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散文   

茶叶寺

作者:魏来安 阅读:156 次更新:2024-06-08 举报

壬寅之春清明之际,我回故乡定远炉桥祭祖之余,约文友陈增励老弟和当地的一位老者至茶座叙旧,随着浓浓的茶香,我们打开了话匣子。我们一边品茶,一边谈古论今。悠久的定远历史和文化底蕴打开了他回忆的思路。陈增励说,一千年前我们当地有一个茶叶寺,据说在今靠山集市正北,往仙人洞方向,约距离集市三公里,在罗山洼,曾有僧人二百多。至今还留有一段脍炙人口的故事。听了他的叙说,我对这个历史和故事感了兴趣,决定来一个故地寻觅茶叶寺。

我首先从网上寻找地理位置,不料在定远的地理位置上确有一个茶叶寺。如下图:

看了这个地理位置,我信心十足,决定故地一游探个究竟。

随着大地的日夜繁荣,遍地出现生机活力。在这春夏交替之际,我只身一人来到深山,不妨让我的身心稍稍地复活。在渴望的心情中多想找到那属于我的茶叶寺庙煮一壶茶,闻一脉清香,听几声鸟语。

我抛下城市中的熙熙攘攘,去寻访那些隐匿于名山密林之中的古刹名寺,静享片刻自由安宁,无疑是消闲的去处。菩提树下的一方庇荫,便是身外的自在天堂;明镜台上的一盏清茶,便是心中的极乐世界。在如此妙境中,约三五知己,一同听泉、品茗、赏花,高谈阔论,低吟浅唱,仰阳台山之高峻,敬舍利塔之佛法,赏苍松之郁郁,畅天地之悠悠,岂不是人生一大乐趣?

茶叶寺,位于安徽省定远西北六十里处的罗山洼。这是茶叶寺前的一口老井,它就是历史的见证。如下图:

 

这里山清水秀,民风淳朴,交通便捷。宋朝咸淳年间,茶叶寺由于祭祀不慎,突然失火成了一片废墟,后来有一位云游和尚化缘集资重建寺庙,修建后比原来更加壮观,从此十里八里的百姓,都到这里烧香拜佛,香火鼎盛,茶叶寺当时成为远近香客进香拜佛的圣地。特别是农历二月初八这一天,方圆几十里的百姓,纷纷来到茶叶寺烧香拜佛,敲锣打鼓、玩灯,好不热闹。

禅与茶,从来都有解不开的渊源。就连茶圣陆羽也都是由佛门抚养成人。由于茶可清热、静心、解乏、提神,自古佛家就有僧尼坐禅,唯许饮茶的说法。自隋唐起,佛教盛行,茶也成了寺庙经济的重要内容,刘禹锡的《西山兰若试茶歌》便是禅茶盛世的真实写照: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嘴。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

遇水舍己,而成茶饮,是为布施;叶蕴茶香,犹如戒香,是为持戒;忍蒸炒酵,受挤压揉,是为忍辱;除懒去惰,醒神益思,是为精进;和敬清寂,茶味一如,是为禅定;行方便法,济人无数,是为智慧。古人诵经、坐禅、就餐、纳凉、休憩、吟诗都要奉茶六度。今天,茶已不只是佛教的圣品。即便普罗庸人,也丝毫无妨在酷夏时分向去古刹问禅茶,在禅林庙宇间,觅一处庇荫,煮一壶香茗,盼几声鸟鸣,行几番茶令,看天,看地,看对面走过来的有缘之人,何愁不能静下心来,而心静了,身体自然也就凉快了。时空自在,寒暑俱消,须臾忘却都市中的聒噪与纷扰,正如宋朝无门慧开禅师的诗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禅是心悟,茶是灵芽,佛家追求茶禅一味,泡茶时要有正念、正定的心境,才会有好的色、香、味;喝茶时要气定神闲、心与茶通,才能品出茶的沁凉。

“茶”喝的是一种情怀,一份怡然,一份无为了。其实茶并不玄秘,茶在生活中,在毎个人的心中。如今,茶苑依旧开着,春天来时,玉兰花、太阳花依旧开着,山风依旧和着春夏秋冬的阳光普照着,如果当年的茶叶寺尚在,理所当然为茶叶寺更换着颜装,但那洁泉绕寺的灵动没了,每每想起来,很是感伤,很是无奈。

脚底下的罗山洼里还有一种野生茶,叫山里红茶,它很有益处。山里红茶树夏季结红色小果实可生吃,味如山楂,叶子晒干后抖落即为茶。这种茶树尤其适应山间阴湿的环境中生长,根据民间长期饮用实践和现代科学研究证实,野茶山里红具有清热润肺、平肝益血、消炎解毒、降压减脂、消除疲劳等。也具有独特而灵妙的保健功效。

我遥望着这满山遍野的野花树木,心情跌宕起伏。千年过去了,一切物是人非。疏远往日的时光,回忆时空中的熟悉。柳枝新芽任依旧,东方旭日随荡漾。站在过往的路口,触景生情假闭目。你说红颜皆知己,我说知己独红颜,你说人生总匆匆,我说匆匆是人生。所有的思绪都吹响一个集点,所有的回忆又一次重聚在一块。努力地驱散,却总是散不开。每次朝着那个方向,沉在心底最后一道防线总会自然开闸。任风吹着那颗虚伪的内心,虽然它隐藏的很深,却总是忘不掉。一切虽已沧海桑田,而我却站在这永恒的山路风口,任眼泪洗刷我模糊的视线。心的初次碰撞,曾有过很多激动的泪水,但一切都在无言的结局里。我轻敲心门,试问那种情义,怎么如此让人恻隐。


上一篇: 算盘 七律

下一篇: 五行相克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