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散文   

求智巷6号

作者:王开阳 阅读:103 次更新:2024-05-27 举报

   上世纪60年代初,文二街。

   走出杭州师范学校的校门,沿着步行街往东经过杭州幼儿师范学校的大门和围墙,一直走到马路的尽头,对面,是一座简陋的露天电影场和逼仄狭小的商场,沿围墙向向右转弯,在西溪河下前行数十米,跨过一爿又窄又陡的石砌小拱桥下宁桥,顺着一条两边房屋稀疏的无名小巷一路往前,便见两扇紧闭着的校门和一栋人字形屋顶的两层教学楼,大门边的墙上挂着“浙江省立杭州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的校牌,学校与其周围的民居均与田间、庄稼为伍,显得冷清而寥落。

 

 一

 

    杭州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简称 “杭师附小”,其前身可上溯到1906年杭州知府世善捐资兴办的一家私塾,第三年私塾更名为“杭州府官立初等小学堂”学堂坐落在西湖湖畔,虽说是初等小学堂,但校舍颇成规模,在办学时间上恰好与杭州师范学校前身,1908年成立的“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相吻合。民国二十年(1931),省立杭州师范学校在南山路正式挂牌,之后,杭州市立清波小学成为它的附属小学。

   抗日战争打响后,杭州师范学校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11月开始撤离杭城,女生坐船,男生徒步,直达浙北山区的丽水县碧湖镇,附小随杭师内迁,但师生没跟上。第二年7月,杭师等7所学校在碧湖镇成立“浙江省立临时联合中学”,杭师为其师范部。为缓解师范生见习、实习的燃眉之急,同年8月,借碧湖镇上街头的叶家祠堂开设联师附设小学,三年后的冬天,又在上街头“蛙蟆坟”修建教室、办公室、纪念厅、教职员宿舍、食堂等一应俱全的茅房校舍,正式命名为“浙江省临时联合师范学校附属国民教育实验学校”,校名有点长,简称“联师附小”。两年之后,联师附小已形成16个班级、近800名学生、约60名教职员工的规模。

   彼时,省立联师虽处于浙北贫困山区,却聚集了一批著名的爱国人士,其中有现代学者蒋伯潜、数学家俞子夷、画家、现代美术教育家姜丹书、音乐教育家,李叔同学生刘质平和顾西林等,师资出奇地好,在杭师校史上除浙一师外,无一能与其比肩。附小教师则大多为本地人士。

   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省立联师及其附小一起迁回杭州南山路原校址,依然署名“省立杭州师范学校”和“省立杭州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新中国成立后的1956年夏,杭师从南山路迁往文二街27号富丽堂皇的宫殿式新校舍,附小也跟着迁址文教区,分三处落户。四年后,在离下宁桥不远的一条无名小巷里建造新校舍,仅有一幢人字形屋顶的二层教学楼和一座不大的礼堂,至70年代,小巷因杭师附小的存在而取名“求智巷”,附小也拿到了“求智巷6号”的门牌号。

     “文革”期间,杭师与附小开始分道扬镳。1978年,杭师升格为杭州师范学院,杭师附小早在8年前就更名为杭州市学军小学。没过几年,学军小学在杭城社会声名鹊起,连学区里的老房子也跟着鸡犬升天,房价连年飙升,乃至一房难求。如今,学军小学求智学区内的二手房依旧是杭城小学学区房中房价最高,流转也最快的老房子。

       2019年,在北京举行教师节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会上,杭州市学军小学被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彼时,它的大名除了学军小学,还有杭州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小学的称谓。

 

 二

 

       1963年,家居杭师附小近旁的林平入读该校,他的两个姐姐也与其同校在读高年级。在他进入知命之年之后,忽然怀念起儿时读书的小学及其老师和简陋的校内情景,于是以“不能忘记的时光”为题写了一篇回忆短文,文中还原了四十多年前杭师附小的一些真实场景和教师的风貌,笔者摘录了其中几个小节文字,并将其串连在一起——

