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诗词   

伟人毛泽东(上)·解放之路

作者:郭茂春 阅读:1046 次更新:2022-05-16 举报

中国革命史诗

 《伟人毛泽东(上)·解放的路》目录


  写在前面的话

  一个名字的不朽

  宁静的韶山冲

  从东山到湘江

  第一师范和新民学会

  去上海和安源路矿

  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农民运动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霹雳一声暴动

  红旗插上井冈山

  朱毛红军的诞生

  打败江西两只“羊”

  井冈山的旗帜

  从井冈山出发

  党指挥枪

  红旗到底能打多久

  赣水苍茫闽山碧

  青天白日旗下的阴影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闪光

  亭子间的中共中央

  勿忘“九·一八”事变

  周恩来到苏区

  毛泽东在逆境中

  中共临时中央迁到苏区

  江西的“罗明路线”

  山雨欲来风满楼

  伟大行动前的预兆

  湘江边的叹息

  历史选择了毛泽东

  四渡赤水出奇兵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南下”还是“北上”

  吴起镇的锣鼓响了

  疾风知劲草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历史沉吟后的感叹

  三大主力红军会师

  西安事变的历史功绩

  寻找大山中的一支劲旅

  卢沟桥的枪声

  黄河在奔腾咆哮

  在中华民族的大旗下

  昆仑山上下来的神仙

  黄帝陵前的“忏悔”

  论持久战

  在民族大义面前

  新民主主义的开篇之作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反“囚笼”的百团大战

  寒凝大地发春华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世界地图的坐标在变动

  巍巍太行山

  宝塔山下的灯光

  延安的整风运动

  战略反攻拉开了帷幕

  在毛泽东思想旗帜下

  两种命运的抉择

  刀枪林立战旗红

  黄土高原上的挥手

  山城人民在企盼

  是谁最先出山海关

  协定的墨水还未干

  让开大路,占领两厢

  内战的责任谁来负

  还是要立足于“打”

  欲与天公试比高

  中原突围方向明

  如何粉碎蒋介石的进攻

  苏中七战七捷

  迎接中国革命的新高潮

  一觉醒来,和平已经死了

  三下江南,四保临江

  拿延安城换全中国

  孟良崮上鬼神嚎

  千里跃进大别山

  戴狗皮帽子的人

  毛泽东转战陕北

  走向西柏坡

  驰骋豫东,挥师济南

  从锦州到葫芦岛

  “六十万”对“八十万”

  古城上空的白鸽

  将革命进行到底

  这是一场进京“赶考”

  中山风雨起苍黄

  一个巨大的螃蟹

  长缨在手缚苍龙

  天安门城楼上空的烟花

  告读者朋友


中国革命史诗

 《伟人毛泽东(上)·解放的路》节选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毛泽东同志在艰苦漫长的革命岁月中,表现出一个革命领袖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得心应手的斗争艺术和驾驭全局的领导才能。他是从人民群众中成长起来的伟大领袖,永远属于人民。毛泽东同志的革命精神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他的伟大品格具有动人的感染力,他的科学思想具有非凡的号召力。他和他的战友们所创造的彪炳史册的丰功伟业,为世界一切正直的人们所尊重。他的革命实践和光辉业绩已经载入史册。他的名字、他的思想和精神永远鼓舞着*人和各族人民,继续推动着中国历史的前进。毛泽东同志作为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毛泽东同志永远生活在我们中间,我们要认真学习他的科学著作,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是我们党的骄傲,是我们国家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们对毛泽东同志永远怀着深深的尊敬和爱戴之情!

 摘自(江泽民《在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目录

写在前面的话


东方红

太阳升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他为人民谋幸福

他是人民的大救星①

 

“毛泽东”这个名字

在一些无知的人眼里

根本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他们只知道大把的赚钱

然后大把地抛出

 

至于这钱是怎么来的

他们可不管这些

坐着高速列车

几小时就到上海

开着小型轿车既舒服又神气

 

————————

①歌曲《东方红》第一段歌词。第二段:毛主席,爱人民,他是人民的带路人,为了建设新中国,领导我们向前进。第三段:共产党,像太阳,照到哪里那里亮,哪里有了共产党,那里人民得解放。


没有国家力量

谁给你架桥铺路

没有富国强兵

哪来的安全投资

而这些得靠毛泽东

 

毛泽东,共和国之父

经过几十年的抛头颅

把一个任人欺凌的旧中国

幻化为现实的清明上河图

光照日月,永垂千秋

 

毛泽东,共和国之父

既是一座丰碑

又是一面旗帜

是中国人民翻身求解放的路

是中华民族走向辉煌的天空

 

伟人毛泽东解放的路

充满艰辛,历尽坎坷

波澜壮阔,跌宕起伏

是整个*人的一部奋斗史

也是中华民族崛起的宝贵财富

  

一个名字的不朽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成吉思汗,一代天骄

只识弯弓射大雕①……

 

一代伟人毛泽东

七十年前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把一个腐朽的旧政权埋葬

开创了新中国的纪元

 

从拿枪杆子的那天起

整整一个多世纪

“毛泽东”的名字一直健在

无论是官方的文字

还是老百姓的心里

 

————————

①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


从上井冈山那天起

“毛泽东”这个名字

在中国的大地上开始生根

他扛着斧头镰刀旗

干着为天下劳苦大众谋利益的事

 

翻开中国的历史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都是一部屈辱史

只有“毛泽东”一问世

才从根本上扭转了乾坤

 

在中国历史上

“毛泽东”既是一个时代的凝聚

也是一种精神的依托

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①

仅获得如此殊荣的惟他一人

   

——————————

①歌曲《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全文: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千好万好不如社会主义好,河深海深不如阶级友爱深,毛泽东思想是革命的宝,谁要是反对它,谁就是我们的敌人。作者李劫夫(1913-1976),著名歌曲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66年邢台地震发生后他创作此歌。

 

宁静的韶山冲


在湖南长沙的湘潭县

西北边有一座韶山

山不高坡度较缓

山间有块平地像是在手掌

当地人叫它“韶山冲”

 

一八九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毛泽东出生于韶山冲

为了避邪乳名叫石三伢子

此时正是光绪年间

中日在黄海海面已剑拔弩张

 

几个月后战争终于发生

中国的军舰被日本击沉

甲午战争以中国的屈辱告终

教训却让有志之士永远忘不了

可韶山冲的人根本不知道

 

毛泽东的童年很快活

爬山、游泳、进私塾

还放牛、拾粪、捡稻谷

和伙伴玩耍总是主意多

常打抱不平让哥儿们信服

 

毛泽东的童年也不快活

受限制还动不了腿脚

见了先生要跪拜

遇到长辈把头磕

这些繁琐让他太拘束

 

最气愤的是先生在私塾

背诵不了书要被一直站着

用戒尺不停地打手心

而且还“不公道”

学生站着先生却坐着

 

在幼小的毛泽东心里

一直有评判是非的天平

只要哪一个不公道

他都铭记在心并给予计较

这说明他从小就希望均平富

 

在幼小的毛泽东心里

只认理不认人

就是他父亲也不会放过

为了争取自由自在

他没少与父亲发生口角

 

父亲是发家致富的能手

且又是典型的农村暴发户

在光绪年间的韶山冲

他可以把土地从十七亩

七捣八鼓变成二十二亩

 

父亲发迹毛泽东清楚

除了自己辛苦还对人盘剥

那时他已是识字的少年

知道父亲每年要卖七千斤稻谷

还贩卖生猪出租地亩

 

为了赚钱父亲变得刻薄

对待穷人一点也不心动

毛泽东和母亲就结成联盟

把穷人相帮又把父亲瞒着

送稻米给乡亲让他们揭得开锅

 

毛泽东和父亲斗智

经常用温和面目去诳说

帮父亲去卖猪却让乞丐收入

把守财奴父亲搞得眼晕头痛

少不了一顿毒打他甘愿忍受

 

父亲的家业靠投机赚来

这在后来共产党的世界里

不是地主也是个富农

可那时中国还在黑暗中

谁能当财主谁就有福

 

父亲送毛泽东去读书

是让他能识字会算账

以免有一天做生意被欺骗

还有打官司不求人写诉状

其他都是瞎子点灯白费钱

 

毛泽东从小爱读书

有一本揉皱了的《水浒传》

梁山一百单八将在水边

他最喜欢武松打虎为民除害

还有杀富济贫也让他遐思神往


从东山到湘江


一九一○年秋

毛泽东离开闭塞的韶山冲

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他到了湘乡县东山小学堂

临走他给父亲写下了誓言

 

在父亲的账簿上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在东山小学毛泽东才知道

中国有一个光绪皇帝

但已和他养母皇太后一起死亡

现在是宣统皇帝继位

还不知道他只是个四岁娃郎

 

在东山小学堂

毛泽东的思想正在拓展

几种书刊成了他的精神食粮

把梁启超曾编的《新民丛报》

翻来覆去看就像字里行间有药方

 

在东山小学堂

一部《世界英雄豪杰传》

给了毛泽东以力量

特别是华盛顿用了八年时间

建立美利坚合众国让他思绪万千

 

在东山小学堂

毛泽东从相信孔孟到崇拜康梁①

从赞同郑观应的《盛世危言》

到主张以英、日为样板实施“立宪”

梁启超的《新民说》更让他手不释卷

 

一九一一年春

东山小学堂有个老师贺岚冈

应聘到长沙湘乡驻省中学拿教鞭

把成绩优异的毛泽东带着前往

通过考试毛泽东没让他失望


————————

①孔孟,儒家学派代表孔子和孟子的合称。孔子(前551-前479),名丘,春秋时鲁人;孟子(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邹人。康梁,指康有为和梁启超,戊戌变法的代表。康有为(1858-1927),广东南海人,梁启超(1873-1929),广东新会人。

 

十八岁的毛泽东

已是一个英俊的青年

高高的个头在南方并不多见

灰色长衫标识着读书人模样

走起路来却又像种地庄稼汉

 

十八岁的毛泽东

宽阔的前额预示了前程的亮堂

浓眉下一双明亮眼睛闪烁着力量

尤其是下颌上那颗痣

昭示着智慧出众没人能仿

 

到了湖南省会长沙

毛泽东眼界顿时开朗

他第一次看到《民立报》

马上就克扣了自己的饭钱

这种报让他接受了许多革命示言

 

