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库 >> 散文   

夏夜听蝉鸣

作者:东郭二木 阅读:582 次更新:2022-03-31 举报

记得从前有首台湾校园民谣,唱到“池塘边的柳树上,知了在声声的叫着夏天”……

盛夏时节,酷热难耐,鼓噪蝉鸣,夜幕低垂,仍是蝉声阵阵,愈发令人烦躁,难以安眠,成为炎热夏季最独特的印记。

蝉这个东西,在我儿时的记忆中,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在我的故乡山东滕州,一直就有吃蝉的习惯,蝉也被称为蛣蟟猴子。前些日子回滕州老家,正是抓蝉的当口,也算赶个正着,不仅大大的饱了一顿口福,临走时还捎回天津一大袋,真是辛苦了家人。

记得小时候,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物质还相对比较困乏,人们的生活还远没有满足温饱,吃的也普遍较差,平时难得见荤腥。每到夏天,晚上抓蛣蟟猴来改善伙食就成为很多人的大事,可说是大人小孩齐上阵。每当夜幕降临,树林里到处是点点灯火,成为儿时最美好最快乐的记忆。后来离开家乡到外地生活,尚年轻时偶尔在夏天也会抓蝉,但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人也变的越来越忙,更没了儿时的情趣,渐渐的也就淡忘漠然了。

抓蝉吃蝉,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早在礼记中就有记载,当时不仅是平民的食品,更是君王贵族筵席上佳馔。印象中,山东、河南、江苏徐州地区和安徽北部有吃蝉的习俗。据测定蝉的蛋白质含量高达72%,有着很高的营养价值,在追求天然健康的今天,吃蝉已遍布大江南北,更以广东为甚。为满足人们的需求,现在已开始人工饲养,并大量供养广东等南方地区。人们吃蝉,说起来也算是为民除害。蝉无论是蛰伏地下,还是羽化成虫,都以吸食树的汁液为食。有时大量的蝉虫吸食树干,会使树木枯萎而死。捕蝉吃蝉,既满足了人们的口福之欲,还保护了自然,可谓功德无量。

89日在央视二套播出的一期《生财有道》栏目中,看到在浙江永嘉有吃鸣蝉的嗜好,把在树上扑到蝉掐头去尾,只留中间一点点,每天消费量惊人,一天有5吨之巨,且十分风靡流行,人们趋之若鹜,很是令人感慨。真是天下之大,无奇不有,以前只知道,广东人什么都敢吃,现在看来哪里人都一样,已没有什么地域差别了。鸣蝉是蝉蜕壳羽化后的成虫,外壳坚硬,虽然天津北京也有粘鸣蝉的习惯,但大多是好玩,似乎以前也没听说有什么人吃。反而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人们在追求吃的好的同时,还追求回归自然,吃的是既新奇又健康。可以说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似乎大凡可以吃的东西,人们都想去尝试一下……

夏夜蝉鸣,成为盛夏时节,人们挥之不去一个记忆。每当6六月入夏时节,伴之而来就是隆隆的蝉声。大家知道,但凡是昆虫,生命都极其短暂。美丽的蝴蝶蜻蜓也好,讨厌的苍蝇蚊子也罢,大多几十天或两三个月而已。辛勤劳作的蜜蜂更是短暂,据说工蜂的生命只有15天。它们来到这个世界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使生命延续下去。蝉大概在每年6月末破土而出,破壳羽化后,历经2个多月左右的时间,随着秋天的来临,在8月份产卵后,生命便戛然而止,蝉声不在,完成了一个生命的轮回。

不过蝉羽化后的生命虽然短暂,但生命的孕育过程却非常的悠久漫长,一般需在泥土中经过3年或者5年等不同等待,有的甚至更长远。在北美有一种蝉,居然需要经过17年,才能破壳而出,可以说是最漫长的孕育过程。还有一种需要经过13年,才能出土破壳的蝉,也堪称漫长。蝉如此漫长的蛰伏过程,为的就是短暂的鸣唱,不得不令人叹服生命的美丽可贵。

中国古人留下不少咏蝉的诗,唐代虞世南曾有一首《蝉》,诗云“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堪称名篇。

蝉还有一个名字,俗称知了。知了,知了,我已知了。可世上的很多事情,虽我已知了,但也并非完全知了。人的一生,更多的时候是无知到了的。正可谓“夏夜听蝉鸣,酷热乱心境。说是已知了,恍然如梦中。”

时光转眼已进入八月,盛夏将去,蝉声渐远。旧的生命,已经凋零,新的生命,已悄然孕育,预示着一个生命的轮回又将开始,来年依然会蝉声一片……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