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库 >> 散文   

灯的变迁

作者:尼山布衣 阅读:434 次更新:2022-04-22 举报

灯的变迁

 

仲夏的午后,花园似的的校园,点缀的五彩斑斓,更显得生机盎然。一幢幢别具风格的教学楼,在翠绿欲滴的树和娇羞欲语的花的装扮下,平添了一份勃勃生机。校园小径旁的花草树木随风摇曳,袭来一股花的幽香、草的清香。金色的阳光经过教学楼旁那一排排挺拔葱郁的杨柳枝叶筛滤过后,照进教室的玻璃窗来,分外的亮丽。教室里安装了呵护学生身心健康的高科技智控系统的灯。

漫步在美丽的校园里,我的思绪不禁回到四十多年前。

1979年,我在我们村的一所农村小学就读。村里的小学没有院墙,一间石头砌垒的教室,屋顶覆盖着茅草,窗户的木棂已经腐朽了,有的已经脱落,覆盖着厚厚的报纸,被调皮的学生戳出两个大大的洞,像一双吃人怪兽的“眼睛”,刺骨的寒风透过这双“眼睛”,肆无忌惮地在室内横行着,泥土的地面瞬间被风刮起,冷冰冰的石板课桌上,数盏煤油灯冒出的火苗被风吹灭,空气里弥漫着刺鼻的尘土混合着煤油的气味,令人窒息,本来就昏暗的教室里顿时漆黑一片。

这是我小学毕业前夕上晚自习的场景,四十多年过去了,至今仍深深刻在我的脑海中,梦魇一般的存在着。

煤油灯,在没有电的年代,照亮着我的小学路,陪伴我走过了五年的小学时光。

1984年的秋天,怀揣着少年的梦想,踏着崎岖泥泞的山路,肩背着几十斤重重行囊,我去了离家二十多里路的尼山乡中学念书。

初次离开家门,心中充满惆怅与不舍。母亲不放心,总要送我到村口,看着与比我高两届的同村学生结伴后,身影渐渐消失在大山里,才肯离去。

上晚自习时,教室里不再用昏暗的煤油灯,换成了汽灯。这种灯每次使用前需要打气换灯罩,我这个班长义不容辞的承担了这个任务。用的时候要先往里面打气,在灯身下面的壶身上有个打气的口,打足了气,煤油就会在气压的作用下往外喷,然后调节开关,用火柴点着灯罩就可以了。将汽灯高高悬挂在教室房梁上,室内顿时亮堂起来。当看到灯光有点暗的时候就取下来,再一次打气,灯就会又亮起来。

汽灯,照亮了我初中三年艰苦求学路,使我在艰难困苦中,在迷茫困惑中,没有迷失方向,激励我继续前行。初中毕业,我考入了县城一中。从此,为了心中的梦想,我踏上了更为艰难漫长的求学路。

1987年的秋天,肩负着父母的期望,满怀着对未来的憧憬,我来到了县城一中。

初到县城,我对县城的一切充满了好奇。小时候让我眼花缭乱的地方也就是乡镇的集市了。我就像《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初到原西县城上学一样,内心深处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因为这是从穷乡僻壤来到一个大世界。

一中在县城繁华处,与曲阜孔庙一墙之隔。石砌的大门右侧悬挂着“山东省曲阜一中”的白底黑字的牌子,进入大门是一个圆形的花坛,花坛中央的亭子上摆放着雷锋的雕像。花坛的西侧是大礼堂,能容纳上千人,是学校开大会、重大节日期间搞庆典的地方。大礼堂的后面是操场和篮球场,花坛的后面是教师办公楼,办公楼的后面是学生宿舍楼。花坛的东侧是教学楼和教师宿舍楼。

教学楼共有三排,最前一排是初中部,后两排为高中部。报到入住后,我便来到教学楼。走进宽敞明亮的教室,抬头看到几排明亮的日光灯悬挂在教室上方,啊,真好!终于不用汽灯了。

从煤油灯、汽灯再到日光灯,照亮了我的求学路,高中毕业后,我也如愿以偿实现了我的大学梦。

经过短短四十多年的发展,如今的农村学校,教室都已盖成了漂亮的楼房,也早已不用煤油灯和汽灯了,甚至日光灯也很少了,已经换成了智控系统,可以根据环境自动调节,更好的呵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灯”的变迁,见证了老百姓生活质量的提高,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也是科技进步的标志。回想起来,国家改革开放的好政策才是最亮的那盏灯啊!政策之光,照亮了更多孩子的未来,也照亮了每个人的小康路。

上一篇: 又见大师叶文福先生

下一篇: 路思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