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的那根扁担
在我家里有一根扁担,很久之前就在我的家里了,这是在中国农村地区随处可见的一种扁担,很普通、很平庸、也很不起眼,从旧房子搬到新房子都一直在我的家里,扁担具体是什么时候在我的家里我就无从得知了。平常只是看到它静静地依偎在某个墙角,孤独地守候着我的家。我查了有关资料发现对扁担的基本释义大多是这样的,它是放在人肩上挑东西或抬东西的劳作工具,用竹子或木头制成,形状扁而长,这也是给扁担做个简单的定义,这根扁担长约1.6米,拿过来对比一下刚好在我的鼻梁处,是用一种很坚硬的木材制做成的,扁担的中间稍微宽点,因为长时间与人的肩膀接触,所以已经磨得很光滑了,旁边还有条半尺长的裂缝,证明这是一根历经沧桑的扁担,两边比较窄,而且磨损得厉害,整体颜色呈灰色,一看就给人有种很明显的年代感和厚重感。听母亲说这是爷爷生前用过的扁担,伴随着爷爷的大半生,算得上是爷爷的遗物了,如今物是人非,见物思亲,我们一直把它视为家中的重要劳作工具给予很好地保存着。
我对扁担较早的印象是在小学的课本里,那时候有一节课叫做《朱德的扁担》,讲述的是老一辈革命家朱德在井冈山的艰苦岁月里,为了解决战士吃饭的问题,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带领战士下山挑粮食,战士们考虑到朱德年纪较大不让他下山挑粮食,就把朱德用的扁担给偷偷收藏起来,谁知道朱德又找来扁担,并在上面写上自己的名字,从此朱德的扁担再没有人敢把它收藏起来的故事。故事充分体现了革命前辈爱兵如子、平易近人、不怕吃苦、甘于奉献的优秀品质。从那时起我懂得了扁担是用来挑东西的,是一种很普通又很重要的劳作工具。
在爷爷生活的青壮年时代,中国的社会是非常黑暗、落后的,农民的生活水平极其困苦,社会生产力也极其低下。农民为了生活,就不得不在最底层的社会当中挣扎,在日常搬运东西时不是靠手抬就是靠肩挑。使得那时候的中国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扁担,这也是中国农耕社会特有的劳作工具,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农民家里扁担数量的多少反映着劳动力的数量,由此可见农民在生产、生活是离不开扁担的,记得我小时候不怎么爱读书,父亲曾经指着扁担语重心长地教导我要努力读书,不然等长大以后看手里是要拿“长”的、还是要拿“短”的靠我自己选择,父亲的意思是长的是扁担,短的是笔,不努力读书长大以后就得用扁担去挑东西,然后过着劳累的生活了,父亲的话言简意赅,通俗易懂,让我明白了读书的基本道理,也给了我不少努力读书的动力。
由于当时农民的就业门路非常狭窄,农民为了生活就只能依靠着家里的一亩三分地,用的是非常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和劳作工具,“一根扁担养活一家人”,是对当时农民困苦生产生活的高度概括。每当我看到家里的那根扁担,仿佛看到了爷爷当年头戴草帽,脚穿草鞋,汗流浃背、弯着腰身艰难挑东西时的劳累身影。其实我对爷爷当年怎么用扁担挑东西以养活一家人是毫无印象和概念的。因为从我懂事起,爷爷就已经进入了古稀之年,正在安度着晚年,无法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了,如果按照当年的生活标准和条件来讲,爷爷跟其他同龄比算是早衰的了,走路都得靠人搀扶了,这是跟他早年身体过度劳累有一定关系的。至于爷爷用扁担挑东西的故事,我只是偶尔从长辈们只言片语中听到的。但是,可以想象那是多么辛苦的一种情形呀!想当年爷爷用扁担一头挑起一家的生计,一头挑起一家的希望,我想生计是底线,是旧社会劳苦农民的根本要求,是活下去的前提,而希望是期盼,是一个淳朴农民为未来子孙后代着想的根本动力。
我觉得扁担除了用来挑东西以外,还可以做为防身武器的,当年爷爷曾用扁担单挑数人的举动,成为了爷爷有时向我们炫耀过去勇敢的主要话题,在我们当地还流行一种“施厝扁担拳”的拳术,是一种集防身与健身为一体的武术运动,据说早年是从少林寺棍术中演变过来的,现在得到很好的传承与弘扬,已经走进了学校的课堂里、走进了文艺表演的舞台上,也成为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我国广西壮族少数民族地区,人们还以扁担做为道具,编起“扁担舞”来。所以在人们物质文化生活高度发达的今天扁担的功能也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延伸,它不再是简单的一种劳作工具了。
