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散文   

记住蜀山贺知章

作者:王开阳 阅读:102 次更新:2024-05-26 举报

在萧山,无论市井还是乡里,最有声望和影响的古代名士非贺知章莫属。区内有知章村、贺知章小学、贺知章学校、知章公园等以贺知章姓名命名的村落、学校和游憩场所,使那些居住在萧山1420平方公里土地上的人们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贺知章(659年—744年),字季真,号四明狂客,盛唐越州会稽永兴县蜀山乡史家桥村人。蜀山是座很小的山,海拔不过几十米,方圆比孤山还要小,离湘湖约二公里。史家桥村又名思家桥村,早先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村落,村里有个贺家园,为乡贤贺知章的故居,故居前有一段不长的村道,后人叫它“百步禁界”,据传在古代,官宦至此,为表达对贺知章的敬意,文官须下轿武官要下马,故有“禁界”之名。如今,贺家园已变成了一家苗木场,“百步禁界”则成为杭州绕城高速公路南线的一段路基,早已无迹可寻。

史家桥(思家桥)是知章村内的一个自然村,村内有座风景秀丽的小山峦文笔峰,文笔峰旧时称塔山,也是后人为纪念贺知章而名。小山的北麓,有一座由明代兵部尚书胡宗宪在嘉靖四十年(1561年)奉旨督建的科举功名牌坊“甲科济美”坊,在乡间高高耸立。牌坊坐北朝南,为石质四柱三门三重檐结构,高约8.5米,明间宽3.5米,次间宽1.9米。檐顶呈品字形,中间凸出部分及两侧分别由八组和四组象鼻昂斗栱组成,南北横额镌有“甲科济美”四个楷书大字,上下横梁饰以镂雕双龙戏珠及卷草纹样图案,顶部镌有御赐“恩荣”二字,无论远观还是近视,“甲科济美”坊的整体形状和精湛的石雕工艺都十分惹眼。牌坊上刻有当地十三位黄姓举人及进士名单,这才是树立“甲科济美”坊的重点,因为它向往来的商人、农夫诸辈显示,这里原来是一方称得上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地方。

贺知章中状元之后,便离家去了遥远的京都长安(今西安),在朝廷为官长达五十多年,一次都没外放过。为了寄托对家乡和老家的思念之情,他特意命人在村子里建造了一爿小桥,其后,乡人便叫它思家桥。由于这一带不时地有人考中进士、举人而外出做官,他们也怀有与贺知章同样的思乡情结,思家桥也因此不断地有人出面进行修缮和重建,使其有幸保存到现今。

永兴县便是当下的萧山区。萧山置县已有2000多年历史,余暨为其最早的县名。据传至三国期间,殷汉代末年民间流传一则民谣,曰:“天子当兴东南三余(即余姚、余暨、余杭)之间”,吴国孙权当真于黄武年间(222年—229年)改“余暨”为“永兴”。至唐代天宝元年(742年)再由“永兴”改成“萧山”,萧山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贺知章为我省有史可稽的第一位状元,有一身的故事。

开元十四年(726年),惠文太子李范逝世,皇上下诏挑选牵引灵柩和唱挽歌的“挽郎”,时任礼部侍郎的贺知章奉召进行挑选。当时,承荫子弟争着抢着地要当这个挽郎,从中取舍实在是件出力不讨好的事。果然,那些落选的王孙公子便在贺知章家门口大吵大闹,非要贺知章说出个理由来不可。贺知章的家丁哪敢去惹他们,眼看家门是出不去了,贺知章只好叫人靠墙搭了架木梯,爬上墙头探出脑袋去跟墙下吵闹不休的人理论,这一无奈之举被朝廷官员好一番嘲笑。之后,他被调任工部侍郎,兼秘书监同正员,依旧担任集贤院学士。

贺知章为官一世均在唐玄宗在位时期,并得到玄宗的恩宠和尊重。

开元十三年(725年),玄宗到东岳泰山祭天,命群臣随他一同前往,至泰山山谷口,玄宗单独与宰相及外坛行事官登上泰山斋祀处。玄宗为保持灵山的清静洁净,不想让它过于喧闹,为讲解礼仪制度,于是将贺知章召上山。贺知章便进言道:“昊天上帝是君位,五方诸帝是臣位,帝的称号虽然相同,而君臣的地位并不相同。皇上应到山上去祭祀君位,群臣当在山下祭祀臣位。这的确足以垂范于来世,是变革礼法的大举措。然而祭祀大礼成于三献仪式,亚献爵、终献爵应与初献爵合在一处。”玄宗听后说:“我正想这样做,所以叫你过来问问。”于是诏命:“三献祭礼在山上进行,五方帝及众神座在下坛进行祭祀”。

