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其他   

52-智慧的灯-正文105~106页

作者:南山草人 阅读:73 次更新:2024-07-24 举报

第三节  佛教之密教化

宗教的神秘主义倾向,自有文字记载以来就没有中断过。释迦牟尼学说自发展为一种宗教后,特别自部派佛教以来,这种神秘倾向尤为明显,其中咒语的运用特别突出。尽管杂咒受到早期佛教抨击,被佛教正统所反对,但它毕竟渗透到佛教内部,并成为大乘佛教的派系派生出密教的重要契机。在印度,将杂咒巫术当作保护佛弟子、维护佛教权威、争取信众的手段曾经出现过。

尔后,将传统的禅法提升为专门的瑜伽术,把大日如来(毗卢遮那)确定为永恒的、遍及一切的、冥冥之中的神秘力量。此后,又将瑜伽的内证观想与大日的外部加持相结合,从而把所有密教法门统领起来,形成一个一切佛说的万能神秘的庞大系统——密教诞生了。

密教理论上的依据,可以上溯到三国时的吴支谦曾译介过《微密持经》(此经说持咒是一条“必成至觉道”的捷径)及公元288年译出的《密迹金刚力士经》。但后人一般认为是《大日经》将密教法门及仪轨从理论高度上组织起来。《大日经》于公元7世纪左右流行于西南印度,被称为密教“胎藏界”的根本经典据此形成的派别称为“真言宗”,又名“右派密教”

《大日经》用“日”比喻“如来”,称如来遍照法界,能开发无量众生的种种善根,从而成就“殊胜事业”其所以能发挥这种作用,是因为众生本具觉性,即菩提心。人们通过修习清除覆障,并且根据清除覆障、观照自心本性的程度,能感受“如来”相应的加持,从而达到预期的“苏悉地”(成就)。在这里,“如来”只能随缘感召才能体认,而“缘谢则灭,机兴则生,即事而真,无有终尽”

《大日经》说,菩提是一种心体,形同虚空,心、空、菩提三位一体,欲证菩提,当证自心。同时强调“大悲”,说“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由大悲心所产生的“曼荼罗”,能产生“我即本尊,本尊即我”的心理效应,并在特定的仪轨导引下出成果,能说法度人。

密教把修行得果的全过程,概括为“三密修持”。“三密”指手结印、口诵真言、意观菩提心借此成就以“金刚心”和“金刚身”为特征的无上菩提——这就是佛本尊。

7世纪末,东南印度又产生了《金刚顶经》,据此形成的派别称为“金刚乘”,又名“左派密教”。此派认为,自性清净心与佛心聚结,能生坚固物,成大欢喜形——即“金刚体”,就是我们要迫求的佛身。而成就金刚体,须在瑜伽三摩地,即禅定中完成。
    《金刚顶经》认为,自性清净心是随“染欲”自然存在的,要达到离欲而清净之目的,必须采取以“染”害“欲”的手段,使修持者在大乐中得到调伏而信众对于弘法师长,则要无条件供养,尤其是以身供养。

左派密教中有一支,称“大乐”系,就专以性关系为解脱手段。宋代汉译的《一切如来金刚三业最上秘密大教王经》和《最上根本大乐金刚不空三味大教王经》,就是“大乐”思想的代表作。“大乐”密教,也需要设坛,持咒诵经,有一套繁琐的仪轨,要求一切秘密践行,并全由导师教授,称之为“易行乘”。

尔后,密教又发展出一种“时轮乘”。它是以《时轮经》为典藉,认为现实世界将同“时轮”一样逐渐消逝,只有那创造一切的“最初佛”才是永恒的。人身是由“生命风”来维系的,只要通过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