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库 >> 其他   

后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绘画

作者:李沐峰 阅读:736 次更新:2022-04-07 举报

  近百年來的人類意識進程發展,在哲學、文學、藝術等方面的體現,呈現出了不同於以往時代的種種的新的現象。人們把這種現象的體現稱作為“後現代主義”。“後現代”一詞只是從時間上的一種籠統的稱呼,就像人們把“文藝複興”以來至上個世紀二十年代的時間統稱為“現代主義”一樣;人們把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至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後的人們的社會意識的總體現象概括地稱之為“後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是這一時期,人們在哲學、藝術、建築設計、裝飾藝術、廣告設計乃至家居設計中湧現出的理念和現象給予了一個理論上的概括,其目的是區別和標識相對於文藝複興時期以來的人們的社會意識和文學、藝術等諸多方面的不同之處。


  “後現代主義”起初出現於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在七十年代後開始經常使用的一個詞匯。是一個從理論上難以精確下定義的一種寬泛的概念。他們反對以特定的方式來繼承固有或既定的理論。目前,在哲學、文學、藝術批評、繪畫、心理分析學和建築等學科領域,都提出了自成體系的論述。由於它是多重學科和藝術主義融合而成的派別,因此要為“後現代主義”進行籠統而精辟的解釋是無法概括的。本文著重是從繪畫藝術的角度,用一個畫者對藝術現象和藝術形式的體會,談談對“後現代主義”及後現代主義繪畫現象和特點的一點感悟。


  按照“後現代主義”者的共同理解。從曆史上的“文藝複興”開始,經“啟蒙運動”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這個過程,共同構成了“現代世界”,是一個充滿發明、革新和迅猛發展的過程。在理性和啟蒙的精神中,給人類社會帶來了進步和發展。從上個世紀的六十年代開始,人類社會進入了一種被他們稱作為一種“後工業時代”,也就是高度發達的信息社會時代。隨著相對論、宇宙大爆炸的理論的誕生和信息的快速的傳遞,這在人們的意識形態方面,對時間、空間和宏觀、微觀概念的極速轉換也產生了新的心理感應。這種心理感應的變化,就必然會引起人們的意識形態中的文化和哲學等領域裏的一系列的根本性的變化。這些根本性的變化表明人類曆史將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這個信息高度發展的時代,在文化形態上被人們稱之為“後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在一方面要與現代意識和藝術風格的區分,從舊的限制和至酷狀態中解放出來,進入到一個新的領域;另一方面說明“後現代主義”被理解為“高度的現代”,是對現代主義的一種新的發展,是用新的價值觀念和哲學意識去克服理性主義和邏輯思維方式的冰冷的缺陷,呼喚一種新的範疇、思維方式和表達方式。


  認識“後現代主義”是否是人類曆史上的一次偉大的革新?它是否標示著人類意識進程和文明發展中的有一次高峰?這對我們認識當今這個世界和認識自我,有著一種全新的意義。它讓人們認識到對價值認識的相對性和多元性。在“後現代主義”的認識觀中,由於當下社會科學的急速發展,特別是信息時代的時、空,微觀、宏觀現象在人們心理感應中的極速轉換和記憶中的閃現顯像、重疊的相互作用。這種急速的心理感應和記憶中閃現顯像、重疊的相互作用的現狀,大大的超越了本來理解中的固化的框架;因此,人們現在的理解過程就是對自己的心裏和對自己的視界產生了無比空前的超越。使得人們從本質上把握了更深層次的理解的界限,使人們從絕對的理性束縛中擺脫出來,從而使人們在認識上尋求一種突破與創新。


  後現代主義的藝術作品強調觀者心理、感情的參與性。前面提到的信息社會的時空,微觀和宏觀在人們心理感應的急速轉換,當下作品的存在也應超越人們心裏急速轉換的時、空的限制,作品所體現的審美意義應屬於超越時、空限制的永恒性的現在。讓站在作品面前的觀眾,在對作品的感受中產生自己的個性的審美認識,使他們站在作品面前的此時此刻的刹那間的心態在與作品的“視界融合”的時候,同時產生心理互動,力圖打破作者的自我封閉的敘事系統,為觀者心理、情緒和境界的升華等各個層面的多元的感受提供可行性,最終為觀眾創造出更為廣泛的審美與空間。