    记得当时学校东面是一大片稻田,春天一到,田野里变得绿油油一片,一条小路通往建工厅宿舍和邮电宿舍,这是东边的学生上学的必经之路。学校周围有不少水塘,西大门外是红旗大队的一个晒谷场。那时学校仅有一栋两层教学楼和一个小礼堂,东南面设一操场。操场不大,后来学校把前面的小土坡征用下来,铲平后才扩大了面积……上下课还是一位姓陈的大伯用手摇着铜铃报时,老师们都自己带米,在礼堂边简易的伙房里蒸饭吃。

    父母说,杭州师范学校将最好的尖子生都留在附小任教,目的就是要竖一块响当当的牌子。当时的老师工作十分认真,我的班主任朱荣珍老师第二节下课是不回办公室的,她总是站在讲台上,监督每一个学生把四节眼保健操做完,对不规范和敷衍了事的同学还一遍遍地予以演示并纠正,天天如此,一日不拉。

    学校的课余生活也很丰富,杨一青老师的绘画班,贾敏老师的文艺班,沈培青老师的体育训练班,这些都是同学们丰盛的课余大餐……

   现今,当我们透过林平的眼睛看到的,是在上世纪60年代,杭师附小虽规模不大,设施也十分简陋,但年轻的教师们意气风发、艰苦奋斗的场景和精神,同时,林平亲历的这一时段小学母校的情景,正好处于杭师附小与学军小学校名的转接期,从而为杭师附小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历史资料。

 

 

   上世纪50年代,杭州师范学校师资出众,名师如云,当时杭州市仅有的7名中学一级教师中,杭师的周天初、顾西林、唐兆祥、袁恒初就占据了其中的半壁江山。从城里的南山路搬迁到近郊的文二街,师生又常年处于乡间般的静逸和不受干扰的状态,加上周边学校良好校风的相互影响,学校不乏品学兼优的学生。

   俗话说,“近水楼台先得月”,从50年代初开始,为提高附小的教育质量和社会声誉,杭师源源不断地向其输送优秀毕业生。在60届的优秀毕业生中,18岁的杨一青被分配在杭师附小担任语文教师。如今还有学生记得他当时上课的样子:有点蓬乱的头发,一条灰色的围巾圈在脖子上,有时还遮住部分嘴巴……

   “刚入附小,我的目标很简单,就是当一名学生喜欢,家长满意的好老师”,杨一青如是说。在语文教学领域耕耘了二十多年之后开始出任学军小学校长,其后又为“办一所理想的中国城市小学”奋斗了二十多年。

   有人说,杨一青校长是“站在当下做未来的教育”,此非虚。早在1992,他就提出了“整体观念、主体思想、个性发展、和谐关系”的富有前瞻性的办学理念,七年后,又提出“培养个性化学生,适应国家现代化要求,走国际化发展道路”的更为清晰、更具超前意识的“三化”办学目标。

   为显具体,讲一个故事——

   2009年暑假的一天,学军小学三年级女生薛逸歌的父亲走进了校长办公室,他是来向杨校长递申请报告的,这申请报告说简单也简单:希望学校同意让薛逸歌上午在校读书,下午回家练习钢琴。但这一看似不大不小的要求几乎要颠覆小学全日制学制了,事关重大,班主任显然是做不了主的,于是他不得不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找到杨校长。不料,杨校长非但没有质疑他的申请,反而爽快地答应了他的要求——其实,在当时,一个小学生只上半天课,在全市小学中还没有先例,作为校长,他是“冒了一些风险”的。

   薛逸歌父亲得到校长的允许后一路唱着小调高兴地回家去。第二天,薛逸歌便开始她的“半日制”就读——上午在校读书,下午在家练琴,落下的功课由老师找时间给她补上。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薛逸歌能享受全市小学生都没能享受的这一特殊待遇呢?说来话长——

