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其他   

68-智慧的灯-正文135~136页

作者:南山草人 阅读:67 次更新:2024-07-27 举报

上形成多种“师说”。所谓“师说”,一些有代表性的佛典得到出家学僧或在家学者研习发挥,他们所发挥的思想叫“师说”或“师学”,而这些学者称为“师”按:这些内容放后专章介绍)

 

第五节  隋唐五代时期佛教

当佛教在葱岭以西遭到挤压,在印度本土也愈显衰败的时节,经南北朝急剧发展的隋唐佛教,却在亚州东部大陆上以崭新的风貌繁荣昌盛起来。隋唐佛教的繁荣,是以国家的统一和空前的富强为社会背景,以统治阶级倡导与支持为前提。

(一)隋朝佛教:先拿隋朝来说,开皇元年(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诏令全国范围恢复佛教“…听任出家,仍令计口出钱,营造经像…”。文帝在位期间,共度僧尼23万人,写经46藏,13286卷,修补3853部,造像106560躯,立寺3792座,将造寺的宗教活动上升为国家事务。

在治国理政方面,鉴于此前儒释道纷争不断,隋文帝力图建立以儒学为核心,以佛、道为辅助,协调“三教合一”为合力的统治政策。宣称“门下法无内外,万善同归。教有深浅,殊途共致。”据此要求在儒家崇拜的五岳造僧寺。

佛教凭借自己多种精细的哲学体系,在理论上遥遥领先,几乎控制了思想领域。但佛教融合儒家和道家学说也开始了完善化过程,与其相应的文化艺术形式一起影响民俗,熏陶民族性格。

至隋炀帝杨广时,杨广对佛教同样采取支持态度,亲制愿文,自称“菩萨戒弟子”。平陈之后,于扬州装补故经、写新本,合计612藏,29173部,903580卷,修治故像101000躯,铸刻新像3850躯,度僧尼1620人。

(二)唐朝佛教:再说唐朝佛教。隋朝的统一是暂短的,但唐朝的发展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佛教文化作为唐代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达到了鼎盛阶段。唐大宗在总结思想统治历史经验的同时,重新估定佛、道政策。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五月,唐太宗亲临弘福寺,为太穆皇后追福,手制愿文,自称菩萨戒弟子,斋供施财,“以丹诚归依三宝”。他对寺住持说:“师等宜悉朕怀,彼道士者,止是师习先宗,故列在前,若释家治化,则释门居上。”——这是唐太宗从政治角度,充分肯定佛教的治化作用。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出国赴印度求经留学的玄奘大师,载誉回到于阗,太宗召令到长安相见,并组织了盛大的欢迎法会,倾城轰动。此后,太宗对玄奘译经的支持及诸多方面的厚待,就不只是出于政治的考量,而更多是出于宗教的原因。唐太宗晚年转向佛教信仰,这也是事实。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诏谓:他的宿疾近日见好,当是“福善所感而致此休征”,据此要求“京城及天下诸州寺宜各度五人,弘福寺宜度五十人”。时海内有寺3716所,计度僧尼18500余人,成为初唐以来最大规模的度僧活动。据说,唐太宗卒前,曾向玄奘大师问起过因果报应事,深为信纳。

唐太宗以后,高宗、中宗、睿宗等都提倡佛教。如中宗李显时,“营造寺观,其数极多,皆务取宏博,竟崇瑰丽”;“造寺不止,费财富者数百亿,度人无穷,免租庸者数十万”。而此时,把佛教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高度的女皇武则天。

武则天一即位便宣布“释教开革命之阶,升于道教之上”。她统治期间,佛教备受崇拜,使唐代佛教达到昌盛之极。她打破唐太

上一篇: 赠大学生村官

下一篇: 卜算子*回乡偶得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