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小说   

《成长》第四十四章:建水厂,造水塔

作者:苑丁 阅读:44 次更新:2024-06-03 举报

   余庄村委会在徐国庆书记的领导下,顺民心遂民意,拿出一部分资金来让余庄村民百姓撤除多少年多少代人居住的窝棚草屋,统一规划建造成整齐漂亮的洋楼别墅,彻底改变了余庄的村容村貌,使余庄人在脱贫致富,奔向小康的道路上又大大地迈进了一步。
   徐国庆是个大忙人,既当余庄的书记,也不忘他的农业科学研究。本来他只指导他们徐家自然村十四户人家,如何科学种田,研究水稻的栽培和管理。如今他要管理指导全余庄农户的科学种田问题,千方百计地提高粮食的质量,增加粮食的产量、
   这样一来,田头地边就是徐国庆书记的办公场所。你要是找徐国庆书记,你就得往田头地边跑,在哪里你准能找到他。在百忙中,徐国庆书记有时候也会走村串户,找村民谈心了解情况。
   徐国庆看着余庄一家一户的洋楼别墅,整齐划一,整洁漂亮地矗立在余庄的村中心,心里感到特别满意也特别高兴。至于村居环境的美化绿化,他不担心,他相信各家各户自己会想方设法,千方百计打理好环境,会美化绿化好村居环境的。徐国庆深信用不了多长时间,一个美丽漂亮,空气清新,山清水秀的余庄会展现在人们的面前的。
   徐国庆书记最担心的是余庄吃水难的问题。徐国庆是在余庄出生,在余庄长大的,他在余庄当了十几年的生产队长,如今他又成了余庄的大学生村官,又当了余庄的书记。这些年来他耳闻目睹,对余庄的情况了如指掌。余庄村里原来有两个比较大的池塘,一个叫东塘,一个叫西塘。这两个池塘可以供余庄人的用水吃水问题。多少年来,余庄比较贫穷落后,缺乏卫生意识,他们在东塘或西塘是这边先刷粪桶,在池塘的那边淘米洗菜,吃水用水也都是同一个池塘里的。各家各户饲养的鹅鸭每天在池塘里嬉戏打闹,池塘里的水浑浊不堪,余庄人吃水问题便成了大问题。
   最近几年来,余庄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对生活的要求也高了。村民们认为东塘和西塘的水太不卫生了,他们开始追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对吃水的要求高了。余庄的村民百姓都到余庄村北边沟渠纵横的水套子里去取水挑水。
   这样一来,麻烦又来了。余庄到村北水系路途较远,足有二里路,有劳力的人家花点时间,花点力气,问题不大;可是那些缺乏劳力的人家困难就大了。
   那天,徐国庆书记到余庄村北的沟渠纵横的水套子里去考察如何开发利用余庄村北的水资源,在那里他遇到了来村北取水挑水的徐大爷。
   徐大爷的儿子徐顺仁,因车祸带了残疾,失去了劳动能力,家里的吃水用水全靠徐大爷了。徐大爷已经是七十几岁的人了,身上或多或少缠上这样那样的毛病,他吃力地挑着一担水,亦步亦趋,蹒跚地行进着。他走几步歇一步,歪歪扭扭,十分困难地向前走着。
   徐国庆书记看了心里酸酸的怪难受的。徐国庆紧走几步上前说:“徐大爷,我来替你挑吧!”
   徐大爷不好意思地说:“徐书记,不,还是我自己慢慢挨着挑回去。”
   徐国庆说:“没事的,我帮你挑回去。”
   徐大爷把一担水交给徐国庆说:“徐书记,你今天帮我挑了水,可明天呢?”