由于父亲给的经费有限

毛泽东经常囊中没钱

在生活上往往捉襟见肘

一有机会就进洗衣房

做饭、买菜只要让他干

 

湘江中的橘子洲

经常是毛泽东去的地方

那里远离市井可以静心仰望

更有中流击水让他流连忘返

还有百舸争流使他浮想联翩

 

在长沙湘乡驻省中学

毛泽东不断接受新的思想

为了表示同清政府彻底决裂

他倡议剪发并带头剪掉了拖辫

还把光说不做的人也给当了示范

 

在长沙湘乡驻省中学

毛泽东在墙壁上贴了一篇文章

表示支持革命党推翻清政权

提出让孙中山当总统

康有为任总理,梁启超做外交部长

 

这是毛泽东第一次公开政见

尽管他这种构想很“理想”

可连孙中山和康、梁的关系都没懂完

这只能表现他良好的愿望

希望中国有能人来管才会富强

 

第一师范和新民学会


风起云涌的辛亥革命

没看见毛泽东的身影

孙中山与毛泽东

相距二十八个春天的阳光

这在时间上就前不着村后不着店

 

那时毛泽东还是个未成年人

只知道长工被地主打算

对外界的变化还一无所知

不然凭他的倔强性格

和邹容①成为挚友肯定有望


————————

①邹容(1885-1905),四川巴县人,辛亥革命的宣传鼓动家,著有《革命军》一书,痛斥中华同胞被残害之深,荡气回肠,被喻为革命军中马前卒。


尽管毛泽东没有参加成革命

还是赶了一趟末班点

这时长沙在招新军入伍

毛泽东毅然报名却当了一个勤务员

半年之后因裁员又被退还

 

毛泽东又回到课堂

考入了长沙省立第一师范

这里他会遇见良师

还有难分难舍的侣伴

可以说是思想成长的摇篮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这是毛泽东后来写的词

命名为《沁园春·长沙》

真实写下了他进第一师范的感想

 

毛泽东进入第一师范

中国正处在蒙昧状态的深渊

对于一个正在求学的人

他为自己规定了读书的目的

他说读书应“有益于国与群”

 

毛泽东遇到了杨昌济老师

此人要求学生要有“高尚其理想”

要“贯通今古,融合中西”

警戒“小不谨,大事败矣”

对毛泽东的帮助与影响很深很远

 

在长沙第一师范的老师

还有徐特立、黎锦熙、方维夏

毛泽东拜访黎锦熙二十多次

至于徐特立和方维夏①

后来都成了一个战壕的师长


————————

①徐特立和方维夏后来都参加了共产党。徐特立(1877-1968),湖南善化人,著名教育家、革命家。 方维夏(1880-1936),湖南平江人,革命家,教育家,1936年被叛徒出卖而牺牲。

②蔡和森(1895-1931),湖南湘乡人,早期中共卓越的领导人和工人运动领袖,1931年8月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

 

毛泽东还以二十八画生为名

广揽天下有志青年

叩问救国救民之良方

结果只来了“半个”李立三

因为此人来了却沉默不言

 

一九一八年三月

毛泽东和蔡和森②创建新民学会

把一些同学团结在周边

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宗旨

倡导进步青年反帝反封建

 

在“五四”运动的大风潮中

北大师生在最前沿

毛泽东只能在湖南

面临执政张敬尧的残暴

新民学会正在酝酿“驱张”

 

军阀张敬尧把老百姓当牛羊

这样还不解恨就当猪狗和草莽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毛泽东参加了“驱张运动”

带着新民会员亲自到北京请愿

 

张继尧最终被赶出了湖南

有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

但“驱张”也让毛泽东发现

民愤的影响与人民的力量

还有“你不打他就不倒”的箴言

 

新民学会后来分化成两派

一派主张对黑暗社会采取改良

另一派主张坚决实行暴力

毛泽东把主张暴力的留下

让他们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去上海和安源路矿


毛泽东离开韶山冲后

一直在迷茫的天空中寻访

随着知识面的扩大

他已明白青年人寻求的

应该是“救国救民”的良方

 

在军阀横行的年代

国家主权完整,人民安居乐业

已成为每个有志青年的热望

一旦有“救国救民”的信息

毛泽东都热心地包揽

 

在北京留住①期间

毛泽东到过北京大学

在李大钊的图书馆作过管理员

这时他知道了《新青年》

也信仰克鲁泡特金的无政府主张

 

————————

①毛泽东两次去过北京,第一次去是组织湖南学生赴法勤工俭学,第二次是为了驱除湖南执政张敬尧,专门到北京政府去请愿。


在北京请愿期间

毛泽东阅读了《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的学说在他心里闪光

苏俄成了毛泽东的指路方向

工人阶级政权让他深深迷恋

 

回长沙毛泽东创刊《湘江评论》

在湖南进行思想革命

主张民众的大联合

并宣传苏俄十月革命的经验

成为湖南马列主义信仰的领先

 

毛泽东说,国家坏到了极处

人类苦到了极处

社会黑暗到了极处

补救与改造只是治在皮肤

根本的方法是民众的大联合①

 

一九二〇年在长沙

毛泽东建立了湖南共产主义小组

他确定信仰马克思主义

认为中国的命运

要与俄国式的革命连在一起


————————

①1919年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上发表《民众的大联合》。

 

一九二一年七月二十三日

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

毛泽东和何叔衡①代表湖南

但创始人陈独秀和李大钊

都没在会留下了永远的遗憾


 ————————

①何叔衡(1876-1935),湖南宁乡人,清末秀才,新民学会骨干,长沙共产主义小组成员。1935年2月,从江西转移福建途中,壮烈牺牲。


会场让北大学生张国焘主持

毛泽东作为湖南代表参会

并负责会议的记录文献

和大家举起了右手宣读誓言

终身奋斗为共产主义明天

 

毛泽东在长沙创办自修大学

宗旨为“发明真理,造就人才”

主张脑力与体力相配合

追求向上精神和健全人格

开始了培养改造社会的栋梁

 

*建立初期

主要从事工人运动

作为中共湖南区委的书记

毛泽东把目光盯在了安源

那里有铁路尽头的大煤矿

 

全国各地的罢工风起云涌

毛泽东也想罢工于安源路矿

他去实地考察了四次

然后派李立三和刘少奇去蹲点

为工人办起了夜校还拉家常

 

毛泽东对工人教育实施现场

说“工”字上顶天下踏地

意味“顶天立地的男儿壮汉”

说“工人”工在上人在下

连起来就是主宰天下的“天”

 

在中共历次大罢工中

最成功的应该在安源路矿

它没有和资本家发生血的冲突

而是通过谈判达成了协议几项

使工人既得到教育又待遇改善

 

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农民运动


中共“三大”确定了国共合作

历史把毛泽东推向了前台

这是因为在毛泽东的言论中

“民众的大联合”已播下了种子

国共合作显然需要更多的播种人

 

合作以前的国民党

有多少支部有多少党员

党魁孙中山自己也说不全

而且他是依靠一个军阀

去争夺另一个的地盘

 

合作以前的国民党

像飘在天边的云团

没根基支撑只是几个大员

天下那么多劳苦大众

居然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道场

 

与共产党合作后

在毛泽东的直接参与下

把国民党旧瓶装新酒

加强严密的组织建设

创立国民党在民众中的威望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和马克思主义不在一条线

从开始联合就反差异常

只有“反帝反封建”双方没意见

就像在铁轨上开车稍不注意就出边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

毛泽东思想独到

经常提出一些尖锐意见

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讨探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

毛泽东发现国民党组织

思想涣散而战斗力缺欠

他建议成立广东、上海执行委员会

吸收商民、学生、农民、工人入党

 

在中共“三大”上

毛泽东对中国革命提出过预见

他认为湖南的工人没几个

比国民党员和共产党员还少

农民的足迹却遍野漫山

 

一九二五年毛泽东回韶山

他发现多数土地被少数人占

而中国历代政权的大厦

一直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上

他像哥伦布发现了大小安①

 

几个月的乡间生活

毛泽东对社会根基一目了然

他知道中国的革命没农民参与

简直就是一个天大的缺憾

在湘潭他点燃了乡村农民的怒火

 

对长沙附近几个县的调研

毛泽东发现两种阵营存在其间

他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

又发现一种力量雄踞眼前

他写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

①哥伦布(1451-1506),意大利航海家,1492年的第一次航海到达巴哈马群岛,后三次航行到达大安地列斯群岛、小安地列斯群岛、加勒比海岸以及中美洲。


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

毛泽东勇敢地敲响了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丧钟

他向学员们宣讲“耕者有其田”

还有“一切权力归农会”

 

农民运动轰轰烈烈

却遭到封建势力的非难

一时间“痞子运动”、“糟得很”

像尘埃一样漂浮在空中

为国共分裂埋下了炸弹

 

国民党和共产党

由于奋斗目标相差甚远

早迟都会产生不可逆转的碰撞

尽管共产国际①从中斡旋

但还是拉不住国民党里的冥顽

 

——————————

①由列宁创建的国际共产党组织,总部在苏联,*当时只是它的一个支部。


为了自身的利益

同盟者马上走向了反面

共产党要分地主田产

而国民党却为地主代言

火与水怎么可能一起玩

 

在不触及本阶级利益前

双方可以携起手齐步向前

但一有本阶级利益受损

就会毫不含糊地拿出刀枪

不是你死我活就是你活我亡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一九二七年四月十二日

蒋介石向共产党开了枪

鲜血染红了上海宝山路

几千共产党人的血染红了十里洋行

而蒋介石却胜利地发出狂喊

 

追溯蒋介石“反共”的历史

是在一九二六年三月

由他亲自策划了“中山舰事件”

但其思想的根源

却是他受封建教育的渊源

 

国共第一次合作

孙中山派蒋介石率代表团

去苏俄学习先进经验

哪知蒋介石去后很失望

认为共产主义就是在“造反”

 

蒋介石天生就热衷功名富贵

看见列宁带领俄罗斯人民

忍受饥饿和寒冷战胜困难

心里早吓得辨不清了方向

对共产主义学说开始反感

 

更可恨的苏联居然把地主打倒

平分土地后还办起集体农庄

这让蒋介石无论如何也想不通

他认为社会地位应等级森严

苏联这样做就没了“富贵”可攀

 

传说蒋介石从小很苦

死了父亲后由母亲带着讨饭

属于典型的无产阶级

但长大后复杂的经历却告诉他

要想过好日子就得去拿枪

 