   薛逸歌4岁开始学弹钢琴,启蒙老师是从德国归来的一位钢琴家,当时住在她家楼下的一名叫北村香织的邻居(曾为浙江音乐学院钢琴系教授),之后,薛逸歌经历了一条漫长和刻苦的习琴之旅,在20077岁时,她参加“亚洲明日之星钢琴比赛”,获得“最具潜质奖”;过了四年,她又参加香港“亚洲钢琴公开赛”儿童组比赛,与来自日本、韩国、中国香港等地的选手同台竞技,一举夺得儿童A组第一名。12岁时,在上海遇到一个偶然的机会被位于莫扎特故乡的世界著名音乐学院——奥地利国立莫扎特音乐学院天才少年班破格录取,成为当年该校年龄最小的学生。那年,薛逸歌刚从学军小学毕业不久。

   此后不过几年时间,一位具有国际视野、前途不可限量的天才少女钢琴家诞生了,而学军小学充当了她成长的摇篮2015年,薛逸歌由奥地利前往美国,师从国际著名钢琴大师美国新英格兰音乐学院教授亚历山大·科桑提亚,并多次在国际钢琴演奏比赛和国际音乐大奖赛中获得一、二等奖

   在她出国留学的第五年,即201710回国,在杭州浙江省音乐厅举行“薛逸歌慈善钢琴音乐会”,音乐厅500个座位座无虚席,一票难求

   在舞台上,刚满18岁,身穿白色衬衣,蓝色礼裙的薛逸歌演奏了《巴赫平均律》、《彼得鲁什卡》等经典曲目。当她在键盘上敲下乐曲的最后一个音符,将右手高高扬起,干净利落地结束了这场演奏,然后从容地从琴櫈上站起身,这时,她首先想到的是将杨校长请上舞台,与她一起分享观众报以的雷鸣般掌声和递上的一束束鲜花

捧着一大束鲜花的薛逸歌向观众坦言,正是当年杨校长允许她半天上学半天回家练琴,才有了现在的薛逸歌。同样在舞台上捧着一大束鲜花的杨一青则对她赞赏有嘉:当年你以学军小学为荣,现在学军小学以你为荣!

   一年后,薛逸歌又一举考入美国欧柏林音乐学院,师从国际钢琴泰斗邓泰山教授。那年,为参加小学母校建校110周年庆典活动,她特意从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市启程赶回杭州。在庆典活动现场,她为老师们演奏了《肖邦奏鸣曲第一乐章》,这是她又一次向小学母校感恩。

 

 四

 

 杨一青从教近半个多世纪,荣誉称号、高大上的职称拿了一大把——杭州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兼职硕士生导师、义务教育浙江省小学语文教材主编、浙江省教育学会副会长、杭州市人民政府专家咨询委员、省功勋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小学十大明星校长、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委会杰出贡献奖……令人惊讶又敬佩不已。

 2007年,杨一青在杭师附小及其后的学军小学服务了47年后光荣退休,之后,他并没有像一般人那样在家安享晚年,而是受聘于学军小学荣誉校长,继续参与学校的决策和领导层工作,每天顶烈日冒风霜,风雨无阻地坚持上下班。

与此同时,他还接受了另一份奉献教育、同样费心费力的工作——担任由浙江省教育厅直管、省教育行政干部培训中心组织的校长培训项目——浙江省“杨一青名校长工作室”导师,向全省各地年轻校长传授自己的办学理念和经验,替学校工作的发展点”“把脉”,促进这些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更上一层楼。