   “是啊!明天呢?”徐国庆书记挑着一担水一边走一步想着,帮徐大爷将一担水挑回去了。
   这件事给徐国庆的印象很深。晚上他睡在床上始终不能入睡,一旦闭上眼睛,徐大爷挑着一担水,亦步亦趋,歪歪扭扭,蹒跚艰难行进的形象就会在他眼前闪现;徐大爷的“今天你帮我挑了,明天呢?”这样的刺痛人心的话语时时在他的耳边萦绕,在他的脑际盘旋。
   徐国庆书记的脑海里像过电影一样,把全余庄一百八十户人家,在脑海里梳理了一下,取水挑水困难,吃水有困难的不只是徐大爷一家,余庄人的吃水问题必须解决。
   徐国庆书记盘算了一夜,要彻底解决余庄吃水难的问题,无非就是安装自来水。他划算来划算去,觉得从那么远的乡镇水站把水管子引进余庄,路途遥远,工程浩大,费用之高不言而喻。要是在余庄村北的水套子里,建造水塔水站,就近取水方便得多,说不定还能为余庄创造点收益呢!
   当然,仅仅余庄一百八十户人家建造水塔和水厂是不划算的,但如果联合余庄临近的一些村庄,让他们村子把水管子引进余庄的水厂,通到他们村的每家每户,使他们也能就近用上清纯甘美的自来水。这样既方便了他们用水,余庄水厂还可以按月抄水表,收取水费,建塔造水厂的钱还是可以收回来的。
   徐国庆是科研人才,他做事都离不开调查研究,从中找出科学依据,觉得可行了,才去认真努力实施。关于在余庄村北造水塔建水厂有很多事情有待他去调查研究。
   徐国庆又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去了余庄的村北沟渠纵横的水域。他看中了那条乌龙沟。他跳进乌龙沟游泳了几趟,测试它的水深,又上岸沿着岸边行走,查看乌龙沟的走向,最终流向哪里?徐国庆发现这条乌龙沟既宽敞,水又很深。看看乌龙沟的走向,它一直延伸到外河,连通了秦淮河,秦淮河又通往长江,注入大海。所以这条乌龙沟的水是通江达海的,是不会枯竭的。乌龙沟的水清纯甘美,非常干净爽口。徐国庆认为在乌龙沟畔建造水塔,修建水厂是非常合适的。
   乌龙沟远离村庄,没有污染,虽然一场暴雨后,沟渠里的水变得浑浊不清,十天之内不能沉淀变清,然而通过水站处理后,水会变得清澈甘美的。
   徐国庆在勘察过乌龙沟的情况后,又走村串户,找了一些村民群众向他们了解情况,征求他们的意见。
   徐国庆书记把情况一说出来,就调动了大家的情趣,引起了大家的兴趣。他们纷纷议论开了:有的说,现在都要树新风讲文明,可是余庄村民不讲卫生的现象仍然存在,村中的两个池塘,东塘和西塘的水,本来供应村民吃水是很方便的,如今被糟蹋的脏兮兮的,不能吃不能喝了;有的说,余庄村委会应该狠抓一下,不让人们在东塘和西塘里清洗脏东西;有的说,你不让人家在东塘和西塘里洗衣浆衫,不让他们在东塘和西塘里洗刷脏东西,你让他们上哪儿去洗刷呢?有的说,统一规定只准在一个池塘里洗刷赃物,另一个池塘净化后,专供取水吃水用;有的说,算了吧,我们的前辈们,历古以来都是这么用的,还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吧,千滚无毒;有的说,算了吧,还是老老实实到村北的乌龙沟去挑水吃吧;有的说,你倒是有力气去村北的乌龙沟去挑水了,这么远的路,对那些缺少劳力的人家来说,困难就大了······
   大家各抒己见,议论纷纷,你一言我一语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徐国庆书记听了笑着说:“你们说的都有道理,我看要想彻底解决余庄吃水难的问题,吃的卫生,吃的安全,吃的放心,那只有安装自来水。”
   大家听了,都赞同安装自来水。他们也非常高兴,认为安装了自来水,一切问题都解决了。
   徐国庆书记说:“我初步考虑,在我们余庄村北的乌龙沟畔建造水塔和水厂,把乌龙沟的水经过处理后,用管道引进余庄的每家每户。”
   余庄的村民群众听说要建造水塔水厂,感到特别高兴,都说:“我们余庄通上自来水,也像城里人那样生活了,真是美极了,方便极了。”
   徐国庆书记看着余庄的村民百姓开心高兴的样子,也被感染得开心高兴地笑起来了。
   这时候,有一个村民提出了疑问:“光我们余庄一百八十户人家,建水塔又建水厂,还要安装自来水管道,那样的成本有点高了,将来水费也出不起啊!”
