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库 >> 新闻   

军人作家为什么那么厉害?

编辑:admin 阅读:1310 次更新:2021-03-10 举报

  一些军人作家很厉害,能写出优秀的作品。但并不是说一般作家不厉害,而是说军人作家写出的作品更硬气,也更能保持持久的创作力。

  莫言是军旅作家,小时候总是吃不饱,到了军队能吃饱了,写小说能赚钱,也就写了下去,一部接一部,《红高粱》、、《酒国》、《檀香刑》、《蛙》等,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阎连科也是军旅作家,写成《日光流年》、《丁庄梦》、《受活》、《母亲是条河》等,曾经获得过老舍文学奖、卡夫卡文学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还有裘山山、王树增等军旅作家,都很出名。那么,为什么他们都很厉害?

  并非他们打仗很厉害,而是写的作品很厉害,能够获奖,也能够让人们一睹作家风采。或许和他们的军人气质有关,军人以服从为天职,他们的作品更多的体现出服从自己内心需求的特质,而不是服从外部的命令。文学求真求美,并不强调粗制滥造,也从来不以作品多取胜,而是以质量取胜。军旅作家更多的体现出一种钉子般的精神,长期扎根文学这块沃土,并不断钻研,凭借韧性精神,终于写出一部又一部优秀的作品。并不像一些业余写手那样,写着写着就不写了,算是半途而废,没什么出息了。

  他们大多有着从军的经历,有的还长期生活在部队,挂着军衔,但并不影响他们的创作。他们更愿意走出军营,亲身体验作品中描写的生活原型,并做出自己的独特虚构。毕竟,长期远离生活的虚构并不是很好,也会逐渐走向创作的死胡同。实地走访更能贴近生活,查找资料更能还原当时的历史。说实话,军旅作家这方面做得的确不错。

  莫言虚构高密东北乡,阎连科虚构瑶沟,裘山山虚构了西藏,王树增虚构军营生活的同时更倾向于实打实。当然还有更多的军旅作家写出优秀的作品,但他们的名字似乎都和解放军艺术学院、鲁迅艺术学院等相关联,也就是说,他们大多经受过专业训练,并非自己摸索着写就写出了很大的名堂。

  解放军艺术学院培养了无数的人才,鲁迅艺术学院建立于抗日战争时期,培养的文艺工作者更是不计其数。军旅作家们经过专业化训练之后,大多能在创作的道路上奋斗不息,当然也能不断创新,写出属于自己风格的作品。

  军旅作家有着军人的特质,能吃苦耐劳,能坚韧不拔,知道创作的红线在哪里,又通过摸索,知道创作的突破点在哪里。凭借不断创新的精神,敢闯敢干的精神,写出很多好作品,即使遭受挫折,作品被封禁,也不惧怕,继续创作。阎连科写出《为人民服务》之后,好悬没有卷铺盖卷回家,但他早就想好了,不干了就回家养鸡,总得活人吧?后来留下来,又写出了很多好作品。他们大多敢想敢干,能看得开,也能舍出来,说到底就是具有牺牲精神,一旦具有牺牲精神也就具有了无与伦比的为艺术而献身的忠诚,当然也就写出了好作品,创造了好成绩。

  如此一来,很多作家不具备他们这种牺牲精神,尤其是生活在体制内的作家,更是乐于享受固定的创作风格,享受功成名就的感觉,其实相对于创作而言,这种感觉恰恰是最危险的。虽然军旅作家们最终也生活在体制之内,但保持不断创新的姿态,即使危险也要一往无前的精神是一般作家所不具备的。他们没有什么废话与踌躇,干就得了,一条道跑到黑,不断开放自己,不断吸收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以及外国文学的优点,也就变得比较自由了。

  军旅作家的作品都很过硬,人们读的时候应该读到他们的创作精神,而不是仅仅读到文本。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