李亨为太子时,贺知章被玄宗升迁为太子宾客,授予秘书监(故有“贺监”之称),由也是因诗文而名的左补阙薛令之兼任侍读,不想此事在东宫引起了一场风波。薛令之从妒忌贺知章进而大发牢骚,并在东宫墙壁上题写了一首诗,抱怨俸禄微薄,多年升迁无望,有讽谏玄宗之意。此举引起玄宗的不满,直接在一纸条上写了“听凭你自己安置”几个字,让人传递给薛令之,这可是明明明白地要薛令之走人了,薛令之无奈,只得辞官归家,一路步行回到厦门洪济山北,后居处得名薛岭。

晚年,贺知章自号四明狂客,愈发放荡不羁。他时常在平民聚居的地方游戏玩乐,而且有个奇特的习惯,就是每当他喝醉酒之后,便会不停地写诗撰文,颇令人奇怪的是,这些文不加点的诗文无需删改和修饰润色便有一定的赏读价值。

与他同时代的杜甫写有一首幽默谐谑的《饮中八仙歌》,一个不漏地勾勒“饮中八仙”酒醉后各种十分奇特的行为方式。诗歌开首两句是写贺知章的:“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意谓贺知章喝醉酒后骑在马上一路晃晃悠悠,前俯后仰,好像坐在一只晃荡不已的小船上。醉眼昏花的他一不留神掉进一口枯井里,竟然躺卧在井底的一汪浅水中呼呼大睡。不知是因为贺知章在“八仙”中年事最高还是醉态最为离奇,被杜甫列为“饮中八仙”之首。

贺知章擅长草书和隶书,并在民间名播四方,所以只要他一上街,在身后便会出现一群求他墨宝的人,一个个拿着纸张笔墨跟随不舍。碰到他心情愉悦,遇到开心事的时候,就会回过身去满足这些人的要求,在纸上随便写上十几个字。这些人见他写字就会欣喜若狂,拿着它当作宝贝似地一哄而散,接着,他写的字即在民间广为流传。

张旭是贺知章的好友,也是唐代著名诗人和书法家,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并称“吴中四士”。当时,能跟贺知章谈诗艺论诗道的,一个是张旭,另一个便是李白,三人常在一起饮酒赋诗,视为知音。张旭曾作《桃花溪》,诗曰:“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蘅塘退士批注:“四句抵得一篇《桃花源记》”。

据《新唐书•贺知章传》记载:“旭善草书,而好酒,每醉后号呼狂走,索笔挥洒,变化无穷,若有神助,时人号为‘张颠’”。诨号“张颠”的张旭也因醉态十分离奇,被杜甫写入《饮中八仙歌》中:“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被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谐谑一番的还有李白、李适之等人。

 

 

贺知章大李白42岁,两人的交厚和亲密,无疑是对对方才华的倾慕和惺惺相惜。在新、旧唐书《贺知章传》中并无两人交往的记载,而在《唐才子传•李白传》中则有大段的文字:“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沮之。白益傲放,与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酒八仙人’。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

贺知章与李白第一次见面已过古稀之年,其时李白的诗文才华还没有得到显露而被时人认可,李白将自己的诗作奉献给贺知章,贺知章读罢《蜀道难》一诗感叹不已,面对李白说道:“你可是被贬谪到人间的神仙呀!”随后不假思索解下身上佩戴的一件金龟饰物向店家换取一坛好酒,与李白一起饮酒论诗,颇为开心。此后,李白就被称为“谪仙人”。“金龟换酒”自然不会再有第二次,此后,贺知章每次出门总要在口袋里放些钱币。一次,他偶然路过袁姓人士的一所别墅,很想观赏一番里面的园林风景和叮咚作响的泉水,于是踱了进去,自顾自地坐了一会儿,不见主人出来,遂作五绝《题袁氏别业》:“主人不相识,偶坐为林泉。莫漫愁沽酒,囊中自有钱。”跟别墅主人袁氏隔空喊话:你莫要空愁无钱买酒,我的口袋里带着钱呢。

贺知章结识李白之后,专门在玄宗面前推荐李白,之后玄宗便在金銮殿召见李白,与他谈论时局国政,李白献上一篇颂文,玄宗看了甚是高兴,赐给他饭食不说,还亲自替他调匀肉汤,降旨命李白为翰林供奉。

一次,李白在玄宗面前喝得酩酊大醉,在替皇上起草诏书的时候,搁起双腿让高力士替他脱靴。高力士哪受得了这样的羞辱,就拿李白《清平调》中引用赵飞燕典故一事用来激怒杨贵妃。此后,每当玄宗要授官给李白时,杨贵妃便出来加以阻止。李白不见升迁则愈发高傲狂放,最终请辞,玄宗赏赐给他黄金,下诏让他回乡。