       “後現代主義”的理論主張,首先是反對中心性、真理性的觀念,堅持不確定性的主張。在後現代主義的藝術作品的呈現中,解構主義最好的詮釋了後現代主義的理論。要做到對後現代主義的解析和透徹的認識,前提就是深刻地領悟解構主義的涵義。解構主義的理論是後現代主義時期在探索中形成的比較顯突的理論之一。解構主義是從結構主義的廣義的概念中演化出來的。結構主義理論是一種社會學的方法,它的目的性是在於給人們提供理解人類思維活動的手段。解構主義的實質是對結構主義的破壞和分解,解構的目的是揭示多層面的意義。法國哲學家德裏達的解構主義的方法:從批判對象的理論中抽出一個典型的例子,對它進行剖解、批判和分析,通過自己的意識來建立對事物真理性的認知;德裏達解構主義的反中心論、反權威、反二元對抗的觀點,不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曾經都影響過許多的理論家們。


        針對現代性的問題,德裏達提出了解構主義論說:現代主義為人類的發展提供了動力,它的最大的卓越的成就是創造了人們為了改進自己的境況而努力的思想方式。解構主義最有效的方法的根本,就是牢牢地把握現代主義的核心精神,是對現代主義的批判性的繼承。也是人類可以不斷創新的推動力。後現代主義只是繼承現代主義方案的一種表現,是人類意識進程發展的又一次提高和進步。   


  解構主義就是打破現有的單元化的秩序,就是打破在創作中的單一、冰冷的理性思維的習慣和人們內心較抽象的文化底蘊積澱形成的無意中所體現出來的一個民族性的心裏接受習慣,是打破那種固化的心裏習慣和接受形式;然後,再創作出符合當代人們心裏的更為合理的藝術形式。解構主義批判是對現代主義的繼承的批判,是用現代主義的形式去重構各種既有的藝術形式之間的關系;從邏輯上由否定傳統理論形式產生新的意義,主要是反對總體統一而創造的意識裏的支離破碎和形式中的不確感性。


  解構的詞義,是對恒定意義的秩序和中心整體性的結構而言的,目的是擾亂固化的結構思想,擾亂觀眾心中固有的對作品的對應的心裏模式,導致觀眾反射出要去更深的各個層面的平面思維狀態,拆解觀眾對結構中心和畫面主題的統一性、中心性與整體性的絕對服從,使得局部擴大的意義得到重視,利用擴大的開放式的結構來抵消自我封閉的中心結構。在對中心結構的拆解中,突顯作品給人帶來的由於局部結構的刺激而反射出的全部意義。


     解構主義並不會走進唯心是論的境地,它只是對作品媒介還原真實在場的可能性表示懷疑。“後現代主義傾向將觀眾從夢幻般的故事情節裏拽出來或阻止他們進入故事的夢境中去,使觀眾時刻意識到自己是觀賞作品的獨立的人,而並非是作品中的“主人公”,在解構主義的拆解中讓觀眾麻木的感覺在場的幻覺與憧憬變為泡影“。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宇宙大爆炸理論和信息社會的到來及現在的互聯網時代的出現,說明了科學的理論也是隨著人們認識的不斷深入而提高的,也是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不斷的發展、前進和提高的,過去的科學的理論未必能完全解釋人類的未來,在未來的不確定性的前提下,顯示出了現代主義的理論的動搖。對這種動搖的顛覆,恰恰也就引起了後現代主義的崛起。