   徐国庆笑了笑说:“我们可以联合余庄左右临近的村庄,让他们把水管引进他们村庄的每家每户,能有几千上万户用水,我们余庄水站每月去抄水表收水费,这成本还是可以收回来的。”
   有人激动地说:“这样好,从长远看,水站还可以给我们余庄带来不菲的收益呢!”
   徐国庆书记也十分赞同说:“没错,往后这笔收入是不错的,而且非常稳定。”
   大家都认为,这是个好办法,既解决了余庄吃水难的问题,也给余庄带来了不菲的经济效益,一举两得,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徐国庆又去访问了余庄八十岁以上的老人,询问他们在他们有生以来,有没有看见余庄村北的乌龙沟干枯过?
   有一位余老爷爷,蓄着长长的白胡须,他精神矍铄,用他那干瘪枯瘦的手摸的白胡须说:“我从小到如今已经将近九十岁了,从来没有看到乌龙沟干枯过,也没有听前辈们说过乌龙沟干枯过,只听说乌龙沟是不会干枯的。”
   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说:“乌龙沟是永远不会干枯的,不然就不叫乌龙沟了、”
   徐国庆饶有兴趣地问道:“那是为什么?”
   这位老人就把他知道的关于乌龙沟名称的由来的神话传说描述了一遍。
   老人清了清嗓子说,据说那条乌龙沟原本不叫乌龙沟,是一条无名的小溪流。一天中午,东南天边的云端挂着一条乌龙,随着乌云的翻滚奔涌,狂风大作,天空中黑压压的乌云瞬间从头顶压过来。霎时间带来了狂风暴雨,令人惊骇。那条乌龙就乘风驾雨直奔余庄村北而去,一个通天接地的闪电,一声惊天动地的雷鸣,那条乌龙落在余庄村北的那条无名小溪流中。随后那条乌龙在小溪流中打了几个滚,吸干了小溪流中的水,腾空而起,又驾着狂风乘着暴雨而去了。
   人们听得入了神。
   老人喝了口水又说,从那以后,那条无名的小溪流不见了,变成了一条又深、又宽、又长的沟渠了,人们就把它命名为乌龙沟。
   那位八十多岁的老人神乎其神地说:“这样的乌龙沟,沾着乌龙的灵气,怎么会干枯呢?”
   徐国庆听了这个美丽神奇的神话传说,不觉笑了。徐国庆是个科技人才,他用科学的思想分析破解了这个故事。他觉得古时候科学技术落后,人们对宇宙天象缺少认识,就会产生一些神话传说来解释宇宙天象,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又反映了人们的美好愿望。
   徐国庆认为,这条乌龙沟又深又宽又长,连着秦淮河,通江达海,当然是不会干枯的。这对余庄在那里建水塔水站是非常有利的。水塔水站建成后,乌龙沟里的清纯甘美的水,就可以通过自来水管道,源源不断地流进余庄的每家每户,余庄人吃水难的问题就可以彻底解决了。
   徐国庆又召集村委们开了一次会议,在会上他把他考察了解的情况作了详细介绍,还把他的想法和打算向村委们作了通报。
   大家听了,都觉得在余庄村北的乌龙沟建水塔和水站,安装自来水,解决余庄村民吃水难的问题,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情。
   农业主任时克艰说:“这个吃水难的问题早该解决了。可是余庄贫穷,没有资金,什么事都做不成。”
   林业主任恭喜说:“过去村民们都是吃的东塘和西塘里的水,村民们不讲卫生,在东塘和西塘里刷马桶,洗粪桶,什么脏东西都在里面洗刷,淘米洗菜也在这两个塘里,喝的吃的水还是东塘和西塘里的水,现在想想脏兮兮的真要呕吐。”