蒋介石看不惯共产党那套

认为这批人简直是疯癫

社会是有等级的让他们已搞乱

还要让天下劳苦大众翻身解放

这是在怂恿低贱的人不服制管

 

骨子里蒋介石是反共领先

但羽翼还没丰满他尽量在伪装

当西山会议派喧嚣“反共”

他却把自己装扮得不卑不亢

其实心里早已向着“西山”

 

北伐军总司令攥在手里后

蒋介石再也按捺不住心慌

他要亮剑杀几个试试锋芒

在南昌他开始与武汉革命政府叫板

还开刀问斩了共产党人陈赞贤①

 

————————

①陈赞贤(1895-1927),江西南康人,共产党员,江西赣州总工会委员长。


国民党中还有一大员

他走到哪里那里就不安全

仿佛他会把灾运传染给对方

其实他患得是“软骨病”

走到哪里那里不是决堤就是塌陷

 

他就是“引刀成一快”的汪精卫

表面上看他很健朗

但骨子里却软弱得透亮

孙中山逝世后他俨然像接班

一切职务头衔都套在他的头上

 

中山舰事件是蒋介石制造叛乱

目的是清除第一军的共产党

矛头还指向汪精卫这个大头衔

但汪精卫没能力驾驭却采取避让

在无可奈何中只得向欧洲逃亡

 

现在蒋介石在宝山路屠共

汪精卫在武汉声讨像模像样

不敢说这个“义举”能维持多久

但也让蒋介石坐卧不安了几天

毕竟蒋介石是夺破了天

 

汪精卫天生是软蛋

好像他一辈子就只能发宣言

这边军官们反对农民分田

那边冯玉祥又给他许愿

搞得他再也不想和共产党干

 

一九二七年七月十五日

被看成中流砥柱的汪精卫

居然宣布共产党“非法”

他这是公开背叛孙中山遗愿

实际却逼着共产党去拿枪

 

武昌黄鹤楼上毛泽东在远眺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①

 

一九二七年八月一日

共产党员在周恩来领导下

在南昌发动兵变举行起义

从此拉起了一支人民武装

在军阀混战中像一轮明月挂天边

 

为了对付国民党的杀戮

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八七”会议

年轻的国际代表罗明纳兹

和年轻的中共才子瞿秋白

点燃了秋收暴动的导火线

 

毛泽东在会上发言

他的话生动形象但掷地有声

国民党是个空房子

我们不占领别人就会占

须知政权是从枪杆子里面产生的

 

————————

①毛泽东诗词《菩萨蛮·黄鹤楼》

 

霹雳一声暴动


为了对付国民党的砍头

毛泽东挎上包袱弃笔从戎

在湘赣边界的万山丛中

组织力量举行秋收暴动

目标是九月十六日会攻长沙

 

离开武汉后毛泽东回到湖南

与中共湖南省委取得联系

组织了前敌委员会和行动委员会

然后去了湘赣边的安源

建立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

 

第一师共三个团

余洒度带领第一团在修水

王兴亚带领第二团在安源

苏先骏带领第三团在铜鼓

三个团从不同方向会攻长沙

 

一九二七年九月九日

秋收暴动一触即发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斧头镰刀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①

隆隆炮声中毛泽东吟出了豪迈诗句


————————

①毛泽东诗词《西江月·秋收起义》。

 

但敌人来了个出其不意

第一团刚出发就遇到了叛乱

这是余洒度擅自收编的土匪武装

第二团攻萍乡无望改攻醴陵

接着攻浏阳先胜后败一碰即散

 

毛泽东在第三团

刚攻下东门市就受到挫伤

队伍一时进退两难

毛泽东陷入深深思索

在上坪那个小村他决定转向

 

几路大军都出现不祥

说明飞蛾不能扑火

唯一生路就是距大火远点

尽管这选择有些残酷

而且还违背省委和中央意愿

 

但毛泽东不唯书不唯上

先得把生命保存下来

才有资格说继续上前线

如果把老本都输光

就永远别想再“翻盘”

 

在严酷的现实面前

毛泽东只有两害相权

他要为整个革命事业着想

不能把一点力量拿来当砧板

要逐渐壮大才能闯过激流险滩

 

师长余洒度却不这么想

还有三团团长苏先骏

他们都是黄埔军校毕业生

对毛泽东不敢往前冲

差点笑掉牙也不听他使唤

 

在罗霄山脉北段的十字路口

支持毛泽东的只有极少数

没料到总指挥卢德铭

却举起了一只赞成的手

这让毛泽东对卢德铭刮目相看

 

在萍乡芦溪撤退的路上

卢德铭倒在血泊中

毛泽东感到失去的不仅仅是战友

而是很好的参谋甚至是左臂右膀

他向苍天怒吼“还我德铭”

 

总指挥卢德铭的牺牲

给师长余洒度创造了机会

他看不惯毛泽东的指手画脚

和团长苏先骏结成了“反毛联盟”

他们对部队行军方向极为不满

 

但毛泽东是中央特派员

在下层军官中有很高威望

加上他遇事善说理并动了情感

终于博得大多数人支持

这支队伍才听从他调遣

 

毛泽东善于团结大多数

在士兵中获得信任

但还是有一部分人

吃不下苦随时都在逃亡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进行整编

 

在三湾村那棵大榕树下

毛泽东对部队进行了改编

愿留的留下愿走的悉听尊便

留下的成立士兵委员会

还把党支部建在连队上

 

改编后的工农革命军

短小精干一切听从“毛委员”

余洒度、苏先骏根本掀不起大浪

“毛委员”这个词常挂在战士嘴边

遇上解不开的疙瘩就找毛委员

 

红旗插上井冈山


工农革命军到井冈山脚下

毛泽东在古城把会议来召开

井冈山的党组织派代表参加

包括当地的一支农民武装

首领袁文才也曾在镰刀斧头旗下

 

袁文才又是走江湖的人

毛泽东要和他见面

他不得不防就处处设岗

最后见毛泽东的确怀着诚意

这才把防范之心彻底掩藏

 

在井冈山的岁月

袁文才和王佐这两个头领

帮助过工农革命军渡难关

这让毛泽东一直都难忘

哪怕是三十八年后重上井冈山

 

毛泽东带领剩下的七百多人

抬着一路颠簸无处安身的伤病员

还有部队快要断炊大家就要饿饭

在节骨眼上袁文才打开了粮仓

还安顿伤病员在象山庵

 

流浪在外的毛泽东

终于感觉到回家一样

也像背着一个沉重的包袱

终于能放下喘口气歇上脚

这是何等轻松终于能神采飞扬

 

毛泽东原决定到湘南去

因为那里背靠南昌起义的队伍

哪知南昌起义军在潮汕失败

这让一贯骄横的余洒度失去了信念

而毛泽东却决定在井冈山“占山为王”

 

在革命路上随时都有叛徒

余洒度、苏先俊离开了队伍

他们借毛泽东“违令”要去长沙告状

实质是吃不下井冈山那个苦

加上他们的军阀作风已没处怒吼

 

为了消除袁文才、王佐的顾虑

毛泽东不轻易上井冈山

只是在山脚下展开活动

袁、王受绿林的清规戒律太多

对他们的争取需要时间

 

毛泽东要团长陈浩①带领第一营

先去攻茶陵县城看看情况

他自己带着第三营活动在遂川

哪知与肖家璧的土匪武装

在一个漆黑的夜晚狭路相见

 

战斗在天不亮开始打响

肖家璧原来是既凶悍又刁顽

双方打得昏天黑地

革命军由于地形不熟居然迷茫

张子清第三营也不知去向②


————————

①陈浩(?-1927),湖南祁阳人,三湾改编后任团长,在井冈山吃不了苦,与徐庶、韩昌剑等人企图拉队伍投靠国民党方鼎英部,被毛泽东枪毙。

②张子清(1902-1930),湖南益阳人,三湾改编后任第三营营长,在遂川迷路后,转移到了赣南的桂东一带,遇到了朱德、陈毅的部队,后来回到井冈山。


毛泽东带着警卫连撤退

山里有王佐的寻哨兵早已窥见

毛泽东在进退两难之际

王佐亲自迎他上荆竹山

原来这里是井冈山的中央

 

毛泽东与袁、王构建了桥梁

开始对他们的部队进行改编

让他们成为工农革命军

共同革命一起奔理想

把红旗插上了井冈山

 

三、四个月工夫

毛泽东攻茶陵打遂川

在茶陵县成立第一个工农兵政府

开始推选谭梓生①当主席

后改为纸业学徒谭震林②

 

接着遂川县城又被攻下

长工王子当上了政府主席

每攻下一个地方

毛泽东就开始了打土豪分田地

井冈山出现了“分田分地真忙”

 

————————

①谭梓生(1898-1930),安徽宣城人,在湖北通城参加工农革命军,后随罗荣桓一起到湘赣边参加秋收暴动。任茶陵县工农兵政府主席,他采取旧时衙门断案方式,但行不通,后来改为谭振林。

谭振林(1902-1983),湖南攸县人,坚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后来为新四军二、三支队副司令员,第六师师长,淮海战役总前委委员。

 

朱毛红军的诞生


南昌起义军在周恩来领导下

取得了攻下南昌城的胜利

但为了对革命更有利

中共中央决定起义军撤向广东

占领出海口争取外援重新北伐

 

这个战略设想在当时看来

应该是天衣无缝的

但实行起来却碰到了钉子

结果起义军刚到潮汕

就被国民党军纷纷击散

 

这是一个历史的悲剧

尽管后来有人在回忆中说

起义军不该回广东

应留下原地打游击甚至上山

可几万人哪座山能稳扎营盘

 

记住恩格斯说的那句话

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

在不可能实现之间

南昌起义军南下没有站住脚

是因为被国民党李济深抢了先

 

在国民党重兵围攻下

南昌起义军岌岌可危

李济深决不让共产党在广东生根

潮汕和汤坑都成了战斗场

遗憾的是朱德的部队未赶上

 

副军长朱德指挥二十五师

在三河坝那个地方防御西边

当敌人来攻击朱德摆开了战场

终因寡不敌众只得撤离战斗

当知道主力已失败他心里茫然

 

很快地朱德就拿定主意

作为老军人他作战经验丰富

而且熟悉世界历史特别是苏俄

他把中国的革命比作

一九〇五年的俄国革命

 

