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库 >> 头条文摘   

徐化芳:《观〈人世间〉有感》

编辑:admin 阅读:542 次更新:2022-03-31 举报

  因脚扭伤在家休息,才有时间追剧观看春节期间的热播的跨越人生五十年经历的热剧《人世间》。

  当看到周母带着女儿周蓉和小儿子周秉昆,去车站送参加建设兵团下放的大儿子周秉义和第一批支援三线的丈夫周志刚时,相互推让都想先送对方上车的那一刹那,瞬间戳中我的泪点。此情此景与我家是何其的相似啊——

  因为我的父亲也是在1967年报名支援三线建设,从辽宁的阜新去了几千里之外的四川省渡口市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

  那时的妈妈刚满三十岁,带着年幼的我们姐妹四人,还怀着快要出生的弟弟一起送车站的情景历历在目啊。

  当时大姐才不到九岁,依次是二姐三姐都分别小三岁两岁,刚会蹒跚学步的我撕心裂肺的哭喊着,抱着爸爸的腿不让走的情景堪比剧情要悲伤十倍。看看这张就是当时爸爸刚调走时让妈妈领我们拍的照片,妈妈抱着的就是我,弟弟还没有出生。

  用现代的人的话说真的是理解不了那个年代的人的思想境界,简直高不可攀!

  是的,身为党员的父亲响应号召积极报名,别妻离子义无反顾的加入到三线建设的队伍中,是舍小家为大家的信仰所支撑。

  本来我们一家人团团圆圆的生活在一起多么的幸福啊!早上送爸爸上班,晚上早早的在门口等待爸爸下班,然后一家人围坐在炕桌上吃着热气腾腾的饭菜,工资虽然不高,可高粱米饭就着咸菜玉米饼子也吃的是津津有味香甜如蜜。

  妈妈在世时曾说生下我没吃几个月的奶就没有了,都是爸爸每天下了班给我买几个栗子煮熟了嚼碎喂我,夜里也是爸爸搂着睡。所以爸爸一走,哭闹最厉害的就数我了。妈妈说每天下午快到下班的点我就拽着妈妈哭喊着要去接爸爸,我哭引的妈妈也跟着哭,流了无数次眼泪,妈妈说这样子持续了很久。

  那时的通讯很落后,就靠写信和拍电报联系,收到一封信来回大概需要十天半个月的有时甚至更长。爸爸每年休探亲假都是走到半路上在火车站拍电报发回家以便知道啥时候到家接站。

  那时候都是坐的绿皮火车,五六天才到家,坐车都把腿控肿。剧中的周父到家后,周母让秉昆给他爸爸按摩控肿的腿时,也让我想起了当时爸腿肿情景。这腿消肿要接近十几天啊。那边刚消肿恢复好好,爸爸的探亲假也要结束了,又要回单位上班了。

  特别是看到春燕妈动员周母问让哪个孩子下乡时,说无论是几个孩子都是只留一个在身边,其他的都要下乡时,我也终于明白了爸爸为什么执意要我们全家一起下乡回老家的决定。因为当时的口号是“城市的知识青年要到农村去,到广阔的天地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与其一个一个的下乡 天南地北的不在一地,牵肠挂肚的,不如全家一起下放到我们老家山东省滕县(滕州市的前身)洪绪村插队落户在一起安全放心。

  爸爸自从1967年在辽宁阜新调走一直到1981年调回到滕县结束了近二十年的两地分居生活。难怪妈妈说“你爸爸和我们没有过几个团圆年”这句话说出了妈妈多少的无奈和心酸啊。

  父母亲在一起的时光真的很短,从回到老家工作到退休后的1996年病世,爸爸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三线建设。还有我最敬爱的妈妈,独自一人含辛茹苦地拉扯我们姐弟五人长大,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亲身经历的本人如饮水自知。父亲的无私奉献和母亲的默默无闻的支持,令我们自叹不如。

  父爱如山,母爱似水。父母虽然早已离开我们了,世间最疼爱我们的的人已不在了,可是这种刻骨铭心的痛是父母健在的人是永远都体会不到的凄凉和悲哀。

  子欲养而亲不待,树欲静而风不止,用冯化成的话来说,人世间的孝分养口体和养心智两种,无论哪个都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父母在时没有尽到孝心,等到阴阳两隔空留遗憾。我们只有平安幸福健康的生活,永远铭记父母“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句朴实无华的话,也是父母最大的希望,也是做子女的对他们最好报答。

  值清明节来临之际,瑾以此文深切的缅怀我们平凡而伟大的父母。亲爱的爸爸妈妈——儿女们永远怀念您们!


作者简介:

       徐化芳,女,1965年6月13号辽宁阜新市出生。1970年随全家下放老家山东省滕县(即滕州的前身)现居住在山东省滕州市,从事爱心公司的月嫂工作。在工作之余,爱好阅读,喜欢写作,时有作品发表诸多网络媒体。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