  人類社會的每個階段的發展都應當有與之發展的相應的文化形態和這個文化形態所呈現出的文化風格。從上個世紀的中葉人類進入了高度發展的計算機信息社會的時代。“相對論”和“宇宙大爆炸”的理論,不僅僅是人類從科學的角度對自然的從新認識。這種相對的時間和空間,宏觀和微觀的概念在人們的意識中會有著不同與古人的意識的反應,同時也會產生新的不同於古人的心裏感應。信息高度發達的互聯網時代的今天,隨著信息的快速的傳遞,時間和空間。微觀和宏觀概念在人們意識中的急速轉換,在人們的意識及心裏感應上也形成了新的不同於已往任何時期的心裏形態,因而人們在面對當代新的生活與藝術創作時必然要有一種理論的反省。


  後現代主義在人類的反省中,看到了理性主義的科學並不能解決人類的一切問題,甚至還重新導致了人的異化,扼殺了人的最濃烈的心理活動,忽視了人的情感和道德的境界。理性主義和啟蒙運動,在反對封建神學、解放思想方面有過卓越的貢獻;但對我們發展到今天的社會意識而言,理性主義的總體化或整體性,又重新產生了新的禁錮和對人的意識形態的壓迫感。


  後現代主義在文藝創作風格上不是一個具體、單一的風格。很難以“後現代主義”的哲學理論來規範和概括其藝術的創作,也不因為作品的時代而界定為“後現代主義”。目前,對於現有“後現代主義”的理論,還是現有“後現代主義”的藝術作品,也沒用相應具體的定論。這是一個跨學科、跨創作媒體的大的環境。在文學、繪畫、設計、建築和電影等諸多的藝術表現門類中,後現代主義的藝術家們,他們在各自的藝術領域內進行著後現代主義對於創作主題和創作形式的具有顛覆性和新思維的藝術表述。令他們的藝術表述的風格很難一致,要概述各創作領域中的後現代主義的境況,這也就很難用某種單一的概述來表達他們了。




  自文藝複興以來,經古典主義、現實主義、浪漫主義到後來的印象派、後印象派,人類的繪畫藝術史也隨著人類的現代主義的意識進程的發展,進而也出現了一個又一個的輝煌時期。在19世紀末,後印象主義等畫家們提出的“繪畫擺脫文學,曆史的依賴”“為藝術而藝術”的觀念,奠定了現代主義的美術體系的理論基礎,他們頗有表現力的作品,風格狂野,藝術作品從內在到形式的誇張和變形,標志著現代主義進入了一個自我確立的階段。現代主義的審美原則強烈地影響著當代藝術家們,在藝術發展過程中,後現代主義在某些方面雖然是現代主義的逆動,但它與現代主義是截然分不開的。在繼承和發展現代主義的同時,它又與傳統藝術背道而馳。挑戰現代主義的哲學、文學、藝術和自然科學,這本身就說明了是隨著曆史發展而發展的,人類的意識進程伴隨著時間推移也會隨之而發展的。藝術不斷發展的進程,是人類意識發展進程的某一個方面的具體的體現形式。“後現代主義”的現象時對當今藝術所呈現的現象做了最真實的表述,在“後現代主義”的藝術世界裏強調個體存在,反本質、反規律、反統一性、不確定性,破壞了一切傳統的審美標准,消除“中心”論,將藝術擴大到多元的範疇。今天我們看到的“後現代主義”藝術,它主要表現在對以往的藝術觀念及藝術形式的顛覆性。


  波普藝術的出現標志著後現代主義藝術的開始。它提倡藝術回到大眾中去,它有著和已往的不同形式的表現,集合藝術就是其中的一種。法國的“新具象”藝術是一種;它通過一定的媒介和行為,在對現實不斷批判的同時也反省自己的內在的成分。未來主義、新達達主義又是另外的一些藝術表現形式。


  繼波普藝術之後的“視覺派”(光效應)藝術家們,強調繪畫與視覺對各種圖案的感應能力;大色域繪畫的“鋒刃畫”是非繪畫性抽象藝術的一個分支;60年代興起於美國的“先鋒派”藝術,是從“抽象表現派”中衍生出來的無主題繪畫,在強調視覺感官刺激的同時,它打破了一般的繪畫技巧的範疇,使畫面保持絕對的連續性、一致性和不可分割性;同時又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在後現代主義藝術中,還有稱之為“超級現實主義”亦照相現實主義的繪畫,它是一種特殊類型的繪畫(此種繪畫風格對中國頗有影響,以致達到泛濫的程度,人們在內心裏嘲笑的稱之為“數碼”寫實主義),它凸顯出了與“現代派”中的抽象表現主義截然不同的風格。


