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淡怎样创作现代诗
现代诗,也叫“白话诗”,是在继承发扬民歌和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吸收西方诗歌的表现形式、表现手法而逐渐发展形成的。具有形式自由、韵律灵活、自然清新、意涵丰富的特点。现代诗采用了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它高度凝练,大幅跳跃,富有暗示性。现代诗要求诗人以饱满激情的想象创造出赋予典型化的意境,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不讲究格律,诗的分段建行、每行的字数没有固定要求。主要以诗意和语言的内在音乐动感取胜。现代诗冲破了旧体诗的格律平仄束缚,语言趋于口语化、散文化,其语言与散文的距离缩短,但仍具自己鲜明的特点。
一、现代诗的三个特点:
1、语序倒置:诗人为了强化某种情感,或由于押韵、节奏和换行的需要,往往要调整语序。如杜运燮《秋》:“连鸽哨也发出成熟的音调,/过去了,那阵雨喧闹的夏季。”这里的“过去了,那阵雨喧闹的夏季”就是“那阵雨喧闹的夏季过去了”的倒置。这样写,突出了夏季过去的时间意识。再如,席慕蓉的《一棵开花的树》:“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它让我们结一段尘缘。”这里的“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就是“如何让你在我最美丽的时刻遇见我”的倒置,诗句突出了“如何让你遇见我”的迫切心情。明乎此,在解读诗歌的时候,要善于将倒置的诗句还原,以便于把握诗歌的内容。同样,台湾诗人纪弦的《你的名字》中第一节“用了世界上最轻最轻的声音,/轻轻地唤你的名字每夜每夜”两句,将“每夜每夜”置于“轻轻地呼唤你的名字”之后,强调了“轻轻地呼唤”之意。
2、成分省略:日常表达中,句子的成分不能随意地省略,必备的成分必须交代清楚。而在诗歌中,为了使表达更凝练,更简约,使诗句更硬朗、更坚实,往往省略一些成分,让读者去体味,去填补诗句的空白。如,舒婷的《神女峰》(第二节):“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人间天上,代代相传/但是,心/真能变成石头吗”。这里,诗人将“神女峰”这一陈述对象省略。其意为,诗人对神女峰“人间天上,代代相传”的“美丽的梦”(神话传说),却留给了神女“美丽的忧伤”,进行了历史反思:“心/真能变成石头吗”?诗人揭掉了“神”的面纱,将“神”还原为大写的“人”!和诗的结尾“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相呼应,凸现了呼唤人性复归的主题。再如,唐祈《老妓女》:“无端的笑,无端的痛哭/生命在生活前匍伏,残酷的买卖,/竟分成两种饥渴的世界。”“无端的笑,无端的痛哭”分别省略了“嫖客”和“妓女”,二者对比,寓意自明。
3、词性转变:诗歌中为表情达意的需要,而临时改变词性,是很常见的现象。如闻一多《口供》:“我不骗你,我不是什么诗人,/纵然我爱的是白石的坚贞,……”句中的“坚贞”本是形容词,在这里转变成了名词。余光中的《碧潭》写道:“如果碧潭再玻璃些/就可以照我忧伤的侧影”。句中的“玻璃”本为名词,在这里,余先生用作动词,其用语新奇,意蕴丰厚。
二、现代诗的分类:
1、按形式分:格律诗、自由诗。
2、按体裁分:童话诗、寓言诗、散文诗、韵脚诗等。
3、按表达方式分:叙事诗、劢志诗、抒情诗。
4、按长短分:微诗、小诗、短诗、长诗。
附:现代格律诗
现代格律诗是新诗的一种。目前,现代格律诗的鼓吹者的主张不尽相同,但就在节有定行、行有定拍、换韵有序等方面来说,大体是一致的,并以此区别于自由诗;在篇无定节、行无定字、不计平仄等方面则有别于古代格律诗。具体来说,它有下列特点:
一是注意诗的格式美,但不似旧体诗那样在格律上作严格的限定,而是在规律中显出一定限度的自由变化,如严阵的《竹矛》。
二是押韵不像古典诗歌那样严格,但仍要求押大致相同的韵,如闻一多的《死水》。