天宝六年(747年)李白到越中探访贺知章,当他听闻贺知章已经病逝三年,悲痛万分,几度落泪。之后,他接连写了二首《对酒忆贺监》:“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昔好杯中物,翻为松下尘。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狂客归四明,山阳道士迎。赖赐镜湖水,为君台沼荣。人亡余故宅,空有荷花生。念此杳如梦,凄然伤我情。”李白回首如梦一般的往事,怀恋贺知章这位忘年交,嘘嘘不已。

 


古时候,在朝廷为官没有“退休”一说,六七十岁还在仕途奔波的官员多的去了,贺知章八十多岁还在京城当他的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直到天宝三年( 744年),在他八十六岁时生了一场大病,期间神情恍惚,梦见自己游历天宫帝居,几天才苏醒过来。病愈后,他向玄宗请求告老还乡,并要在家乡当道士,玄宗看他实在已经老迈不堪才答应他的要求,贺知章又恳求玄宗赐周宫湖几顷水面作为放生池,玄宗又下诏赐给他镜湖剡川一角。

贺知章回乡前,玄宗为他举行了一个十分隆重的仪式,不仅亲自做诗相赠以送行,还让皇太子率领朝廷高官重臣在长乐坡为他饯行,各人以诗相赠,一一抱拳道别。之后,玄宗又命人将这些送别诗整理成册,由他自己亲自作序。

玄宗随即又将贺知章儿子贺曾升迁为会稽郡司马,赏赐给他绯鱼(即绯鱼袋,古时五品以上朝官的服饰),让他好好在家乡奉养老父。

当时仍在宫中任翰林供奉的李白作《送贺宾客归越寺》一诗相送,诗云:“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将贺知章归乡及乡间生活写得十分美好。

从长安启程的贺知章经过多日的长途跋涉,千辛万苦地回到萧山蜀山思家桥。为抒发他离乡别土五十多年的无限感慨,便随手写下了两首《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所写全是回乡第一时间的耳闻目睹。

一个已过耄耄之年的老人哪受得了归途中的颠簸和风寒,贺知章回家还没来得及去御赐的放生池放生,便在故宅仙逝,后被家人安葬在山阴(绍兴)县城东南九里的一座山上,墓地在山顶高高而立,《回乡偶书二首》也由此成为他的绝笔。如今,这一朴实无华,清新潇洒的诗篇已成为我国古典诗词中难得的上佳之作,并入选小学语文课本,妇歌孺唱,广为流传。

 

大唐名相陆象先是贺知章的姑表兄弟,《旧唐书•陆象先传》对他多有溢美之词:“象先清净寡欲,不以细务介意,言论高远,雅为时贤所服”,“在官务以宽仁为政”,“其政如一,人吏咸怀思之”,但这么一个“雅为时贤所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朝廷高官,却对贺知章的谈吐和才华大加赞赏,对人说:“季真言谈清雅,英俊有才华,我一天见不到他,浅陋和悔恨就会因此而生”,对贺知章表现出极其倾慕之情。

贺知章诗文皆精,以绝句见长,《咏柳》与《回乡偶书》二首尤其脍炙人口。可惜他写了五十多年的的诗文几乎散佚殆尽,至今尚存录入《全唐诗》的只有19首,没有像大多诗人那样有诗文结集存世。

唐玄宗天宝年间官至检校户部员外郎的窦臮,在《述书赋》中评述贺知章书法称:“湖山降祉,狂客风流,落笔精绝,芳词寡俦,如春林之绚采,实一望而写忧。”其兄窦蒙注云:“(贺知章)每兴酣命笔,好书大字,或三百言,或五百言,诗笔惟命……忽有好处,与造化相争,非人工所到也。”窦氏兄弟俩在评论唐名家书法时多有讥贬,唯有言及贺知章书法时却用词美好,推崇备至。

“与造化相争,非人工所到”的贺知章书法作品也与其诗文一样留存后世的少之又少。

 


蜀山民众认为,贺知章幼时“庙烛烷读”,为学刻苦勤奋,年青时为人重德尽孝、担母读经,壮年时为官谨言慎行、尽忠职守,年老回乡,致仕皇帝赐诗、百官送行,这些都是“知章文化”的内涵。长期以来,蜀山街道积极发掘、保护、传承、弘扬知章文化,筹划修建贺知章纪念馆。知章村村民为保护贺家园墙基、思家桥、百步寺等与贺知章有关的历史文化遗存,搜集流传在这一带的与贺知章相关的故事传说也是尽心尽力,致使“知章文化”逐渐成为蜀山街道乃至萧山区的一张金名片。

由于贺知章是浙东唐诗之路的先导,蜀山是浙东唐诗之路的源起地,由浙江广播电视集团组织拍摄的纪录片《诗狂贺知章》于2020 715日在知章村开机。近半年来,摄制组以纪实拍摄、故事演绎和名家解读唐诗等表现手法,努力还原贺知章从“四明狂客”到归隐故里漫长而壮阔的人生。

 

 

 


上一篇:

下一篇: 故乡三叠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