  直至上個世紀90年代我們在英國繪畫大師弗洛伊德的“表現派”藝術也稱之為“精神寫實主義”的繪畫中,又看到了一種既傳承曆史又有獨特精神的全新的藝術風貌。作為後現代主義藝術發展到現在的“表現派”繪畫藝術,它給了世人一個很好的解釋。後現代主義繪畫所倡導的藝術的大眾化和藝術的通俗化,絕非是要把藝術平庸化的;它只是要把藝術與整體人類民眾的心裏形成一種共震。是要把藝術回歸到整個人類民眾心靈的土壤中去,這本身就複合了藝術最原始的本性。弗洛伊德的“表現派”(精神寫實主義)作品,它讓人們站在他的作品前,睜著眼看到的是肉體與強烈地精神面貌的體現;閉上眼睛感受到的是有著血肉之軀和強烈精神的靈魂。讓觀者站在五彩繽紛色彩的畫面前,你再也感受不到色彩的存在了。作品充分的體現出其內在的不同層面的深邃的精神境界。追述作品內在的精神境界,是藝術曆史發展進程中一個又一個巔峰所呈現出的藝術生命裏的永恒性的主題,也是曆來藝術家為之奮鬥畢生追求的目的所在。藝術的大眾化和通俗化其目的就是藝術要與整個人類民眾的最本性的心裏產生共震,也就是把藝術回歸到人們最本質的心裏層面裏去。


  後現代主義的繪畫向人們說明了:時代的藝術家所表現的應是自己時代意識形態裏體現出的最高、最神聖同時又是最本真的精神層面的境界。它是超越一切政體建構意識的,是獨立的,不是任何東西的附庸,是獨立體現人的天生的自然情性中,那種永不停息追求與渴望的情懷和精神境界的。在思想上永遠是追求人的生命的更高的層次的。


五                


  後現代主義在藝術表現上強調藝術表述的本真性,擴大對描繪的對象主要要表述的地方。打破對壞境、景觀的自然的視覺習慣,放大藝術家對物象的心理表現,從而使得觀眾的思維和心理空間能動為擴大對所看到的畫面物象的感受,透過這種強烈地感受,讓人們在作品中滿足了對文明、對自然乃至對夢幻的追想。面對這些有著強烈本我觀念的藝術品,它的創作者和欣賞著都沒有一種單一的、絕對的答案或標准。當作者與藝術完成品的情感脫離後,作者、觀眾、展場與環境都成了藝術作品的參與者,這樣就使得藝術創作與藝術鑒賞變的互動和多樣性了。


  在作品的表述形式上後現代主義由於顛覆了現代主義創作的理性的單一性和主題性。它所體現的另一種形式就是擴大本我意識的多元性的藝術形式。充分利用潛意識的象征性符號,讓觀眾更為深刻地發揮自己的本我意識,從而使觀眾和作品能動的成為更深層次的互動。後現代主義的作品並非沒有技巧,也並非沒有深度。但,在近百年、上百種的藝形形色色的藝術表現形式中也不排除著一些平庸之作。後現代主義藝術作品中呈現的是一個可多角聯想的物象、環境和情境,作者在這些表述的物象上不加特定的社會定位,而是由觀眾透過作品在擴大的本我意識的感受中,根據自己的情感心理,自己去給作品所呈現的情境,在心裏尋找作品的定位。作品所呈現的物象是好是壞由自己的情境、你的境界和你的心裏感受自己去加以定位。