三是在节奏方面,主要表现在有规律的音节单位上。还可学习民歌中的重言叠唱法,以使韵律更加明朗化。闻一多曾从视觉与听觉两方面对格律提出“三美”要求:“绘画的美”:词藻。“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音乐的美”,包括诗的音尺、韵脚和平仄,尤其是前两点。何其芳在继承闻一多主张的基础上,对现代格律诗作出这样的设计:每行的顿数一样,每行的收尾基本上是两个字的词,应押韵。以后还作了一些补充:可以有每行三至五顿这样几种基本形式;基本上以两个字的词收尾;押大致相近的韵就可以,不用一韵到底;由于押韵有规律,格律诗每节的行数自然也是有规律的。卞之琳和何其芳的主张不同:何是以“顿”和“押韵”两个标准为基础,卞之琳却着重强调“顿”法的决定作用,并从“顿”法上分出五七言调子和非五七言调子,而不着重分现代格律诗与非现代格律诗。
三、创作现代诗的七个方面:
1、选材:选材,就是写什么,诗歌创作素材的选取,是由诗人受到诗意的触动进而选择的某个景物或某件事情为基础的创作材料。万物都具有诗意,只是有的人能够轻易发现诗意,感受诗意,而有的人却不能识别。诗意是以诗人关于某件事情或某段语言的联想,既美好又遥远,从概念上来说,诗意是主观情思与客观存在相互融合、相互包含和吸收,并由此引发诗人美好而深刻的联想。比如一个诗人看到一幅画,在大众看来不过是一幅普通的画作,而感受到诗意的诗人则能够看出半个人生,能够看到生命潮水的涌流,其实是诗人把画作,用自我感受和联想的方法做出了不一样的解释。所以诗意的东西往往都是我们熟悉的,平凡生活中具体而熟悉的事物。之所以成为诗歌创作的素材,是诗人融合了自己的人生经历,把平凡具体的东西写出了超越事物本身的价值。因此,俄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了“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概念,其大意就是:没有生活原形或者现象,就没有艺术创作的源头和灵感。
2、形式:选材之后就要确定形式,诗的形式有很多种,古体诗、近体诗,现代诗… … ,是讲求对仗工整、音韵和谐的古体诗形式,还是选择长短不一,形式多变的现代诗。是值得思考的题材问题。对于诗歌创作来说,形式也是诗的一部分,只有选好形式,才能把诗歌创作的才思用意向凝聚起来,构成意境,进而触动读者心灵,以求达到诗歌的效果。形式是诗歌区别于散文和小说的重要特征,一首好的诗歌,选好形式很重要,比如,郑愁予的《江南》,“我哒哒的马蹄声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这首诗采用现代诗灵活多变的形式,写出温婉思念的愁绪,令人动容。如果交换一下形式就可能写成四不像。所以说,开始写之前要确定好形式,至于怎么确定,要根据客观景物与主观情思的抒发需要来予以确定。
3、初衷决定怎么写之后,要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写,写的意义在哪里。一首诗没有情感是难以打动人心的。真正的好诗,以情动人,所以在决定好写什么,怎么写之后,我们应当明白自己为什么写,写的初衷是什么。
4、构思:对生活广度与深度的观察,直接影响一个人的构思,在创作过程中,我们要构思艺术形象,使之高度凝练,足以概括生活的某一方面,能够给读者回味的空间,必须要不流于俗,懂创新,有个性,所以构思是一件发现诗意的脑力活动。最普遍的构思方法是吸引力法则,当你想着一件事时,或者这件事的某个方面时,关于这件事的意象,材料就会源源不断的进入你的脑海。甚至有无数个想法汇聚在一起,诗人经过对这些想法的筛选,融合成诗,就是吸引力法则下的构思,也是诗歌创作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5、灵感:灵感是一闪而过的瞬间顿悟,是客观世界与人的主观情感在偶然间的碰撞。“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灵感就像星星之火一样,是诗歌创作中的精髓所在。灵感的来临需要长期的生活体验,细致耐心的生活观察。积累和经历达到一个值后,灵感就有可能在某个时刻来临,古人有“掉书袋”的做法,时时刻刻将纸笔带在身侧。就是为了防止灵感来临时手忙脚乱,而笔墨随时在侧,随时随地都能记下偶然得来的灵感。所以灵感是在生活经历里思考得来的。譬如海子诗句“面向大海,春暖花开”,若非诗人生活阅历积累,长期构思与灵感闪现,也不可能得到佳句。梭罗在瓦尔登湖的生活,也是在平凡清静之地,积累生活阅历,捕捉诗意灵感,即诗人所说的诗意的栖居。