他晓谕将士们不要灰心

俄国革命一九〇五年失败

但在一九一七年却成功了

中国也有一个一九一七年

现在只是又一个一九〇五年

 

朱德把眼前处境说得很形象

许多将士在茫然中心里发亮

然后在朱德、陈毅率领下

为了甩掉追兵边走边打

顺着赣粤边境穿山西进直奔湘南

 

一路上的苦简直没法说

十一月了还在穿八月的短裤

伤寒、疟疾侵吞着每一个人

寒冷、饥饿折磨着大家

许多人实在受不了就偷偷溜掉

 

毛泽东在撤退路上的遭遇

朱德几乎一模一样地重复

毛泽东在三湾实行改编

朱德在天兴圩也进行整顿

过程惊人相似革命路有同感

 

这就是对逃兵该怎么办

旧军阀惯例抓住后统统枪毙

但毛泽东和朱德都没这么做

而是按照自愿决定去留

这样就把金子筛选了出来

 

毛泽东说过革命不是请客吃饭

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

是暴动,不能那样雅致

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谦让

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行动①

 

毛泽东的话就像把文字刻进钢板

它说明了革命路上的艰辛

也告诫后来人革命有多难

革命要想轻松舒适

那简直是幼稚可笑的幻想

 

在艰难困苦的岁月

凡是局中人都能体会这一点

只要还活着就得往前冲

至于受什么苦根本就不放在心上

流血牺牲都无怨还有什么能阻挡

 

————————

①毛泽东著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人民出版社《毛泽东选集》第一卷1993年版第12页。


在朱德、陈毅的带领下

南昌起义留下来的这点火种

终于到了湘南的沃土上

在地方党组织的配合下

他们准备把火烧得越来越旺

 

一九二八年一月十二日

朱德、陈毅在湘南宜章起义

三、四月间国民党军大举进犯

朱德运用高超的指挥艺术

打败了反共军官许克祥

 

但革命阵营出现了混乱

“烧房子”①成了盲动主义的表现

这就导致了群众的反感

反革命分子就利用群众进行叛乱

这一下削弱了湘南根据地的力量

 

——————————

①指湘南特委按照省委指示,在公路沿线五里内的房屋需全部烧毁,使农民都变成无产阶级,这样革命性才彻底,因为无财产就没顾虑了。这是瞿秋白盲动主义思想的一种错误认识。


国民党军大举进犯

湘南根据地已不能保全

朱德、陈毅决定撤退到井冈山

与毛泽东的工农革命军合编

上万人的队伍直奔井冈山

 

毛泽东听说朱德、陈毅来访

还带着队伍来会师

马上派人联系亲自奔跑在路上

一九二八年四月二十八日

朱、毛终于在井冈山砻市见面

  

打败江西两只“羊”


赣军二十七师师长杨如轩

趁毛泽东在遂川就派兵占宁冈

工农革命军第一团赶回井冈山

晨雾中发动攻击敌人吓破了胆

赣敌第一次“进剿”却没实现

 

朱德、陈毅与毛泽东会师后

红军第四军马上就诞生

这是中共第一支正规军

是它把井冈山的火种带到各地

最后烧红了整个中国

 

但在会师之初并非顺利

首先是一万多红军要吃饭

井冈山腹地没那么多粮

供给还得靠边沿几个县

这就必须扩大井冈山周边

 

恰遇赣敌杨如轩又发动第二次“进剿”

毛泽东采取“集中兵力,歼敌一路”

红军先在遂川五斗江击溃赣军一个团

接着又击溃另一团并攻占永新县

终于打破了敌人对井冈山的二次“进剿”

 

五斗江战斗异常激烈

赣敌八十一团以为对手是梭镖连

想一口吞掉这个没杀伤力的面团

哪知却是朱德带领的红四军主力

先占制高点并把赣敌打得心慌意乱

 

敌八十一团抵挡不住开始逃窜

红军进行追击一直到永新城边

敌八十团负责阻截却抵挡不住

敌九十九团回救又在半道被吓惶

敌人逃窜红军趁势把永新城攻占

 

井冈山会师后毛泽东和朱德

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

概括出游击战争的十六字诀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

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中共领导的军事斗争

长时期内是在敌强我弱形势下

这就要重在斗智而不能单靠武力

十六字诀解决了力量不足

毛泽东依靠它打退了两次“进剿”

 

杨如轩不甘心失败

不久再占永新并向宁冈进攻

朱德、王尔琢①率红四军主力

在草市坳全歼赣敌七十九团

红军第二次收复永新县城

 

赣敌又来了第四次“进剿”

这次还动员了湘敌吴尚

杨池生任总司令杨如轩做先锋

与吴尚联络好一起行动

准备对井冈山采取两面夹攻

 

毛泽东和朱德运筹帷幄

以小股红军钳制吴尚

主力则专门对付杨如轩师

杨池生还没看见红军就逃之夭夭

红军大获全胜并第三次占领永新

 

————————

①王尔琢(1903-1928),湖南石门人,红四军参谋长,天兴圩整编时,只剩下陈毅和王尔琢两个团级干部,其余的不是牺牲就是临阵脱逃。


红军三占永新三次打败敌军

并在龙源口取得了胜利

致使敌人在较短时间不敢侵犯

一九二八年六月龙源口大捷

井冈山根据地到了全盛时期

 

此时根据地得到了较大发展

已有宁冈、永新、莲花三县全境

吉安、安福县各一小部分

遂川县北部,酃县东南部

面积达七千二百多平方公里

 

根据地人口有五十万

毛泽东开始了土地改革的试验

对土地数量进行细致核算

对水田、山地减肥补瘦

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

 

经过几个月的亲身经历

毛泽东在离开井冈山前夕

制定了一部《井冈山土地法》

这是中共最早关于土地改革的法律

体现了“耕者有其田”的理念

 

井冈山的旗帜


秋收起义的路没有走通

毛泽东被迫撤到井冈山

幸喜这里还有一支农民武装

尽管袁文才、王佐最先对他不信任

但还是把革命军迎上了山

 

南昌起义的路也没有走通

朱德被迫转战到井冈山

和毛泽东一起开始了“占山为王”

他们把井冈山周围纳入了驰骋的疆场

消灭地主恶霸给老百姓一缕阳光

 

井冈山的旗帜

就是斗争的旗帜

如果不斗争就没有活路

打土豪,分田地

每到一个地方都先这样宣传

 

老百姓分到了土地

真正体会到“耕者有其田”

历朝历代多少人会想到这一点

只有共产党敢想敢干

而且一干就要把封建制度推翻

 

井冈山的旗帜

就是革命的旗帜

不攻打敌人就没有出路

毛泽东给红军战士的三项任务

打仗、筹款和群众打成一片

 

井冈山到了全盛时期

毛泽东把声势越造越大

致使湘赣两省的国民党一直坐卧不安

为了拔除毛泽东这颗钉子

正在筹备一场更大的“会剿”

 

共产党中央对毛泽东也不满

说他秋收暴动临阵逃亡

撤销了他的中央候补委员

还派周鲁、杜修经①先后到井冈山

名义上是来指导实践实际是添乱

 

————————

①周鲁是中共湘南特委派到井冈山的巡视员,杜修经是中共湖南省委派到井冈山的巡视员。


毛泽东经常陷入两面夹攻

但理想和信念却没放松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

他挡住了来自中央的飓风

在湘赣边界对敌人左右开弓

 

毛泽东站在山头

山下旌旗在望

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①

 

井冈山的岁月太艰苦

吃南瓜,咬红薯

井冈山的日子磨练人

俘虏兵参加革命还把衣服缝

原来他们也是出身穷苦

 

红米饭,南瓜汤

一顿不吃饿得慌

平分土地把家当

摆脱千年雇工命

出口长气迎解放


————————

①毛泽东诗词《西江月·井冈山》。

 

为了部队有战斗力

毛泽东在井冈山立军规

一切行动听指挥

不拿老百姓一个红薯

打土豪要归公

 

红军战士需弄清

来自四海为革命

阶级友爱一家亲

打断骨头连着筋

同仇敌忾战敌军

 

毛泽东对这支军队

像婴儿一样呵护

他要在思想上改造

在行动上磨砺

让每个人学文化懂革命道理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月色朦胧,可作战场

子弟兵是鱼,老百姓是江

军民齐心把敌杀,最好引进埋伏圈

鱼水之情永难忘,翻身不忘共产党

 

从井冈山出发


早已森严壁垒

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

报道敌军宵遁①

黄洋界保卫战取得了胜利

 

————————

①毛泽东诗词《西江月·井冈山》。


但红军队伍不是神兵

红军干部也不是神人

敌众我寡悬殊太大

几个月后的井冈山

终于摆脱不了国民党三省“会剿”

 

巍巍井冈山,旌旗遮蔽天

工农闹革命,思想闪金光

这是人们对井冈山革命的敬仰

可在当时形势却是严峻

使毛泽东不得不考虑撤退

 

为了革命的长远利益

只有暂时放弃井冈山

这不是失败是迂回作战

其效果可能会“围魏救赵”

把敌人的力量引下井冈山

 

彭德怀带领红五军刚到井冈山

毛泽东就准备撤离

他要彭德怀带领王佐守山

自己带着主力下山

这样可能会把敌人部署打乱

 

彭德怀刚到毛泽东就要走

这似乎有些不合情理

但在革命战争年代

没那么多“情理”可言

一切行动当根据敌情变化

 

经过反复权衡毛泽东决定

红四军主力三千六百人冲下山

他希望能吸引更多敌人

但敌人这次却铁了心

不扫平井冈山决不放下枪

 

三千六百人,一个旅的兵力

看起来力量有些孤单

可这已是井冈山的全部家当

再多的人马已没有了

这就是革命初期的现状

 

不过切勿小虑这三千六百人

它可是后来辉煌大厦的

三千六百根柱石

也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

三千六百个火种

 

三千六百人转战赣南

一直被国民党刘士毅旅穷追猛打

在江西瑞金县的大柏地

毛泽东看到这里地形像个锅底

就一心要割掉后面那条“尾巴”

 

那是农历正月初一日

许多人都在过大年

红军战士却匍匐于冰天雪地

一阵刺耳的军号声后

红四军的子弹一起飞出枪膛

 

当年鏖战急

弹洞前村壁

赤橙黄绿青蓝紫

谁持彩练当空舞①

三千六百人初显神威

 

此后毛泽东带领队伍

在赣南、闽西的丛山中

专捡软柿子“捏”