仅以2017年为例。3月,在余姚市,杨一青带领20多名学员(校长)参加该市第二实验小学举办的“培养中层干部,提高管理水平”主题研讨活动;5月,在建德市,他与“名校长工作室”的同事与学员一起参加在乾潭一小举行的第四期第13次活动主题研讨会;12月,在天台县,他又带领一个考察团在该县实验小学参观指导。是年, 76岁,早已过了古稀之年,却多次跋山涉水地出城去外地进行现场考察、研讨交流和下校指导。虽然,从照片上看,在活动现场,他显得一脸疲惫。时至去年年底,他又带领30名学员冒着凛冽的寒风在兰溪市兰江小学举办主题研讨会,助力该校中层干部成长。这已经是“杨一青名校长工作室”举办的五期第9次活动,是年杨一青已过82岁。

 “杨一青名校长工作室”组织的校长培训班以独特的“诊断式”模式和良好的效果被业界称为“一个学员都想‘留级’的培训班”,至今已历时16年之久,培训小学校长155名,还有30名学员正在培训中。这是他年过古稀依然在教育这片热土上耕耘不奋斗不而结出的累累硕果,令学界瞩目和钦佩不已。

在某期培训班的结业典礼上,学员们想给他们的导师一个惊喜:大家拉起一条五米长、写着自己祝福语的特大横幅,上书七个大字:“杨老师我们爱您!”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杭师校园里的著名音乐教育家、曾担任过中国音乐家协会浙江分会第一届主席的顾西林,虽然已年过七旬,但依然在女生宿舍二楼十几平方米的小屋里教授弟子胡琴、扬琴、小提琴等各种琴术。那些受过她恩泽的学生,毕业后不少担任小学音乐教员并有所建树,有的还成为我国儿歌作词、作曲队伍中的一员,其中,便有66届毕业生贾敏活跃的身影。

1963年,贾敏入读杭师,刚好是我入职的第一年,担任他们班的语文教师和副班主任,贾敏文静好学、喜好音乐、也善琴术,毕业后被分配在杭师附小担任音乐教师,数年后,她又下苦功钻研作曲,教学之余埋头于儿童歌曲创作,在从教三十余年间,由她谱曲的儿歌多达100余首。《数不清》、《蜗牛的笑》、《小鸡拔河》、《三只蚂蚁去旅游》、《外婆家的路》,还有《大石头》、《小荷尖尖出水啦》等被杭州“‘天堂儿歌’演唱和创作大赛”认定为创作歌曲比赛曲目,不少作品获“最受少年儿童喜爱歌曲奖”2018年,人民音乐出版社主办《阳光宝贝·快乐的歌》第四届幼儿歌曲演唱大赛,组委会推荐200首精选歌曲,作曲的《蜗牛的笑》入选其中。她还与著名词作家邬大为(《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词作者)合作,创作了《可笑的懒猪》,也是儿歌中的精品。

在杭师附小,贾敏与杨一青由过从甚密到结为伉俪。在全民抗疫期间,两人宅在家里,觉得应该为抗疫做点什么,于是合计创作一首抗疫儿歌,以强化对孩子的教育。他俩说干就干,一个作词一个谱曲,新版《找妈妈》就这样诞生了:“妈妈穿着白大褂/剪掉长发就出发呀/治病救人去远方/我天天在想妈妈……”用儿童直白的形式,构思了“屏幕上面找妈妈”的一个个细节,最终落在“白衣天使都是好妈妈”的颂赞主题上,儿歌节奏自然明快,颂唱朗朗上口。杨一青后来告诉我,不少小学已经开始在教唱这首儿歌了。

贾敏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儿童音乐学会会员,担任过浙江省儿童音乐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杭州市音乐家协会理事等职,也曾多次被授予“杭州市优秀园丁”、“杭州市中小学艺术教育先进工作者”、“浙江省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等荣誉称号。

 

   时下的某一天,学军小学一名学生在校园网上发文道:“我是学军小学的,求是校区不错,我们老师学生都很好,还有高科技电子白板。呵呵……因为学校门口是条小巷子,所以可能车比较多……”

一副可爱的样子令人发笑,同时,他点出了时下的求智巷依然狭小的特点。


上一篇: 顽强拼搏

下一篇: 懒猪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