6、感悟:感悟由心而发,由生活触动上升到内心深处。有所体悟,是感悟的一大表征,感悟,即有感有悟。感由客观世界观察细致而来,悟是心灵升华。渐悟和顿悟都是心灵感悟的一种。要得到感悟,必须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诗人好的眼光决定了诗歌创作的高度。一个诗人要得到感悟,必须要回到纯净的心灵,只有纯粹的心灵才能对外界的触动而敏感。诗歌创作是一种意识流的行为,纯粹的心灵是诗歌感悟的前提条件。通过自省回到纯粹,通过思索回到纯粹是诗歌感悟的前提条件。诗人敏锐的眼光透过生活表象而得到的感悟的多少,是区别诗人精神富裕程度的重要特征。
7、体验:体验是对语言活动的领悟,第一种是诗人在写诗时有如神助,灵感和才思如滔滔江水,一发不可收拾,但是这灵感和才思能不能为读者所领会和接受就是考验优秀的诗人的标准之一。第二种,诗人在创造时的时候也被时间所创造,写诗不仅要占据时间,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外,诗意总是充斥创造者的心灵,给创造者美的体验,影响甚至改变创造者的价值观。一首好的诗歌写到一半,创造者会根据诗意的发展方向来写诗,因为审美的方向一旦确立并让创造者得到审美体验的话,使得创造者就成了诗歌本身。诗引领诗人沿着自己的创作方向进行创作。
四、现代诗创作的九大技巧
1、选题新颖:选取别人很少涉及的题材,可能成为写作的一大优势。有时候,同样的旧题材,能够发掘出新的东西,也可以得到这样的结果。
2、词语精炼:诗句不要拖拉,不要堆积华丽的词汇。要做到每个意象都发挥得恰到好处,每个字都不可删改与替换。
3、注意细节:诗歌不同于小说和散文,无法对事物作出全面的描述,因此,诗人要善于观察和把握,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点,以点带面。
4、深化主题:写作中不要完全束缚于题材的限定,加强事物的横向联想,提高诗歌的深度。峰回路转,往往有出人意料的效果。要注意不可离题太远,导致整首诗不知所云。
5、保持速度:诗句的推进速度要严格控制在作者的笔下,不可过快,导致内部结构的过于纷乱;也不可过慢,对阅读造成障碍。具体情况,应按诗歌的选题、意象密度、情绪等因素而定。
6、提炼标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一个好的题目,首先就可以吸引读者的目光。同样的题材,好的标题所具有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从诗句中提炼切题的句子是一个不错的办法。也可以另外拟题,但要注意与内容的对应。
7、断句与分行:一首诗,不仅要在内容上追求完美,外在的形式也同样重要。好的断句与分行,可以加强阅读效果,提高诗句的感染度,使阅读更加流畅。
8、介入的角度:在诗歌当中,为了强化题材的感染力,作者往往会以各种角度介入诗句的进行。注意不同题材的介入角度,或切身,或旁观,或第二、第三人称,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9、注意修改:诗歌的写作不同与其他题材作品的写作,它更注重瞬间的灵感与爆发,很少会在进行中不断推敲和构思。因此,完成后的修改就显得非常重要。反复阅读与修改,有时候,最终的版本会与初稿完全不同。
五、现代诗常用的14种修辞手法:
1.比喻:如“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徐志摩《沙扬娜拉》)(比喻与拟人的融合用法)。“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唐.白居易《琵琶行》)(在形容琵琶的声音时,好像是大小雨点落在荷叶之上,从而使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同时显露,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接)。
2.比拟:“风帆吻着暗色的水/有如黑蝶与白蝶”(辛笛《航》),融合了拟人、拟物和摹绘。
3.摹绘:“一粒大的白色的殒星,/如一滴冷泪流向辽远的
夜”(何其芳《爱情》)是比喻、比拟以及摹绘的融合用法。
4.排比:“今宵准有银色的梦了/如白鸽展开沐浴的双翅,
/如素莲从水影里坠下的花瓣,/如从琉璃似的梧桐叶/流到积霜的瓦上的秋声。”(何其芳《月下》),是比喻、比拟与摹绘、通感、排比的汇合用法。
5.通感:“那一声珍重里有甜蜜的忧愁”(徐志摩《再别康桥》),是听觉与味觉的超越或贯通,联想向度是从外到内,摹绘手法是变抽象为具象。
6.反向:“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看你。/明月
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卞之琳《断章》),通过角度转换在反向中呈现出思辨的意趣。上例中的前两句还使用了顶针。
7、顶针:“听黎明的笳吹/吹起西山的颜色”(辛笛《告别》),系顶针与通感(超感)的结合,由实入虚,使不可能、不可闻,变为可能、可见且可感。
8.拈连:如“今夜的更声打着了多少行人”(辛笛《冬夜》),混合了拈连、借代、隐语、反衬多种因素,广漠的寂寞先凝聚为一点再向外扩展,使人感同身受。
9.移就:分移人就物、移物就人和移物就物三种。如“摺子里的桑叶有人摘,/那窗口上的呼唤呢?”(李世骥《战后》),前一句可以看作起兴,后一句点题,暗中以移就紧承,回沓中呼唤变成桑叶一样可摘可鉴,虚的实化,效果鲜明。
10.象征:如:“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顾城的《一代人》)凝炼而又深沉,以巨大的涵概力,展示了象征辞格的惊人魅力。
11.夸张:“不夸船身挤满江,不夸船头碰白云,咱给浪花猛喝彩,看它托起莽昆仑”。(《万吨巨轮挣下水》)。“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唐,李白》)。“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还未流到腮”。(北宋,苏小妹取笑其兄苏东坡脸长)。
12.设问:“是我眷恋那残忍的战斗吗?不,在战斗中我每天盼望着胜利“。(郭小川《山中》。
13.反复:“淹没在蔓草里,她的伤悲;淹没在蔓草里,她的伤悲“——(徐志摩《落叶集》)。
14.呼告:“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你在哪里呵,你在哪里“?(柯岩《周总理你在哪里》)。
六、我对创作现代诗的体会:
1.要具有一定的文字基础。
2.要对现代诗创作有浓厚的兴趣。
3.要做到“多看、多想、多写、多改“并持之以恒。
4.要深入角色,写自己最熟悉的事物。
5.作品要想感动别人,首先必须感动自己。
6.年龄不应成为写作的枷锁。
7.写作內容不一定必须事事经历,作者可根据拟创作的题材,站在他人的角度予以想像和发挥。
作者简介
谢会长,笔名倚天剑。合川区作家协会会员,合川区诗词学会会员,重庆市诗词学会会员,重庆市中医药学会会员,副主任医师。
自幼酷爱文学,尤喜诗词。平素写作以“文学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为宗旨,坚信“若要作品感动别人,首先必须感动自己”。曾主持编辑医院院刋15年,先后在省市级(包括台湾)医学杂志发表专业论文19篇,在其他报刋杂志发表文章30余篇,在《合川卫生与健康》杂志、《合川报》等刋物以及《归荑诗刋》﹑《黄河文创》﹑《世界经典文学荟萃》﹑《合川文学》﹑《中国作家库》发表诗词80余首。
评论[2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