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头条文摘   

万年稻源之谜

编辑:admin 阅读:32 次更新:2024-06-27 举报

  我出生在十年九旱的青州东北乡,从小就知道雨的高贵,春雨贵如油,地面水严重缺乏,地下水位一再下降,三米、四米甚至到了七米,家庭打个吃水井都到了二十米,才能经常不断水。

种植种植

  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也是靠机井地下水抗旱。

  六零年全国饥荒过后,公社开始兴修水利,自西而东挖了一条大型排水沟,长达十五公里,上游是网状排水沟,总渠沟自西而东越来越宽越来越深,到了我们村前已经是十米宽三米深了。春季开始挖初夏基本形成,我们村前修了一个水泥大桥,下游有些路口还没有打通,那年夏天雨水过早,百年未有的大雨倾天而降,上游的积水流到我们村前,下游尚未打通,大水漫堤,堤坝毁于一旦,村前村东村北汪洋一片,听说上级要派飞机轰炸没有打通的路段。后来也没有见到飞机过来。

  那年我们村庄稼颗粒未收,给我们补上了六零年全国饥荒那一课(因为有一片槐树林,树叶充饥)。还好有上游几个公社捐助粮食,渡过难关。

  在洪水过后的那些天,我们小孩子没有闲着,到有积水的小水湾就能抓到鱼,稀奇的是我们见到了课本上解放战争中小米加步枪打败大米加大炮历史所说的大米稻秧,有点像小麦麦苗,在水中淹不死,有水就会活。从那时候开始我对水稻就产生了好奇和向往。

  图片

  直到新世纪之春,我决定下江南水乡浦江打工,顺便探索水稻的产生和延续的历史。恰逢那年,浦江上山发掘出一万年前的水稻化石,稻米的颗粒清晰可见,据考古学家研究,该稻谷有一万年之久,从此揭开了研讨上山稻源文化的序幕。浦江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大量组织宣传和古代农场还原工作。塑造了上山村大型展览馆。宣传部长徐利民为了打造上山文化这张名片,跑省城进京城,殉职在奔波的路上。

  功夫不负有心人,国家农科院派专家团前来挖掘考察,水稻之父袁隆平亲自上阵也没有弄明白水稻之源为什么在浦江?而不是在周边县份。他挥笔书写了‘万年上山,世界稻源’的题词离去。

  浦江人引以为豪,万年文化,增加了浦江县的历史,丰富了浦江书画之乡礼仪之邦的文化历史内涵。打造上山文化旅游景点,从此,浦江在文化之乡,挂锁之乡,水晶之乡,绗缝之乡,葡萄之乡的后边增加了世界稻源文化之乡这张名片。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浦江成为世界稻源,一直没有确切的答案。我为了探索这一课题,定居浦江,潜心研究,终于在二十三年努力后的今年夏天,揭开了这个秘密。

  浦江的地理环境非常特殊,环海而不临海,有充足的海水蒸汽形成的云层,遇到山林茂密植被和环山盆地水分蒸发形成的低层云气,交叉成雨,环山盆地气流涡旋,云水只进不出,大量形成云雨,到了梅雨季节,十天有八天下雨,阴雨连绵,给土壤地面不断增加水分,只有在水中生长的莲藕、浮萍,菱角、鱼腥草、茭白等等喜欢水的植物生长。水稻就是水陆两栖植物,就像青蛙一样,在水中生长,在陆地繁殖。我们的祖先发现了这种能够在梅雨季节也能迅速成长的植物,进行培育种植,获得了粮食。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而喜欢高深研究的科研人员不想把问题简单化,所以不会认可这种结论。

上一篇: 张思信

下一篇: 湖边游过一群鸭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