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库 >> 新闻   

有关莫言的争论,不要急于下结论,文学不宜过度解读

编辑:admin 阅读:821 次更新:2021-08-05 举报

  我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2021年里,再次成了人们争议的焦点。两个多月前,莫言讲的一个有关“麦穗”的故事,被人翻了出来。而这个故事之所以被翻了出来,是因为另一位作家阎连科也讲了一个有关“糖”的故事。

  对于莫言所讲的“故事”,有的支持,有的反对。当时我也写了一篇文章《莫言口中的“麦穗”,和阎连科的“糖”,还是不一样的》,认为莫言这个有关“麦穗”的故事还是具有一定的可信度的。

  莫言

  前几天,《环球时报》发表了一篇“任罡风”的署名文章《莫言,还是莫言》,再次让莫言成为了人们争论的焦点。这篇文章言辞比较激烈,观点明确,那就是认为莫言是对的,容不得质疑,没有必要争论。

  这篇文章被不少支持莫言的人奉为“圣旨”,觉得这是官方的定论,从而奔走相告。当然,这篇文章也必然招来反对者的声音,认为《环球时报》并不是专业的文学评论刊物,给莫言定性,他们似乎有越庖代厨之嫌。

  莫言获奖

  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是在国内的第一人。因此,他引起人们的热议,那是不可避免的。有人支持,有人反对,这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对于莫言的作品,我也读过一些,但我并不太喜欢。

  当然,我不喜欢,并不意味着别人就不喜欢。否则,诺贝尔文学奖为啥就要颁给他呢?莫言必然有过人之处。当然,诺贝尔文学奖毕竟是国外的奖项,获奖作品也必然是以他们的标准来评判的。所以,很多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在我们读来并不怎么样。

  莫言

  莫言既然是作家,那就要拿作品来说话。而对于文学作品的分析解读,应该仅限于作品本身,不能过分地解读。也就是说,不能拿出作品中的一两句话,或者是一两个片段,来进行“深入细致”的解读。

  这种脱离了作品整体,甚至是脱离了作品环境的解读,往往也就脱离了作品本身。这样的解读,只能是“各取所需”。也就是同样的内容,在不同的人解读出来,可能会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这显然是不合适的。

  莫言

  而对于莫言这个人,我们也不要早早地下结论。既不能完全地肯定,也不能完全地否定。要在没有人身攻击,不带偏见,以事实为准的基础上,进行客观公正地分析。作为公众人物,莫言是应该有承受这份争议的勇气的。

  支持莫言也好,反对莫言也罢,这样的争论的存在其实是一件好事。这说明人们关心文学,在意作家。如果像莫言这样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都无人问津了,那才是让我们担心的事。

  莫言

  所以,《环球时报》的“任罡风”想一下子就给莫言定性,以便停止这样的争论,这本身就是一种“武断”。这样的争论有什么可怕的?如果莫言的作品,莫言的为人真的很好,这样的争论对他能造成损害吗?

  所以,对莫言的争论,大可不必担忧,让这种争论持续下去好了。但是,最好仅限于文学作品的讨论,不能进行主观臆断,甚至是人身攻击。而文学作品不宜过分解读,这是应该要注意的分寸。

  莫言

  “作家”最近成了人们争议的对象,这主要是一些作家的言行确实有些不当之处。但是我们不能一棍子打死,并不是所有的作家都这样。作家“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三个问题的答案,也许能从根本上解决作家争议的问题。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