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库 >> 散文   

羊肉

作者:罗里宁 阅读:789 次更新:2022-04-29 举报

  羊肉暖胃,不腻人,配以适当的药膳,被认为是大补的东西。因而它的价也比其它肉价要高出一些。在物质丰富的年代,羊肉很容易为人所接受,羊的品种也越来越多,有种黑山羊,个大肉实,很受欢迎。在某些地方,人们比较喜欢黑色动物的肉,认为黑色比其它颜色好,比如在爱吃狗肉的一些地方,人对狗的颜色,就有“一黑二黄三花四白”这样的选择,把黑排在第一位。黑山羊是不是以此之理受人喜爱,不得而知,动物身上的毛色与它们的肉质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也不知道,关于这些,就留给动物学家去解答好了。我个人以为,肉的好吃与不好吃,与动物身上的颜色,关系大概不大,我们这地方瑶山,养的一种本地山羊,个儿没黑山羊那么大,什么颜色都有,它们的味道比起那个黑山羊,一点也不差。

  不管什么地方,什么品种的羊,它们的肉,多少会有点羊膻味,吃了羊肉,走到哪儿都会容易被人闻出来。小时候读《说岳》,里面就有讲到,岳家军捉到金人奸细,单凭他们身上那股子羊膻气味,就能识破他们的身份——皆因金人惯于吃羊肉,身上总有一股子羊膻气味也——这还真是羊肉给惹的祸了。

  记忆中,家乡这边的人,以前好像不怎么吃羊肉。生活条件好点的人家,总是把猪肉列在第一位,鸡鸭鱼蛋次之,牛肉、羊肉之类只能排在末位。生活水准不高的人家,要想大吃一顿,就三两家人凑一块儿,买只羊回来,宰杀分肉,而羊的下水(内脏),羊头羊脚,则煮作一锅,几家合伙,共搓一顿,尽欢而散。

  过去,买只羊不贵,整只买(我们叫买羊“水”),五毛钱一斤,五十斤“水”的羊,不过二十五块钱。可事物总是在矛盾中发展,以前贱卖的羊肉,而今变得“高贵”起来,一斤羊肉好像都要六十块钱左右,一斤羊“水”,怎么也得三十块钱左右,吃羊肉,好像也成了有钱人家的喜爱,如我等人家,还不大敢去碰。

  说实话,我不怎么爱吃羊肉,这里面的原因,除了那股子羊膻味,就是我们这地方做羊肉,手法单一,不是羊扣,就是红焖。羊扣放的配料太多,没有肉香味,红焖又多是没有焖透,不入味。只有白切羊肉,尚可一吃。

  白切羊肉,是把大块的羊肉(我们吃羊肉是带皮的)用白水煮,煮时放进一把香米,煮熟后改刀切成小块装碟上桌,不用调料,就用煮羊肉的水,放点盐巴蘸点着吃。

  这样吃,有点像蒙古人吃的“手把肉”。汪曾祺在《手把肉》里说:“‘手把肉’即白水煮切成大块的羊肉。一手‘把’着一大块肉,用一柄蒙古刀自己割了吃。蒙古人用刀子割肉真有功夫。一块肉吃完了,骨头上连一根肉丝都不剩。有小孩割得不干净,妈妈就会说:‘吃干净了,别像那干部似的!’干部吃肉,不像牧民细心,也可能不大会使刀子。”我们吃白切羊肉,不需要刀子,就用筷子一块块送进嘴里,不论干部群众,都不存在割得干净不干净的问题。

  “两广”人吃肉,讲究清淡,更讲究原汁原味,原汁原味,则以白切为最常见的一种烹饪手法,用白水慢慢把肉煮熟,保证肉的原味不会流失,还可以根据各人的需要,煮的不那么透或者煮的透一点。白切羊肉之外,白切鸡,白切鸭,白切鹅,以及白切狗肉,白切猪肉,无不这样煮。我们一个同事,最擅长白切厨艺,他做的白切羊肉,干爽、大块、合口,一做就是好几斤,装在一个大盘里,有时节假日叫上几个朋友一起吃,几乎每次,都是一扫而光,吃的不亦乐乎。

  白切的味道,可不可以叫做“两广”的味道,我不敢说,不过“两广”人都爱吃,却是事实。蒙古羊多,烤全羊是他们的一道名菜,但我们到那儿去,最爱吃的,还是白水煮的那种。人的味道习惯了,就很难改过来,这或许就是家乡的味道吧。

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