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其他   

31-智慧的灯-正文59~60页

作者:南山草人 阅读:74 次更新:2024-07-21 举报

十八天,及无色界四天。在须弥山的山根有七山七海环绕,每一重海间隔一重山,在第七重金山外有碱海,碱海之外有大铁围山。在碱海四方有四大部洲,即东胜神洲(东方持国天王守护)南赡部洲(即地球,南方增长天王守护)西牛贺洲(西方广目天王)以及北俱芦洲(北方多闻天王守护),叫做四天下。每洲旁各有两中洲,数百小洲而为属。这样九山八海(即加上大铁围山及须弥山自身与碱海)、一日月、四大部洲六欲天、上覆以初禅三天,为一小世界。

集一千小世界,上覆以二禅三天,为一小千世界集一千小千世界,上覆以三禅三天,为一中千世界集一千中千世界,上覆以四禅九天及四空天,为一大千世界。因为这中间有三个千的倍数,所以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而三千大千世界还有无数三千大世界,所以常称十方微尘世界,或称十方恒河沙世界,即所谓世界无边……

这里不细说,而在佛教《起世经》《长阿含经》《华严经》等经中均有详述,并绘制《小世界诸天图解》予以解说。总之,在学派时代,古印度有关因果、业力、轮回、世界万有生成与毁灭等等,佛教学说理论最为全面、成熟、殊胜

关于世界寿命——在各学派中,大都认为世界在某一时期形成后,经历一定时期后会坏,而坏后再经历一定时期又复成,如是由成而坏、由坏而成,流转不已。这种循环,即所谓“劫波”说。劫波说,在《奥义书》时期始有萌芽,至学派时期便渐趋成熟。劫波说,各派说法虽互有出入,但都把世界坏分作四千个轮回,每一个轮回有四个时期,用四点、三点、二点、一点等称谓来表述1、四点时期——此期最古老,梵名称窟利塔,可持续四千年,人寿可达四百岁,道德完备;2、三点时期——此期为次古,梵名称托列塔,可持续三千年,人寿可达三百岁,道德减弱四分一;3、二点时期——此期为近古,梵名称多瓦拍那,可持续二千年,人寿可达二百岁,道德逐减;4、一点时期——此期即现今,梵名称卡利,可持续一千年,人寿可达一百岁,道德颓废。又说,此四期终后,世界不会立即毁坏,而会逆进回到四点时期,如是顺逆循环四千回方终,一切融合于梵,呈空空忽忽之光景。到了下次梵觉醒,世界再度形成。

佛教的说法虽然与此说有相似处,但佛教不主张世界有创造主梵神,而立有情业力说及成、住、坏、空等四劫说,其中还有小劫、中劫、大劫之说,又说大劫之数亦复无数,称僧祗劫、或恒沙劫等,可谓集劫波说之大成。

 

小节、厌世思想/学科发达

古印度自《夜柔吠陀》后,在一部分思想家中开始萌发厌世思想,然而出现隐遁者。至《梵书》时期,此厌世思想比较普遍,在对人作出“四期”生活规定中,就有“林栖”与“遁世”两期。尤其到了《奥义书》时期,随着轮回说与业力说渐次成熟,人们在深感人生诸多痛苦的同时,因惧怕轮转恶业报,所以厌世思想便随之更为深刻。至学派时期,此厌世思想除顺世学派外,便成为思想家们的共通思想,即厌离人间之轮回界而追求彼之解脱境。尽管各派舍此求彼的观念、方法,及求彼的目标不同,但厌世的思想是一致的,即以其苦观为其厌世思想内涵。此苦观,在佛教四圣谛中则将苦列为第一谛。

关于人生之苦,数论派将它分为三类:1、依内苦——指人内发疾病及忧虑苦2、依外苦——指人随时遭到外来野兽伤害苦3、依天苦——指人遭受天灾及宿命困厄苦等。又如正理派所说:人生的组成与命运,有十二要素,其中就有苦这一要素,说明人生原本就离不开苦,只有舍此求彼,才能解脱。

由于古印度人善于观察与思索,自古便有诸多学科形成,随后渐次完善发达。据《奥义书》载有《梨俱》《夜柔》《沙磨》等吠陀;还有史传、韵文、释论、神学、祈祷学、祖先祭法、星学、仙学、历学、占学、数学、哲学、军学、字书等学业。除此之外,还有当时学者必修功课五明:即声明(语言文字学)、工巧明(工艺、技术、历算等学)、医方明(医药学)、因明(逻辑论理学)、内明(形而上学)等。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