   妇女主任余蓝莓无可奈何地说;“大家没有办法,都到村北的乌龙沟去挑水吃。”
   “乌龙沟的水倒是干净,又清纯甘美。”林业主任恭喜说,“可是路太远,对有些人家来说,取水挑水的困难就大了;再者,遇到一场暴雨,乌龙沟里的水,变得浑浊不清,十天半月也不能还原,不见清澈。”
   “挑回来用明矾打一打就行了。”有人这样说。
    农业主任时克艰说:“明矾水吃多了对身体会有伤害的。”
   徐国庆也说:“明矾水吃多了,对人体是有伤害的。”
   年有余村长说:“路太远,挑一缸水,来回奔跑,差不多要耗费一个上午的时间,对一些无劳力的人家来说,太难太难了。”
  “ 吃水问题必须解决。”徐国庆书记斩钉截铁地说,”余庄村委会决定在村北的乌龙沟畔建水塔造水站,把自来水引进余庄的每家每户。”
   年有余村长不无担心地说:“光我们余庄一百八十户人家,建水塔造水站,还要通管子,其成本太高了。”
   徐国庆胸有成竹地说:“我们可以联系余庄左右临近的村庄,让他们把自来水引进他们村庄的每家每户,大家都能吃上干净清纯的自来水,谁不欢迎呢?我们余庄水站每月去他们村子每家每户抄水表,收取水费,我想这建水塔造水站的成本是可以收回来的。”
   余蓝莓妇女主任说:“从长远利益来看,水站还能给我们余庄赢利呢!”
   年有余村长听了也无话可说了。
   这样,在余庄村北乌龙沟畔建水塔造水站,把自来水引进余庄村民每家每户,彻底解决余庄人吃水难的问题,在余庄村委会获得通过了。
   徐国庆书记不辞劳苦走访了华家边、李家庄、张家村等好多个村子,把建水塔造水站的事情,跟他们一说,他们都欣然同意,都打算把管子从余庄引进村,引进每家每户,大家都能用上卫生干净,清纯甘美的自来水谁不高兴呢?
   听说余庄要建水塔造水站,安装自来水,有好些村庄都主动找上门来,要求安装水管子把自来水引进他们村庄,送达每家每户。徐国庆心里高兴,都一一地答应了他们。余庄建小型水塔,造小型水站,安装自来水的村子多了,用户也多了,成本会大大地降低的。
   林业主任恭喜担心地说:“这么多村庄,这么多人饮用自来水,乌龙沟的水会不会给喝干哟?”
   徐国庆调侃说:“乌龙沟的水沾这乌龙的灵气,是不会干的。”
   农业主任时克艰也不无担心地说:“万一吸干了怎么办?”
   “乌龙沟通江达海,水源充足,是不会干枯的。”徐国庆胸有成竹地说。“万一吸干了,我们还可以从秦淮河里引水进来嘛。”
   农业主任时克艰拍着自己的脑门说:“我怎么没有想到呢?”
   林业主任恭喜笑着说:“这样我们余庄水站的收入就可以了。”
   “何止可以?”徐国庆书记满怀信心地说,“这么多村子,这么多人家用我们余庄的自来水,其收入也不菲。”
   农业主任时克艰和林业主任恭喜都会意地笑了。
   徐国庆书记把建水塔和水站的工程交给了余庄建筑装潢公司。余庄建筑装潢公司的员工们通过几个月的拼搏奋斗,在余庄的乌龙沟建起了水塔和水站,把自来水引进了余庄和其他临近的村庄。通水供水这一天,各个村庄都张灯结彩,燃放鞭炮,敲锣打鼓,热热闹闹,欢欢喜喜庆祝通水典礼这一喜庆的日子。
   从那一天,那一时刻起,余庄和左右临近的村庄,总共有十几个村庄,近万户人家用上了干净卫生,清纯甘美的自来水,大大推进了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