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散文   

渠江悲歌慰英灵

作者:秦光华 阅读:112 次更新:2025-07-06 举报

2009 年 11 月 18 日,铅灰色的云层沉沉压在渠江上空,细密的冷雨斜斜织着,将两岸的芦苇打得瑟瑟发抖。江水裹挟着泥沙,在礁石上撞出呜咽般的声响,仿佛在为半个世纪前消逝的少年低吟挽歌。这一天,重庆市合川区的街巷格外肃穆,红旗低垂在商铺门楣,白发苍苍的老者牵着系着白花的孩童,朝着云门镇双江村的方向缓缓挪动 —— 新中国第一位少年英雄刘文学,已离开这个他用生命守护的世界整整五十年。

刘文学的名字,曾是镌刻在一代人记忆里的精神坐标。1945 年那个春寒料峭的清晨,他降生在双江村一间茅草屋里,襁褓外裹着母亲缝补了三层的粗布夹袄。土改那年,他踮着脚扒在地主宅院的木栅栏上,看工作队将粮仓打开,金黄的稻谷从麻袋里倾泻而出,在晒场上堆成小山。"那是公家的粮食",父亲粗糙的手掌按在他头顶,这句话像颗种子落进少年心田,生根发芽成不可动摇的信念。

1959 年的秋夜来得格外早。十四岁的刘文学刚放下修水库的锄头,裤脚还沾着黄泥巴,就被村干部张成英催着回家:"明天要上学,快些走。" 月光透过稀疏的槐树叶,在田埂上洒下斑驳的影子。走到集体伙食团的海椒地边时,他忽然停住脚步 —— 一个佝偻的身影正在地里窸窸窣窣地晃动,手里的竹篮已经装了半筐红亮的海椒。

"王荣学!你在做啥子!" 少年的声音脆生生划破夜空。地主王荣学吓得一哆嗦,海椒掉在地里滚出老远。他慌忙摸出皱巴巴的一块钱,借着月光往刘文学手里塞:"好娃儿,放我一马,这钱给你买糖吃。" 刘文学猛地甩开他的手,钱钞飘落在沾满露水的菜叶上。"谁要你的臭钱!集体的东西你也敢偷!" 少年胸脯起伏着,红领巾在夜色里像一团跳动的火焰。被管制的王荣学眼里闪过凶光,一把抓住刘文学的胳膊。十四岁的少年哪里是成年男人的对手,但他死死攥着王荣学的衣角,嘴里喊着 "我要去告你",直到被死死掐住脖颈。池塘的水冰冷刺骨,吞没少年最后一声微弱的呼喊时,岸边的芦苇丛里,一只夜鹭惊得振翅而起。

消息像长了翅膀,三天内就传遍了合川的每个公社。社员们扛着锄头涌向出事的池塘,女人们抹着眼泪念叨"好端端的娃",男人们红着眼眶要去揪斗凶手。很快,刘文学的故事随着绿皮火车传遍大江南北:上海的印刷厂连夜赶制连环画,北京的作曲家谱写出《歌唱刘文学》的旋律,沈阳的蜡像馆里,少年与地主搏斗的场景前总围着流泪的观众。更重要的是,他的故事走进了全国的小学课本,泛黄的纸页上,那个戴着红领巾的身影,成了 "集体利益高于一切" 的生动注脚。

墓园建在双江村最高的山岗上,1960 年 "六一" 儿童节那天,五千多名少先队员举着花束上山。如今的墓园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25 亩的山坡上,松柏长得比墓碑还高,树干上挂着附近学校孩子们系的红布条,风一吹就簌簌作响。人们踩着一百零八级石阶往上走,每级台阶的边缘都被磨得光滑,那是半个世纪里无数双草鞋、胶鞋、皮鞋踩出的痕迹。 

最先映入眼帘的是李大章题写的石刻,"学习刘文学,做毛主席的好孩子" 十三个行书字被雨水洗得愈发清晰,石缝里长出的青苔像给字镀了层绿边。再往上走,汉白玉雕像在雨雾里透着温润的光 —— 少年昂首挺胸,书包带斜挎在肩上,左臂的臂章上,"中国少年先锋队" 七个小字清晰可辨。雕塑家特意将他的眼睛雕成微微上扬的角度,恰好能望见山脚下的双江小学,那是他每天放学后都要去帮老师扫地的地方。雕像底座上,"1945-1959" 的金色数字被雨滴打湿,反射出细碎的光。

墓园最深处的坟墓前,胡耀邦题写的"刘文学之墓" 五个字苍劲有力。拜台上的黄菊花圈是前一天刚换的,塑料花瓣上还挂着水珠。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颤巍巍地俯下身,用袖口擦拭石碑上的尘土。"我是他同班同学," 老人的声音沙哑,"那天他还借我的橡皮用呢。" 旁边的小学生们穿着统一的校服,红领巾在胸前飘得笔直,他们跟着辅导员念入队誓词,稚嫩的声音在山谷里回荡:"为共产主义事业贡献一切力量......"

哀乐响起时,雨突然下得大了。有人撑起黑伞,有人任凭雨水打湿衣襟。《歌唱刘文学》的旋律从扩音器里传出,"渠江水呀静静流,岸边有个好少年",歌声混着雨声,让在场的许多人红了眼眶。七十岁的张成英老太太被人搀扶着,她就是当年让刘文学早点回家的村干部,如今眼角的皱纹里还藏着愧疚:"要是我不让他走......" 话没说完就被泪水堵住。

少先队员们排着队献上小白花,花瓣上的水珠滚落在墓前的青草里。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仰着头问老师:"他真的不怕吗?" 老师望着雕像说:"他怕过,但他更怕集体的东西被偷走。" 这句话让旁边几位晨练路过的老人停下脚步,他们年轻时都唱过 "刘文学,刘文学,你是我们的好榜样",如今孙子辈的孩子正在学习这个故事,只是课本里少了些阶级斗争的表述,多了些对勇气与良知的诠释。

仪式结束后,人们渐渐散去,只有渠江还在不停地流淌。它记得1959 年那个秋夜的挣扎,记得 1960 年少先队员们的哭声,也记得 2009 年这场跨越半个世纪的缅怀。刘文学的名字或许会随着时间变得模糊,但当孩子们问起 "什么是勇敢" 时,总会有人指着那座山岗说:"曾经有个十四岁的少年,用生命告诉过我们答案。"

雨停时,夕阳从云层里漏出一缕金光,恰好照在汉白玉雕像的红领巾上,像一团永不熄灭的火焰。

 

            2009 年 11 月 19 一稿

                      2025年7月6日再次修改

 

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1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这是一篇情感真挚、描写细腻的纪念性文章,它通过对新中国第一位少年英雄刘文学事迹的回顾与缅怀,展现了英雄的崇高精神和人们对英雄的敬仰之情。 周国顺 07-08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