  自啟蒙運動以後,自然科學得到了迅猛發展的勢態,而人文科學的發展相比之下顯得相形見絀。人們用實證性的邏輯的方式,以單一的思維去裁定所有差異的現象和人的內心的意識,這種現代人的表述顯得極其的冰冷。“後現代主義”不在把故事的完美情節、邏輯縝密的場景、封閉的畫面構成、精細的表面描繪,看做是自己的終極目的;後現代主義作品更傾向於打破求同的模式,而強調異質多重的本質,即多元式的情境的異質。從單一的純理性的畫面表現,轉到觀眾接受的潛意識和心裏各個層面都能引出的多元化的感受,不再強調畫面的主題性和故事性,從而使得觀眾內心的各個層面產生對對作品全方位的心裏意識和情感心理的更為寬泛的共鳴。


  由於文化生活的日趨發展和哲學思潮的不斷更新,“後現代主義”在審美意識的表達上也隨之崛起,在藝術意向的表達上也有著新層次的追求。


  現代主義單一的、冰冷的思維表現形式,它只是體現了人們的思維和邏輯的理念。另一方面過度的宣揚所謂的高雅藝術的模式,這就把藝術封閉在了一種僵化的狀態裏,使這種所謂的“高雅”淪落為只是少數的僵而不死的人的手中的“玩物”了,這樣就讓藝術喪失了最為廣泛的公眾的溝通和整體人類內心的共震了,使得藝術不能與整體的大眾產生共鳴。面對這些針對現代主義審美意識問題,後現代主義顯示出了具有變化性的幾個方面:


       打破所謂高雅藝術與適應大眾心理的俗文化的界限。

       鼓勵和不拒絕不同風格和不同的藝術手法之間的相互融合,在雜揉、並置和拼貼中呈現出新的藝術形式。

       面對現代主義的文化的枯竭,淡化理性思維所具有的邏輯情節性的所謂的主題性創作。


  “後現代主義”在與現代主義只滿足於視覺感官的理性的思維編織的創作的鬥爭中,顯突的強調了“人”作為生物體的本真的沖動,對現代主義理性生活經驗有著絕好的沖擊作用。通過這種最原始的最本真的的宣泄,讓人的心理突破了理性思維的障礙,把觀眾的內心還原到那最真實的本我中。後現代主義在反對現代主義創作的理性與主題構成性的表述上,強調為一種是“回歸視覺”的美學觀。這種回歸的“視覺”意味著人們重新回歸到一種感性的審美意識中去,讓所謂的深邃的理性和規範的構成漸漸地淡出人們的意識的層面。更重視作品給人的沖擊力,用精致、簡練的對比性,個觀眾帶來更為強烈的感官刺激。

  這就顯示出了後現代主義的另一些特征:把傳統的繁瑣與現代的單一、現代與古典、抽象與細致巧妙地柔和成一體,從而在這種柔和之中,展現出了創作的另一層新意。



  後現代主義作為現代主義內部的逆動,自然而然的要反叛現代主義的純理性、主題性的以及其它的表現形式。強調人的最本真的生命在作者、作品和觀眾的互動中,喚醒和還原人的心理內在的最真實的本我。充分體現了作品中的人性化和自由化的創作。這是後現代主義創作風格中所體現的第一個特征


  其二,從浪漫主義、個人主義作為哲學基礎,強調人性在經驗、在創作中的主導地位,推崇文化內涵,反對蒼白、平庸的千篇一律的表現形式,體現了個性化創作。

       還有,主張繼承曆史文化傳統,在強調人類曆史文脈的同時;將追隨傳統的典雅與現代的新穎相融合,創作出傳統與現代、古典與時尚融為一體的大眾文化。


    再者,用非傳統的混合、擴大等藝術手法,以模棱兩可的緊張感代替陳直不識的清晰感。在藝術表現形式上形成了比較寬泛、多元化的統一。


       後現代主義一改現代主義的在描繪中情節的邏輯的合理性,強調以人為本的高情感的心裏沖動,摒棄現代主義的以理性主義、現實主義作為哲學基礎。在表現的方法上遵循人性中的“本真”的主導作用,強化了作品中的時、空,宏觀和微觀的統一性。延續性和急速轉換性,曆史與現實的相互的滲透性,顯示出了強烈的個性化、擴張化和自由化的特征。在多元化、模糊化、不規則化中,在統一性與延續性的相互滲透中,娓婉的通過意象及隱喻的形式將曆史的文脈傳遞給人們。




