《襄阳日报》刊发的一首小诗。其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襄阳,遍地是文化,处处是古迹。2800多年“人杰地灵、人文荟萃”的悠久历史,“南船北马、七省通衢”的区位优势,“山水名城、一心四城”的自然美景……孕育并形成的厚重而独特的“一城两文化”(襄阳古城、三国文化、汉水文化)源远流长。对民族而言,文化是一种民族精神之根;对城市而言,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气质、风骨和灵魂。正是由于历史、自然、人文积淀深厚的襄阳文化的存在,历史与尊严,自然与美景,人文与精神,如群星灿烂,潜入心灵,渗透社会,时刻引领着一代又一代的襄阳人不断奋进而前行。
襄阳,这是一座历史灵光之城。襄阳肇始于(公元前827年)周宣王封仲山甫(樊穆仲)于此。襄阳城约始筑于西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历史上,襄阳曾经三次成为国家中心城市。东汉时期(公元25年—220年),襄阳是与都城洛阳比翼双飞的中心城市,楼市林立,繁花似锦,赢得“汉晋以来,代为重镇”的美名,孕育出诸葛亮、司马徽、庞德公、庞统等一大批政治、军事、文化人才为各国所用。唐朝时期(公元618年—907年),襄阳是享誉世界的军事重镇,是兵家必争之地,亦是全国4个人口达10万户以上的州治所之一。明清时期(明朝:公元1364—1683年;清朝:公元1616年—1912年),襄阳“商贾连樯,列肆殷盛,客至如林”,建有20多个商业会馆、30多个码头,商业辐射黄河上下、长江南北,是中原地区乃至全国的军事中心、商业中心。先后为汉末荆州州治,唐代山南道、山南东道治所及宋代京西南路的治首,历代为经济军事要地,素有“华夏第一城池”“铁打的襄阳”“兵家必争之地”之称。在中国历史上,襄阳扮演了重要角色。
襄阳,这是一座自然灵气之城。襄阳是中国山水城的典型代表,具有独特魅力。襄阳“山”之特在于山之灵秀、厚重、田园风光;襄阳“水”之特在于水之清澈、温润、包容精神;襄阳“城”之特在于城之延绵存续、固若金汤、恢弘大气;襄阳“文”之特在于文之缤纷璀璨、蕴藉深厚、多元融合、繁荣昌盛、声名远播。按照国务院批准的《襄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这十年,襄阳城市格局总体定位为“一心(鱼梁洲)四城(襄城、樊城、襄州、东津)”。由《襄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2021—2035年)》看未来,襄阳中心城区将立足“南山北丘,九水多洲”的自然基础、“一心四城”的城市总体结构,以“东进西优、南精北转、中育鱼梁、拥江发展”为方向,形成独具魅力的“四城环洲、九水润城”山水城洲格局。保护鱼梁洲、优化襄城、提升樊城、整合襄州片区(包括高新)、开拓东津。襄阳“两轴三环九放射”新的骨干路网的形成,不仅使襄阳城市结构有了质的提高,而且有了量的扩张,由一江双城的“I”字形到“C”字形,完美实现拥江环洲(“一心四城”)的“O”字形华丽转身,全新再造了城市空间形态,由“水运时代”“码头时代”,经“铁路时代”“新工业时代”,跨越至“高铁时代”“环线时代”“组团发展时代”。春晖中,古城外杨柳依依,青烟薄雾掩映楼台亭阁;金秋中,岘山上层林尽染,红叶浓密装点庙观塔寺。面对如画襄阳,孟浩然赞曰:“襄阳美会稽”。王维叹曰:“襄阳好风日”。这绝不是过溢之辞,正如张籍所写:“襄阳风景由来好,重与江山作主人”。
襄阳,这是一座人文灵动之城。襄阳的历史和自然背景,造就其成为历代众多政治文化名人任职、游宦之地,孕育了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大唐社稷的宰相张柬之、南宋初宰相范宗尹、千古名相诸葛亮和著名辞赋家宋玉、东晋史学家习凿齿、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北宋著名书法家米芾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留下了诗圣杜甫(祖籍襄阳)、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任光化县令两年)、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任知襄州三年)等历史贤达雅士的足迹和传颂千古的诗章;传承了马克思主义在襄阳的最早传播者萧楚女(湖北汉阳人)、中共鄂北第一个党小组的创建人程克绳(襄阳人)和建立襄阳地区第一个国民党小组(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被周恩来总理称“有重大贡献而过早牺牲”的中共早期著名的理论家、近代著名的翻译家(马克思革命巨著《资本论》翻译者)——襄阳人潘文郁,以及第一任襄阳党团特支书记谢远定(襄阳人)等共产党人在襄阳生生不息的革命圣火。考证历史上从襄阳这片土地上走出去的不下于20位帝王;细数有26位宰相。再如白居易、张继、皮日休等一批又一批襄阳本土或流寓名人的行迹与创作,既推动了襄阳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促进了襄阳文化的传承。
襄阳,这才是一座真正的城!古老的城墙仍然完好,凭山之峻,据江之险,没有帝王之都的沉重,借得一江春水,赢得十里风光,外揽山水之幽,内得人文之胜!襄阳自古就是商贾汇聚之地,今天,这里已成为内陆重要的交通和物流枢纽,汲取山水之精华!——这就是首届中国魅力城市评选颁奖词中这样描绘的传奇秀美襄阳城。
作者:李家武(1962-),笔名佳茹(号称襄阳作派),男,汉族,大学毕业,中共党员,湖北襄阳人。系襄阳市史志研究中心退休干部、襄阳市中共党史学会原副秘书长(2015年2月晋升副处级);中国作家库认证作家、《杨柳岸文学网》特邀编审作家、《中红网》专栏作家;中国智慧乡村研究院(香港)秘书长、北京智慧乡村创新信息技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建设智慧乡村倡导者、智慧乡村研究院创始人之一。曾出版专著《岁寒知松柏》(新闻秘书文学作品集)一书(约35万字);正编著待出版《岁寒知松柏》(新时代报刊网作品集)一书(约35万字)。全国各级报刊网发表作品500多篇(首)。其中《不忘初心始于“慎独”》《差距是发展空间》《思想力量无穷尽》等10多篇政论性文章,被求是杂志·《求是网》、中央党校《学习时报》刊发;《家依东津鹿门寺》《红色基因虔于心》《襄阳的夜晚》等10多篇文学作品,荣获全国性文学大赛一等奖。
邮编:441000
联系地址: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新街11号
邮寄单位:襄阳市史志研究中心
联系电话:18516832058(北京)15872202508(湖北)
邮箱:13396117851@163.com
上一篇: 襄阳作派李家武 佳茹
下一篇: 佳茹感怀清明节
评论[1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