与李文林的东固红军会合

向敌人薄弱的闽西进军

 

二进闽西,三打龙岩

留下了毛泽东开创基业的脚印

之后,又转战赣南

不到三个月时间

在赣南建立了三个县的政权

  

————————

①毛泽东诗词《菩萨蛮·大柏地》。

 

党指挥枪


红军战士不是圣人

大都来自贫苦农家

干部也非现成的政治家军事家

他们来自小资产阶级家庭

有的还是资产阶级、地主世家

 

在井冈山转战的岁月

毛泽东已发现

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存在

但先得把眼前的脓疱挤掉

才说得到皮肤的瘙痒

 

为了军事上所向披靡

毛泽东确立三大纪律

为了政治上获得主动

毛泽东提出六项注意①

对非无产阶级思想只有等时机

 

————————

①后来发展为八项注意。


军事的胜利壮大了红军

但非无产阶级思想却在蔓延

真理只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这是若干年后毛泽东的一句话

而此时他已有了一点体会

 

坚持民主反对专制

这本来是好事

但群众呼声涌来后却像潮水

还掺杂不同颜色不同气味

这就需要鉴别和筛选

 

毛泽东认为“民主”

必须是集中以后的民主

如果不集中就是一盘散沙

散沙是没有战斗力的

大风一刮就无影无踪

 

自由散漫的民主

气流一波动就会漫天飞舞

群众的积极性高是我们希望的

但不是往一根绳上使劲

那会对革命造成危害

 

战争是要流血的

并且是在和时间赛跑

开枪不能用举手表决

瞬息万变的先机不能抓住

就有可能当敌人的俘虏

 

毛泽东的意见没用

被认为是家长制作风

经过举手表决

支持毛泽东的仅林彪一人

结果被排挤出了领导中枢

 

没有毛泽东的日子

再也无人管战士们的手脚

许多人庆幸终于获得了自由

但作战时却少了主心骨

结果是事事不顺处处挨打

 

教训的代价都很昂贵

没几个月灾难就接踵而至

在广东南雄红军苦战

兵力几乎丧失四分之一

此时才想起了毛泽东

 

从苏联留学归来的军委书记

是反对毛泽东最激烈的刘安恭①

在军事冒险中已成牺牲的烈士

前委书记陈毅感到路越走越窄

到上海去寻求中央用何办法解决

 

有一个村子叫古田村

一间屋子至今还保留当年模样

它是在福建省上杭县

那是一个开会的场地

红四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会场

 

有一个村子叫古田村

一间屋子至今还保留着当年模样

那是毛泽东重新出山的地方

在这里朱德、陈毅受中共中央委托

重新把毛泽东推向了前台

 

古田会议永放光芒

“党指挥枪”由此奠定

“民主集中制”成了铁的原则

军事指挥必须集中于一人

才能先机决断克敌制胜


————————

①刘安恭(1899-1929),四川永川人,参加南昌起义后被派往苏联学习军事,1929年回国以中央特派员身份被派到红四军工作,不久牺牲。

 

会议清除了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

对“党指挥枪”特别强调

有别于一切封建军阀的私家军

井冈山精神旗帜不倒

确定“党指挥枪”是最大功劳

 

红旗到底能打多久


刚解决了“党指挥枪”

林彪就提出红旗到底能打多久

在《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毛泽东作过科学的分析

今天他又要面林彪

 

中国的红色政权

为什么存在?能存在多久

这个问题许多人都曾想过

但得出的结论却令人堪忧

敌人强大感到了自己弱不惊风

 

未受过训练的工农子弟

与训练有素的职业军人作战

肯定是鸡蛋和石头相撞

低劣刀矛与精良枪炮赛跑

那是叫花子与龙王比宝

 

中国的红色政权

为什么存在?能存在多久

这个问题毛泽东也在想

但他是站在高山之巅

对中国革命的走向画了一个圈

 

中国的红色政权之所以存在

那是有军阀间的连年战争

硬碰硬肯定是鸡蛋碰石头

实打实叫花子肯定比不过龙王

但可以利用条件迂回变通

 

决定战争胜负还有为谁而战

农村经济的不平衡

各自为政的军阀割据

是中国历史遗留的两大奇观

这也是红色政权存在的前提

 

毛泽东肯定了红色政权

不仅能存在而且能蔓延

先一小块后一大块

再后是广大的乡村

最后是农村包围城市

 

但是现在林彪又提出

红旗到底能打多久

毛泽东对这个问题很重视

这个问题不给予回答

后面还有很多路就没法走

 

林彪的提问不是他反动

那时他已是红军的悍将

他的提问说明很多人都在担忧

这是关乎红军的前途与命运

毛泽东不能回避也无法回避

 

毛泽东对林彪倍加爱护

那可不是林彪曾惟一支持他

而是在军事指挥上常不谋而合

对林彪提问毛泽东也就很看重

他根据国情又作了一番研究

 

中国的工农革命

不是直线式而是波浪式

是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

现在革命正处于两个高潮之间

但革命的高潮迟早会到来

 

红军的武器除了少量枪支

大多是长矛、大刀与梭镖

与军阀部队开战

许多情况下不能硬拼

只能靠智慧以劣取胜

 

在多数情况下是依靠地形

还要讲究一个灵活

才能把主动权操在自己手里

敌进我退游击战里操胜券

大步进退运动战中歼敌人①

 

红军就像襁褓中的婴儿

小心护理才有可能

在摇篮中渐渐长大

如果头脑发热急于求成

革命的摇篮就会被撞碎

 

革命高潮还没有来临

只能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有了雄厚的力量做根基

才有迎接革命高潮的魄力

不然根本握不住激流中的桨柄

 

————————

①1930年12月25日,红军在第一次反“围剿”誓师大会上的对联,全文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券;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


革命高潮一定会到来

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

已看得见的桅杆尖顶

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望东方

已看得见的喷薄欲出的朝日①


————————

①毛泽东著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人民出版社《毛泽东选集》第一卷1993年版第97页。

 

赣水苍茫闽山碧


正如毛泽东所料

当红军快处于强弩之末

国民党新军阀混战开始

红军终于得到了喘息机会

红色政权奇迹般存活下来

 

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

洒向人间都是怨

一枕黄梁再现

红旗越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

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①

 

————————

① 毛泽东诗词《清平乐·蒋桂战争》。


在蒋、桂军阀混战中

红军在毛泽东指挥下

从赣南直插闽西

在不到一年时间里

就开辟了十几个县

 

在蒋、冯、阎中原大战中

红军不光有第四军

还有了红一军、红二军、红三军

还有了红五军、红六军

还有了红七军、红八军①

 

根据地不光有赣南、闽西

还有湘赣边、鄂豫皖

还有湘鄂西、闽浙赣

还有左右江、赣东北

真可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四年的军阀混战

红军人数不断增多

红军队伍不断增强

光赣南、闽西就有七十一个县

养育了红军十五万

 

上海的中共中央

已有二十万红军存档

还有八十万在计划发展中

此时瞿秋白、周恩来去了苏联

留下李立三开始了冒险

 

————————

①红一军,军长许继慎;红二军,军长贺龙;红三军有三个,军长分别为黄公略、贺龙、彭德怀,红五军,军长彭德怀;红六军,军长黄公略;红七军,军长李明瑞;红八军,军长俞作豫。


这是个纸上谈兵的鼓动家

却突发奇想想把乾坤扭转

头脑一热心里好像敞亮

拿着铅笔在地图上画圈

一心要“饮马长江,会师武汉”

 

李立三想成为中国的列宁

在上海的亭子间对毛泽东不断呼唤

昔日小朋友今天大“铁腕”

让毛泽东左右为难却不得不办

尽管这“立三路线”实在太荒唐

 

彭德怀攻进长沙

终于给李立三壮了胆

也仿佛证明“立三路线”力挽狂澜

但红军攻进长沙却站不稳脚

军阀何健已开始杀回马枪

 

彭德怀不做亏本买卖

马上带红军冲出城外

此时毛泽东已赶到

两军合计用“火牛”再攻

结果证明此法也行不通

 

农村包围城市

是由于中国有广大的农民

毛泽东登高望远

发现了革命的动力

因此他要厉兵于赣水闽山间

 

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

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去,赣江风雪弥漫处

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①

雄壮的诗句倾诉着红军急迫的心情

 

六月天兵征腐恶

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

赣水那边红一角

偏师借重黄公略②

豪迈的诗句抒发了毛泽东的自信

 

百万工农齐踊跃

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

国际悲歌歌一曲

狂飙为我从天落③

磅礴的诗句讴歌了红军的迅猛

 

————————

①毛泽东诗词《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②③毛泽东诗词《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


青天白日旗下的阴影


孙中山的辛亥革命

推翻了两千多年帝制

扯起了青天白日旗

意为青天白日下

正大光明地为民请命

 

但在实际操行上

信徒们并非如此

而是徇私舞弊暗室欺心

还拉帮结派纵横合离

真可谓一部新东周列国

 

在反对袁世凯的专制中

孙中山及其信徒曾慷慨激昂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这是汪精卫刺杀醇亲王的感慨

虽没有“引刀”但读来却令人亢奋

 

可是国民党是个陈年老店

里面的过客只顾及自己

要他们反帝反封建

场面上他们会慷慨一番

可一伤着切身利益就马上变脸

 

在工农大众面前

国民党只是个臭了的死巷

他们只知道把利益来贪

对老百姓的死活

根本就不放在心上

 

对共产党的革命

国民党认为是“作乱”

对共产主义信徒

他们要重拳出击

甚至斩尽杀绝不留后患

 

孙中山逝世后

国民党的青天白日旗

逐渐被军阀拿着到处撞骗

而且还互相攻讦

以标榜自己为正统老汤

 

大多数时间

他们是尔虞我诈明争暗抢

为了一点小小的利益

就会撕破脸皮战场上见

老百姓饱受蹂躏却视而不见

 

新军阀们关心的是地盘

收税多少是他们的盘算

拿烟土来充数也可以过关

毒害人民却根本不管

谁让你命生得贱却还烧香

 

正当军阀们中原大战

红军在南方潜滋暗长

两省之间的交界属“两不管”

红军像雨后春笋般

林立于湘赣、闽赣间

 

这可急坏了蒋介石

“四·一二”政变他成了反共样板

依靠苏俄的援助他饱了私囊

然后控制了国民党中央

现在他要“围剿”红军以绝后患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是蒋介石一手策划

靠李宗仁、李济深几个帮凶

然后投靠英、美帝国主义

在南京成立了他们的政权

 