  後現代主義最根本的起源是來自現代主義的內部,是對現代主義純理性的一種逆動,它一改讓人們感到厭倦的冰冷、呆板的邏輯性,充分讓人的“本真”的自我得以徹底地宣泄,讓人的高情感和人性中的強烈的渴望得以表述。

  後現代主義在批判現代主義的同時,把自己和現代主義的關系看作是一種互補的關系,可以說後現代主義是現代主義物極必反的結果,是現代主義在發展中的繼續和強化,後現代主義不過是現代主義的隨著時代發展而發展的一種全新的發展。

  在後現代主義的不同風格、不同形式和不同表現手法的藝術作品中,讓人們感受到了多元化、擴大化的“本真”的藝術給人們帶來的不同尋常的魅力。從作品的表現的力度上來講,這些作品在體現內涵的精神境界的層面方面,有一些作品、風格看起來似乎有些“稍顯單薄”。但,恰恰是這“稍顯單薄”的作品、風格裏,讓人們感到其其中孕育著一種輝煌的未來。

  後現代主義是現代主義在發展過程中的一次最顯著的革新。它標識出人類意識進程的發展和文明的又一次高峰,對人類認識世界和從新認識自我有著一種全新的意義,從而使得人們認識到價值認識的相對性和多元性。作為現代主義的逆動和理性主義和邏輯性的反叛,它顯示出了將成為打破舊的固有的程式和撬動人類未來的最有力的杠杆。


八                     



       期望在未來的世界類型潮流中真正的看到屬於當代的,屬於我們中國人自己的東西。

2012年 07月截稿於安徽明光     


李沐峰(原名李偉)曾用名李利峰,畫家,出生於1955年,安徽明光市人。15歲開始習畫至今已有37年。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在中國繪畫藝術的“江豐時代”以後,逐步走上了探求藝術境界的道路。其作品主要基於表現主義手法,在學習後印象派的同時,側重把印象派,精神寫實主義,中國畫的大寫意和兒童畫無形的融會與作品之中,2009年後系統的學習和研究了後現代藝術特別是後現代解構主義的理論,形成了自己的本性藝術。作品廣泛的被國內外藏家和藝術機構收藏,並被多家藝術網站和機構聘為藝術顧問。多年來潛心與藝術的學習和研究從未於世人露面.自07年十月份問世以來,在近一年裏作品先後被《中國現代藝術部落》、《中國.國際藝術界》、《中國美術家》、《中國油畫.囈語之園》、《藝苑論壇》、《圓點.視線》、《中國美術聯盟》、《美術路上》和《中國美術服務網》、《印象派、新度空間》、《油畫欣賞、奇葩藝術網》、《油畫天地》、《中國書畫藝術交易中心》、《雅客藝術網》、《中國畫家李利峰官方網站》、《中國網、藝術中國》、《中國美術家網》、《中國藝術批評網》、《當代名家網》、《名家中國藝術網》、《藝術導報》、《中國書畫名家網》《中國文化藝術網》等一百多多家網絡相繼發表和轉載。文化部文化藝術人才中心《影響中國的100位藝術大家---1949-2009藝術經典作品卷》、《央視-中文國際華人頻道》、《人民網-書畫頻道》、《新華網》、《中國美術家協會網》等二十多家雜志來電來信約稿。部分作品以李利峰的筆名入編《中國畫報》雜志社主編的《2008聚焦中國》大型紀念奧運的文獻,已於2008年12月出版發行。認為藝術應用生命擁抱藝術,用激情撞擊自然;把自己的藝術根植於自然,根植於生活,根植於人類的曆史文化。在無境的藝術境界中追尋著藝術的夢境,以達到相應的藝術境界;本性藝術的作品既有梵高那樣的激情和塞尚的廣博、高更的深邃,同時在這激情的藝術形式中,更有著柯羅那那深遠而寧靜的意境。其藝術特征體現了中國古代哲學家莊子的“心如湧動,意如飄風”的哲学意识

上一篇: 《深圳梦》

下一篇: 一块腊肉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