爷爷的生活是旧社会中国式农民生活的缩影,爷爷只是普通劳苦农民当中的一员,在烈日下,在寒风中爷爷用扁担挑起了一个家的重担,难怪在爷爷去世的时候,奶奶哭着说爷爷这一辈子的命很苦,没有享过什么幸福生活,为了一家的生活是“肩膀当路走”的,也就是形象地表达了爷爷当年走南闯北,上山下海,起早贪黑,风来雨去地为生活而奔波的场面,看了家里那根已经磨得很光滑的扁担就能充分地说明此问题了,当我触摸到扁担的时,感觉到它正在代表着农民对过去困苦生活的控诉和谴责,因此我一直憎恨着旧社会,它让农民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一直向往着新社会,它让农民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珍惜当下美好的生活,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我们一定要把家里的那根扁担给好好地保护起来,传承下去,因为这是爷爷勤劳一生、辛苦一生、俭朴一生的有力见证,我想这也是我们对爷爷他老人家最大的怀念和孝敬。
其实人类在扁担的制作过程也是有讲究的,体现着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里面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内涵,比如扁担虽然很硬,但是,挑起东西的时候它是有一定弹性的,说明了做人不要太过于硬直,执着,要懂得灵活、变通,所谓的“佼佼者易折”就是这个道理;比如扁担虽然很小,但是,它体现着正直、厚道、忍辱负重、宁折不弯、坚忍不拔、耐得住寂寞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正是当下我们确保社会安定、团结,促进人类和谐、进步所需要的之一。
家里那根扁担承载着过去诸多艰难岁月的故事,我小时候经常会看到长辈们用它来挑各种东西,我也有和姐姐们用扁担去抬过水的经历,平常要是有邻居来找我家借扁担用,过两天如果忘记了归还,母亲会叫我们去要回来的,而且扁担的两头还要叫人用红纸粘上,寓意着吉祥平安,能把晦气带走。扁担虽然不是什么特别贵重的物品,值不了多少钱,但是它在我家里的分量是很重的,甚至可以说我们已经把它当做“传家宝了,平常对它呵护关爱有加!
现在社会生产力已经高度发达,科学技术也突飞猛进,日新月异,我们已经很少看到有人在用扁担挑东西,大部分都是用现代化先进的机械替代了,而且随着物流快递业的迅速发展,使得东西的转移变成一日千里了,已经彻底改变了原来手抬肩挑的落后劳作模式,家里有扁担的已经越来越少了。扁担成为了一种稀罕物,有的年纪小些的人甚至不知道扁担是何物。其实这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说明我们全社会对下一代人的教育方面还不够,尤其是对过去艰苦生活方面的教育,存在很多缺陷与不足,这是很不正常的一种教育现象。应该值得我们好好地反思和领悟。我们应该大力弘扬艰苦朴素的教育思想,倡导忆苦思甜的精神,始终要树立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现在虽然我们身处和平年代,过去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但是勿忘过去、未雨绸缪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应该坚守和秉承的理念。
每根扁担的背后都有一段故事,这故事或美好、或凄凉、或动人、或伤感,但不管怎么样它都是在承载着一个家庭曾经的过去。扁担留给我们的是一种精神,一种理念,乃至一种信仰。它告诉我们每个人,不管我们现在怎么样,都不能忘了本,不能忘了过去。要知道我们是从哪里来的,又要到哪里去。我们是从刀耕火种的原古时代,一路披荆斩棘、筚路蓝缕,走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上,如今我们正意气风发地走向新时代,我们正满怀豪情地迈向新征程,我们正奋勇争先地实现新跨越,行稳才能致远,登高才能望远,更是我们应该遵循的人生理念之一。
作者:庄延平,男,1973年10月生,现为泉州市泉港区农水局副局长,在职研究生学历,平常喜欢写一些散文、随笔等文章。作品散文见于《泉州晚报》《乡土文学公众号》。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