蒋介石打败了各路军阀

又杀气腾腾奔中共苏区而来

它要借助得胜之师

把每一个红军撕成两瓣

然后再踏进土里不让生长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闪光


一九三〇年十二月

蒋介石派兵十万杀来

毛泽东用运动战声东击西

集中兵力埋伏于万山丛中

适当的时候老鹰抓小鸡

 

毛泽东的战术是“诱敌深入”

让敌人进来后找不到出口

在孤立无援下被装进“口袋”

然后四面出击来个瓮中捉鳖

这有些像三国时诸葛亮用兵

 

万木霜天红烂漫

天兵怒气冲霄汉

雾满龙冈千嶂暗

齐声唤

前头捉了张辉瓒①

 

————————

①毛泽东诗词《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二十万军重入赣

风烟滚滚来天半

唤起工农千百万

同心干

不周山下红旗乱①

 

蒋介石不甘心失败

又组织第二次“围剿”

但命运之神不给他招手

在大山之中迷失了方向

而红军却游移于白军缝隙间

 

经过几趟兵贵神速的奔波

再来一次出人意料的穿串

看见弱敌就顺手腰斩

毛泽东专打弱敌、疲敌与乱敌

二十万敌军的进攻又被打破

 

白云山头云欲立

白云山下呼声急

枯木朽株齐努力

枪林逼

飞将军自重霄入②


————————

①毛泽东诗词《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②毛泽东诗词《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七百里驱十五日

赣水苍茫闽山碧

横扫千军如卷席

有人泣

为营步步嗟何及①


————————

①毛泽东诗词《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蒋介石仍不甘心失败

一年后又进行第三次“围剿”

这次兵力比前两次更多

动用了三十万双铁拳

准备把赣南、闽西砸成肉酱

 

在毛泽东指挥下

红军像一个个小老虎

声东击西,避实就虚

躲开敌人的重拳

跳出包围圈再横扫千里

 

在毛泽东指挥下

红军如手中的脱兔

行走如飞,稍纵即逝

待敌人明白过来

早已远走高飞

 

敌人终于松了口气

认为睡大觉的时候到来

短时间内红军不会出现在眼前

哪知运动战是运动中寻战

迷惑了敌人再杀个回马枪

 

红军战士的双腿像铁铸的撑杆

既眼观六路还耳听八方

把成为瞎子、聋子的敌军

一遇机会就给围歼

三十万人被拖得七零八散

 

英勇红军凭肉搏

红旗翻处白旗没

地动天摇风雨跃

雷霆落

今日梁魁应活捉①


————————

①毛泽东诗词《渔家傲·反第三次大围剿》。梁魁,大头目。

 

毛泽东挫败了三次“围剿”

充分展示了他的军事天才

从此在中国军事舞台的决斗场

有两个人特别瞩目

他们是毛泽东和蒋介石

 

经过三次反“围剿”

历史把毛泽东推向了高峰

也推到了风口浪尖

是真金就不怕火来烧

毛泽东军事思想正走向成熟

 

经过三次反“围剿”

毛泽东的名字已与大地相接

历史正以热情之手欢迎他

革命的前景正如他所预料的

在波浪中前进了一大步

 

亭子间的中共中央


中共的幼年时代

全靠共产国际呵护

它既像严父又像慈母

执行命令必须不折不扣

还一直把经费提供

 

列宁缔造的共产国际

在中国建立了共产党

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硕果

在他们看来这个东方襁褓中的婴儿

需要呵护才能经受住风雨的侵蚀

 

与国民党决裂后的中共中央

先是在汉口俄租界

对各地秋收暴动发号施令

后来又迁到上海

在上海的亭子间秘密活动

 

中共的主要负责人瞿秋白

早年家贫考入公费到俄国留学

陈独秀被罢免总书记后

瞿秋白接任中共这艘船的船长

但方向标却操在俄国人罗明纳兹手里

 

中共自建立以来

对共产国际一直唯唯诺诺

因为它是共产国际的东方支部

罗明纳兹是国际代表

瞿秋白只能听他的摆布

 

中共中央迁到上海后

各地暴动像潮水般涌起

但很快就回落

这是和“失败”连在一起

主观上说谁也不愿意

 

但是敌人太强大

而且大革命的高潮已过

许多人还分不清国共谁是谁非

这就注定了共产革命要走弯曲

但瞿秋白却对失败进行了责任追究

 

毛泽东被撤销中央候补委员

因为秋收暴动没攻打长沙

受处分的还有周恩来、张国焘

他们是南昌暴动的责任人

这是瞿秋白盲动主义路线的高峰

 

毛泽东在赣南打退了“围剿”

上海亭子间的中共中央也没闲着

共产国际东方部来了米夫

带着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①

对李立三的路线进行清算

 

————————

①是指以下29个人而言的,他们是:王明、博古(秦邦宪)、张闻天(洛甫)、王稼祥、盛忠亮、沈泽民、陈昌浩、张琴秋、何子述、何克全(凯丰)、杨尚昆、夏曦、孟庆树(绪)、王保(宝)礼、王盛荣、王云程、朱阿根、朱自舜(子纯)、孙济民(际明)、杜作祥、宋潘(盘)民、陈原(源)道、李竹声、李元杰、汪盛荻、肖特甫、殷鉴、袁家镛、徐以(一)新。因为徐以(一)新的立场摇摆不定,只能算半个。


他们说“立三路线”冒险

已做好了走马换将

李立三的确是冒险

也认识到对革命有危害

诚恳检讨后还去了苏联

 

米夫选定白面书生王明

在苏联王明被米夫一手牵

现在赶走立三却把王明填

但王明夸夸其谈外强中干

一到关键时候却不能顶杆

 

在上海的亭子间

米夫俨然成了中共的家长

把王明安插在显要位置

把瞿秋白、周恩来踢在一边

让留苏学生博古、洛甫相帮

 

米夫一手铲除“立三路线”

一手又在培植“王明路线”

其实这两个路线本质都一样

在效果上没什么区别

就是不讲实际一味冒险

 

李立三冒险只有几个月

王明的冒险却非常“壮观”

细算起来应该是四年零八天

漫长的机会主义泛滥

对革命危害没法估量

 

勿忘“九·一八”事变


三次反“围剿”后

毛泽东接到中央指示

筹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这是最大的中国红色政权

赣南、闽西将成为中央革命根据地

 

苏维埃共和国还没有诞生

沈阳却发生了“九·一八”事变

日本军开始了侵略中国

国民党张学良部不敢抵抗

事后才知是蒋介石命令不抵抗

 

蒋介石惧怕日本人不是今天

在他所谓的“二次北伐”中

刚到济南就被日本军阻挡

割掉了他外交部信使的鼻子

还要他撤军并赔礼道歉

 

蒋介石根本不敢反抗

只得领着军队绕过济南

现在日军攻进沈阳

他想攘外必先内安

要张学良撤退到山海关以南

 

张学良这一走顿生后患

日军马上长驱直入

任意烧杀百姓遇上就遭殃

老百姓到处流浪

亡国奴的日子开始套在头上

 

日军一天就占领了沈阳

四个月就占领了全东北

从此东北人民在日寇铁蹄下

当了十四年亡国奴

抗日的烽烟也一直燃烧十四年

 

一九三一年十一月七日

苏俄十月革命胜利的纪念日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瑞金成立

毛泽东义愤填膺顿足高喊

同日本帝国主义宣战

 

在共和国成立的阅兵场

毛泽东激励红军战士

同日本帝国主义战斗到底

英勇杀敌包括蒋介石集团

为工农大众翻身求解放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

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府主席

从此“毛主席”这个称谓

被老百姓一直记在心里挂在嘴边

直到现在乃至未来和明天

  

周恩来到苏区


王明终于取得中央领导权

不停地派中央代表到地方

这些人大都有苏联留学经历

被称为“百分之百的”苏维埃翻版

党性原则强而灵活性缺欠

 

在根据地派代表

共产党内一直没有断

井冈山时期第一人是周鲁

让毛泽东费了不少口舌

但还是不听劝告且死在固执上①

 

井冈山时还有一个杜修经②

此人解放后还健在

是他瞎指挥导致了“八月失败”

在赣南刘安恭坚决要打广东

结果却倒在了战场上


————————

①周鲁是湘南特委派到井冈山巡视的,他错误传达开除毛泽东党籍的决定,后来和整个湘南特委在转移中,不听劝告,固执己见,被敌人杀害。

②杜修经(1907-2007),湖南慈利人,两次脱党,三次入党,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因机械执行命令,造成八月失败,使红军损失过半,被毛选(卷一)点名批评,也因此成为党史知名人物。

 

只有周以栗①被毛泽东说服

不进攻长沙而去打吉安

结果是“风卷红旗过大关”

“十万工农下吉安”②

最终攻下了赣西重镇吉安

 

————————

周以栗(1897-1934),湖南长沙人,红一方面军总政治部主任。1927年初在武汉协助毛泽东筹办中央农运动讲习所,任教务主任。大革命失败后,任中共河南省委书记。1930年1月,任中共中央长江局军事部长。

②毛泽东诗词《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全文: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此行何去?赣江风雪弥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


现在又来了项英、任弼时

他们都是重要的中共人物

毛泽东不认识他们

建立战斗友谊需要时间

但他们在思想上有分歧

 

刚建国毛泽东就被批评

说他是“狭隘经验论”

在那个眼花缭乱的年月

谁是谁非还真有些说不清

谁闯出一条路谁就先发现宝藏

 

上海亭子间的中共中央

实权掌握在一批留苏学生手上

王明自从掌了权就去苏联

作为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长

而把秦邦宪捧出来“圆场”

 

此时瞿秋白、周恩来已回中央

但已被当着配角还说话不算

反正从莫斯科来的青年

都怀揣着马列经典

他们认为回中国能把神威大显

 

如今瞿秋白、周恩来被靠边站

都想到苏区看看革命的试验田

中共中央在上海的那些年

如果不是周恩来当机立断

整个机构早就被“连根翻”

 

第一次是王明被抓进了班房

他居然不顾铁的纪律

糊里糊涂就轻易暴露联络站

险些被当着中共嫌疑犯

好在没有人太注意这个地方

 

第二次是钱壮飞派人告密

钱壮飞是国民党内中共秘密党员

向周恩来报告顾顺章叛变

顾顺章在护送张国焘到鄂豫皖后

回经武汉不注意言行被抓

 

周恩来马上转移各机关

在关键时候挽救了党

担任总书记的向忠发

不该被抓却自己偏要闯①

结果被抓后马上叛变

 

现在那个叫博古的秦邦宪

坚决执行王明的冒险路线

把地下中央搞得人心惶惶

为了减轻地下党安全的压力

周恩来、瞿秋白离开了中央

 

毛泽东、周恩来这两个伟人

在赣南一个小村庄见面

以前认识仅限于会场

此时却一起共事以为是个偶然

哪知却不离不弃四十五年


————————

①向忠发叛变是中共历史上的一个教训,这是中共“六大”选出的总书记,居然是个腐败分子,在敌人的枪口下软得像一滩泥。

 

毛泽东在逆境中


周恩来到了苏区

毛泽东把中央局书记“归还”

周恩来成了中共苏区最高长官

性情温和且细心周全

善于交流又诉诸衷肠

 

周恩来即使了解毛泽东

也不得不听取各方意见

古田会议的“九月来信”

陈毅起草,周恩来把关

才有了今天这个大好局面

 

周恩来即使理解毛泽东

但还得听取各方意见

何况他还没有从理论上拥毛

一听到对毛泽东有意见

还不敢轻易把意见放一边

 

毛泽东的厄运不可避免

反对他的先是项英后是任弼时

接着就是整个中央代表团

有一个共同现象很明显

留学过国外的都对毛泽东看不上

 

中间只有一人最先变风向

他是政治部主任王稼祥

就是他后来第一个提出“毛泽东思想”

他看见毛泽东多次作战都是赢家

这说明毛泽东具有敏锐眼光

 

但此时大家还蒙在鼓里

一味按马列书本理解红军的方向

城市带动农村是他们的法典

结果与毛泽东恰恰相反

四处碰壁后才慢慢醒转

 

博古在亭子间和李立三一样

发号施令先取得一省或数省

城市中心论是他们的灵魂点

力主打赣州并动用红三军团

毛泽东坚决反对认为是冒险

 

赣州是根据地中心的一个白区

能攻下苏区将连成一块

谁不想做此美事他就是夜盲

但“铁赣州”难打被毛泽东早看穿

直到十六年后解放军才实现

 

当时谁也不信毛泽东预言

而是满怀信心精神饱满

连周恩来也不例外

彭德怀一马当先任总指挥长

结果损失惨重却搞得大家无言

 

毛泽东的右倾思想遭到了批判

还解除他的兵权只能随军游玩

把他分到林彪的第一军团

两人在军事上心照不宣

没有执行中央局指示向北发展

 

这是毛泽东公开抵制王明路线

当然更多的还是从军事着眼

他带领红一军团一直向东

到敌人薄弱的海边漳州发起进攻

结果却大获全胜且收益颇丰

 

两次战役两个结果

充分展示了谁对谁错

但毛泽东没功劳却犯了抗命不遵

在宁都会议上继续遭批判

撤销他政委职务只准去政府查田

 

蒋介石又发动第四次“围剿”

五十万兵力重点却在鄂豫皖

那是张国焘领导的红四方面军

张国焘、徐向前经过几年浴血奋战

把黄麻起义后七十二人发展到好几万

 

蒋介石在中央苏区的进攻

从七月开始到十二月结束

其间经历的曲折自不待言

反正又被打垮还不能往外传

这是国民党惯搞的欲盖弥彰

 

担任指挥的是周恩来和朱德

周恩来是朱德的入党介绍人

两人属相相同却相差十二年

十几年前朱德到德国柏林

是周恩来亲自介绍他入党

 

在云南朱德已是旅长

为了加入共产党

他到上海找总书记

陈独秀不敢要带枪的军官

朱德只好到欧洲去漂洋

 

柏林郊外一个小村庄

朱德第一次见周恩来

年轻人充满朝气没多少顾虑

且朱德已抛家弃舍远渡重洋

凭这一点也该介绍他入党

 

现在两人共同指挥作战

彼此信任交流起来就简单

打法仍然是毛泽东的运动战

在井冈山朱毛不分家

有朱德在胜利就有了方向盘

 

中共临时中央迁到苏区


毛泽东性格倔强

越在困难时越不放心上

军权没了脑袋还在

真理在没被众人发现之前

最开始都很孤单

 

毛泽东管起了政府工作

和教育人民委员瞿秋白成了相怜

两人在秋收暴动前分手

那时瞿秋白要毛泽东留在中央

毛泽东却执意要去拿枪

 

政府工作主要是扩大红军

也忙于生产保障战争供需

还得派人到白区悄悄买盐

好不容易来个商贩也得监视

混进了特务不是闹着玩

 

政府工作也得管老百姓疾苦

这是共产党的初衷

那时毛泽东就想到

政府人员不能是老爷

应该是人民的勤务员

 

那时毛泽东发现了一个人才

他是领导广西百色起义的邓小平

后来成了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这个人思路敏捷工作效率极高

毛泽东任命他为三个县的中心书记

 

周恩来、瞿秋白走后

博古负责的中央被改称临时中央

他们发动了几次城市暴动

但一个也没指望还白白牺牲一大片

直到把中央机关暴露在敌人枪口下面

 

临时中央在上海站不住脚

必须精简机构人员分流到各地方

上海总部改称上海中央局

博古、洛甫也要去中央苏区

先行的是他们的军事顾问李德

 

李德的本名叫奥托·布莱恩

听起来很新鲜也很幽默

像汉语的“我托你来布恩”

从他的使命看应是这样

但他却是来送灾难而非“布恩”

 

李德以传教士身份进了苏区

他是德国人但并非共产国际派来的

而是一个国际秘密交通员

有点军事常识被博古临时抓了夫

这些内情在若干年后才披露

 

李德在中共队伍中名为帮忙

实际却产生了喧宾夺主的场面

他做的事情太离谱乃至许多人都埋怨

这不是得不得人心的问题

而是差点把家败光的严重遗患

 

博古终于踏上了苏区土地

还没到瑞金就听见“毛主席”三个字

他心里有些不自在却无法声张

特别是听见“在毛主席领导下”

他就像有根针扎进了脊梁

 

博古是个好青年

与李立三一样都是性情中人

当知道自己错误犯大了

还掏枪想自杀很有反省悔忏表现

可此时他还踌躇满志欲建奇功

 

博古与毛泽东终于见面

但不知道各自的文字在打仗

只有在名字上双方很熟悉

走在一起却不能确认对方

博古像教授毛泽东倒像个家长

 

见面少不了一阵寒暄

然后就进入实质交谈

博古看“毛主席”如此寒酸

对他的主张更是不满

马上就指责开来并万炮齐放

 

毛泽东像一棵苍松

巍巍屹立在山崖之上

暮色苍茫看劲松

乱云飞渡仍从容①

这是几十年后他的感想

 

————————

①毛泽东诗词《七绝·庐山仙人洞照》,全文: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江西的“罗明路线”


博古到后撤销了中央局

周恩来被改任红军总政委

博古和洛甫成了权力中心的象征

成天开会贯彻王明路线

描绘许多蓝图根本无法实现

 

引来苏区许多干部抵制

博古看见自己权威受影响

认为是毛泽东在背后捣乱

他准备抓几个典型震虎敲山

然后来以儆效尤杀鸡给猴看

 

首先被抓典型的是闽西的罗明①

因为他拥毛被批判为“罗明路线”

江西的“邓、毛、谢、古”②拥毛

被批判为江西的“罗明路线”

这实际上都是在批判毛泽东的路线


——————————

①罗明(1909-1987),广东大埔人,1931年后任中共闽粤赣特委组织部长、福建省委代理书记,因拥护和贯彻毛泽东关于开展游击战争被作为“罗明路线”的代表遭到错误批判。

②“邓、毛、谢、古”指邓小平、毛泽覃、谢唯俊、古柏。


为了纯洁“百分之百”的党性

还把彭德怀的政委滕代远撤换

让苏联回国的杨尚昆代替

杨尚昆是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之一

但不是王明路线的坚决执行者

 

杨尚昆的出身背景非同一般

他大哥杨尚荃是同盟会员

他四哥杨尚述还有个名字叫杨闇公

是中共四川省委第一任书记

几十年后杨尚昆当上了国家主席

 

“邓、毛、谢、古”的“罪状”

是不赞成博古“御敌于国门之外”

主张对敌坚壁清野

采取“诱敌深入”

结果被当作毛泽东的马前卒挨批

 

毛泽东已完全靠边站

还得组织“查田运动”

这也是博古按王明设计搞的

他们不给地主、富农分田

准备从肉体上把他们消灭

 

毛泽东虽不愿这样做

但无力扭转这个乾坤

以前所做被认为是富农路线

再公开反对可能会成“反革命”

他只得尽量准确地划分农民的成分

 

查田运动后毛泽东进了书房

他刻苦钻研马列著作努力与实际相联

搞调查研究然后争取发言权

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他没参加

但还是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在瑞金的一座山上

毛泽东获得了清闲

古庙里香烟缭绕对他丝毫没影响

除了看书学习就是在冥想

望着远山思绪却奔腾在中国大地上

 

山雨欲来风满楼


红军主力已被定格在八万人

中央苏区共东西南北四个要冲

最北边是重点防范方向

这里是蒋介石进犯的主力

对苏区实行兵力上的泰山压顶

 

红军的布局是李德设计

这是为了“御敌于国门之外”

从字眼上看就是不让敌人进来

这就要和敌人面对面

不同于毛泽东的“关门打狗”

 

中央苏区的版图

长期占有县城的只有二十五个

只占领县境没有县城的有五十二个

这点大的区域与蒋介石的全国之力相比

简直是乞丐与龙王的差异

 

博古在搞和敌人拼消耗

这是蒋介石求之不得的事

但蒋介石不会满足而在想更大的

如何困住中共这只困兽已不重要

重要的是给他来个“连锅端”

 

共产主义对于蒋介石来说

简直是“对牛弹琴”

他认为这不是福禄而是瘟疫

以前在苏联考察他就深有体会

从那时起骨子里就已怨恨共产党

 

这次他请来德国军事顾问团

要彻底解决中共的“割据”

顾问团总顾问佛采尔给他出主意

把苏区的水抽干然后再“捉鱼”

佛采尔说就是你们祖先的“竭泽而渔”

 

佛采尔又说最好的办法是修碉堡

为了不让军队被红军突然围歼

在战术上采取“分区围剿”、“分进合击”

先包围各“共区”切断其联系

然后慢慢推进把包围圈逐渐缩小

 

蒋介石像获得了至宝

终于发动了第五次“围剿”

这次规模比前四次更大

光军队就有一百多万人

还有两百架飞机在空中飞舞

 

一九三三年九月

蒋介石派军队开始进攻中央苏区

直接用于前线的有五十万人

除了慢慢修碉堡进行包围

主力部队则进攻苏区北大门黎川

 

作战的红军已有十万人

面临敌军的汹涌而至

博古把军事指挥权交给了李德

在国共双方的阵营中

就奇怪地出现两个德国人在博弈

 

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奇观

中国人打仗外国人指挥

力量悬殊又那么大

却还非要面对面争个高下

这就导致了历史的悲剧

 

战争打了近一年土地越打越少

本来有一个起死回生的机会

蒋光鼐、蔡廷锴发动“福建事变”

红军完全可以联合他们打垮“围剿”

但博古的左倾关门主义却拒绝合作

 

失守的序幕发生在黎川

守黎川的军事指挥员是萧劲光

在李德指挥下打阵地战

被李德囚禁要进行审判

毛泽东知道后奋力去营救

 

风向的变化是广昌失守

彭德怀死守广昌却无济于事

红军被死卡在弹丸之地

根本不能动弹只有等着挨打

彭德怀骂李德“崽卖爷田不心痛”

 

苏区土地在一寸寸丢失

敌人的包围圈越来越小

处于决策层的周恩来很忧虑

这个结果将意味着什么大家很清楚

不想撤退却“不得不”撤退

 

洛甫是负责宣传的决策人物

他的中国名字叫张闻天

在《红色中华》上他发表了一篇文章

题目叫《一切为了苏维埃》

里面暗示了红军将战略大转移

  

伟大行动前的预兆


第五次反“围剿”正在白热化

毛泽东已经在“赋闲”

看见博古、李德在瞎指挥

他不得不考虑红军的命运与前途

毕竟这是关系到党的生命

 

他知道这样下去

红军会越来越少

他开始思考红军的生路在哪里

他去南线会昌考察

发现广东方向很平静

 

毛泽东微微笑了

好像打好了一篇文章的腹稿

这篇文章不好写啊

但已骑虎难下非写不可了

不然革命事业将灰飞烟灭

 

清晨毛泽东爬上会昌山头

看见一轮朝阳喷薄而出

他发现那篇文章好做了

写诗的感觉突然来临

想畅怀一下心中的喜悦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

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①


————————

①毛泽东诗词《清平乐·会昌》。 


毛泽东要写什么文章呢

还作这首清平乐的词

这篇文章就这么金贵吗

很金贵,它是人类历史上的空白

题目叫“红军撤退之路”

 

毛泽东作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他必须要把想法报告中央

他要找军事三人团中的周恩来

一个重大的行动方案已在他脑海里

为了麻痹敌人必须如此这般

 

周恩来对毛泽东的建议很重视

中央马上组织了一支劲旅

对外称红军抗日先遣队向东挺进

这是寻淮洲①率领的红七军团

到赣东北后与方志敏的红十军会合

 

接着又派湘赣边界的红军向西

这是萧克率领的红六军团

由任弼时负总责去与贺龙会师

两支红色劲旅左右开弓

会把敌军统帅部搞得晕头转向

 

接下来主角就要登场了

他们的方向却是向南

这就是毛泽东写的文章开头

这个动作当时是悄悄的

哪知却用一年还影响一代代人

 

这是一支八万六千人的队伍

有劲旅但也有弱师

还有老人、妇女和十几岁的娃子

有搬箱子的,还有抬柜子的

远远看去像是印第安人大迁徙


————————

①寻淮洲(1912-1934),湖南浏阳人,红七军团军团长,参加五次反“围剿”和两次入闽作战,英勇善战,威震敌胆,后在突围中牺牲。

 

毛泽东走在队伍之列

看着五年来开辟的土地

就要被敌人拿去

心里真不是滋味

那是一九三四年十月十六日

 

红军大队一直向南

从瑞金、于都渡过贡水

战略大转移就这样开始了

但很多人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以为执行任务过几天还要回来

 

哪知几天过去没有转回

各队伍接到的命令是向西

这就意味着离家越来越远

他们终于感觉到问题的严峻

不得不振作起精神勇敢奋进

 

湘江边的叹息


后来的史籍资料显示

红军突破四道封锁线

其实前三道根本算不上

那是广东军阀故意让开的路

只要红军不进入广东就不会遭阻击

 

第四道才是货真价实的封锁线

那是两支军阀队伍在湘江边堵截

如果红军兵贵神速

在军阀部队的结合部找到一条缝隙

是完全有可能安全通过的

 

可惜这只是一个设想

如果红军马不停蹄昼夜奔跑

在出现空挡的三天内赶到

这个设想就不是设想

但事实是只有少部分赶到湘江边

 

留守湘江的是桂系军阀白崇禧

他在等湖南军阀何健来接防

这两人都是“反共”精英

不同于广东军阀陈济棠

脑中一直在拨弄一把算盘

 

为了保广西白崇禧提前回防

何健的军队却没有接上

这个结合部出现了三天空挡

蒋介石中央军的飞机在空中盘旋

白崇禧怕老蒋怪罪才把口子堵上

 

红军大队正好赶到江边

湘江战役正式打响

林彪一军团在左

彭德怀三军团在右

迅速占领渡口附近的制高点

 

出发后红军主力像抬轿子

一军团在左前方,三军团在右前方

九军团在左翼,八军团在右翼

五军团断后,三十四师是断后的断后

中间是中央领导机关和红军总部

 

出发之初领导机构像搬家

什么都舍不得丢能拿的都拿上

走走停停像郊游根本不慌张

这就犯了兵家之大忌

没赶上湘江边三天的空挡

 

白崇禧前锋与红军刚交锋

何健的军队已赶上

这下两面夹攻战斗正酣

蒋介石也来凑热闹

派出飞机对渡口轰炸不断

 

湘江之战的惨烈惊心动魄

渡口边飞机丢下的炸弹

专在人群中爆炸

一个响声就是一片血肉横飞

生命在此时连草芥都不如

 

可惜红军没有重武器

也没有丝毫屏障可躲藏

渡口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共产党的有生力量在顷刻之间

像田中的稻杆纷纷被割倒

 

湘江的水马上变成了红色

八万六千人顷刻被炸得七零八散

到处是人喊马叫阴风惨惨

八万六千个鳞片的长龙

就这样被斩断了一半

 

历史上中共军队被动挨打共有三次

这是第一次而且是最惨的一次

几乎把整个家当都败在了湘江

这是战略贻误也是历史的局限

被后来人作为刻骨铭心的教训流传

 

红军渡河不分昼夜

当毛泽东来到湘江边时

第一轮战火刚刚停息

血红的江水漂着战友遗体

毛泽东陷入了深深思索

 

博古这个年轻人

当他来到湘江边时

看见红军不断倒下

根本没有还手的机会

心里在不停地翻滚

 

渡口边红军在奔跑

周恩来站在高地上

嗓子都快喊哑了

为了各部队有序渡江

他已三天三夜没合眼

 

还有一支部队没跟上

周恩来一直在挂念

这是最断后的红三十四师

师长陈树湘肚子被打穿

敌人抓住他时他已把肠扯断

 

历史选择了毛泽东


湘江边的惨烈

使中共总负责人博古心神不安

他有些怀疑自己走过的路

但那是共产国际和王明给他的方向

这毋庸怀疑也不能怀疑

 

红军终于过了湘江

但部队七零八落建制已不全

像受过伤的老虎需要静养

博古想起许多战士倒在血泊中

他掏出手枪对准自己的头上

 

中央机关被一军团护卫

政委聂荣臻见博古要寻短见

马上一步当前把手枪夺抢

严肃而亲切地提醒他

博古同志,注意别走火了

 

历史也像在大浪中淘沙

是金子的就存下来

不是金子的就会似流沙般冲走

中共这艘船正处于飘摇之中

湘江的劲风让博古快站不隐了

 

红军渡过湘江之后

应往哪儿走?这个问题成了关键

按照军事顾问李德的设想

去与贺龙、萧克湘西会合

但何键的军队却横在面前

 

旧“三人团”感到日暮途穷

他们是博古、李德,还有周恩来

新“三人团”却在穷则思变

他们是毛泽东、张闻天和王稼祥

这是过湘江后决策层中的心理状况

 

不管怎么说博古还是总负责

还得硬着头皮挑起担子往前赶

他只有依从李德与二、六军团会合

中央大多数人觉得不能这样

在通道会议上他们听毛泽东主张

 

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

“通道”地名真成了畅通的路道

它不光指眼下的路没全被堵死

也预示红军从此恢复主动

从低谷慢慢回升最后无阻通畅

 

红军不去湖南改向贵州

毛泽东为此做了谋算

但遭到了李德的坚决反对

博古肯定站在李德一边

剩下的周恩来也就成了关键

 

周恩来是个光明磊落的人

从法国回国后刚到广州

就进入中共中央核心机关

一直延续到现在这个行军路上

在紧要关头他支持毛泽东设想

 

许多问题上周恩来发现

多数人的意见一致

只要毛泽东站出来反对

事态发展就往毛泽东预言的方向

这让他感到毛泽东智慧非凡

 

周恩来关键的一票

改变了中央决策层的份量

为局面的打开铺平了道路

红军开始有了一点生气

他们攻下遵义城准备过大年

 

红军恢复主动的真正原因

是历史选择了毛泽东

那是在博古进入中央苏区后

许多人都感到没有毛泽东

革命的路就没法往前走

 

攻下遵义城红军暂时有了家

中央机关终于可以喘一口气了

决策层就筹备在这里开一个会

这是中共历史上第二个“古田会议”

解决的还是革命的方向问题

 

遵义会议不是解决“党指挥枪”

而是解决“党指挥枪是否正确”

在革命的紧要关头如果没有正确指挥

革命将遭受不可估量的损失

还会在黑暗里摸索甚至从头再来

 

经过几个黑夜油灯下的论战

中共这艘在风雨飘摇中的船

方向标终于被毛泽东握在手里

从以后的革命进程来看

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选择


上一篇:

下一篇: 四月的雨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