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库 >> 其他   

幸福是靠奋斗出来的 ——《最后的过拨人》赏析

作者:王世友 阅读:52 次更新:2024-04-04 举报

      《最后的过拨人》,作者蒋启发,笔名壮溪,我的朋友,洪江市作协会员。我们同在一城,可他从事社会治安工作,工作很出色。我俩也曾一度共过事,又同一时代,一个村的,做过邻居。看其文,知其行。他在文学上,一步步成长,我打心眼里高兴,并由衷地对他表示热烈祝贺!

   《最后的过拨人》,经江山文学推选为精品,确有它的过人之处。读了他的《最后的过拨人》,让我复活了一段已经遗忘的记忆。小时候,我也曾用过把肩和木轭子,可那时年纪太小,没机会参加过拨。而壮溪,用他的笔,复原了那段因交通滞后,而衍生出的过拨人来,以此凭吊父辈,不能不说取材新颖。当他第一时间告诉我,阅读之后,心里很震撼,喃喃自语:“千万别遗忘了那段父辈曾经奋斗过的历史,也不要把把肩和木轭子从记忆中移除,说不定哪天,我们还可‘申遗’。”

   在那交通落后的年代,我苗寨大山里,祖祖辈辈,为了生活,为了把山里的竹木运出,靠的就是那最原始的肩扛手挑。

   文章开头,壮溪置身于古色古香的黔城,这是一座有着上千年悠久历史的古城。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片冰心在玉壶”,就在此名胜古迹“芙蓉楼”完成的。壮溪,在黔阳古城公干二十余年,依然没忘生他养他的壮溪冲,更没忘壮溪冲的父老乡亲,这是很难能可贵的。看着南来北往的车辆,看着一车车摇摇晃晃的楠竹,自然想起苗寨大山里的过拨人,入题很自然,悠悠,让读者产生无限的遐想。

   《最后的过拨人》,如从行文结构上看,前后照应,构思缜密,层次分明,条理十分清晰。

   文本第十九段(倒数第二段):一九九七年冬,终于通车了……过拨人,也就失去了他的过拨功能。汽车轰隆隆,载着竹木运出了大山。这里含蓄点题,父辈们,就是这最后的过拨人。在行文思路上,这样安排,逻辑很严密,也显示出壮溪艺术手法的娴熟。

   文本第九段,一个“吹”字,拟物的手法,把骚黄牯、骟黄牯吹入山林,伐,削,过拨,为农忙春耕筹资;秋后伐木,砍,伐,削,过拨,是为了迎春节筹资。第十四段,和第十五段,就承接第九段的顺序。先写春天过拨,再写秋天过拨,条理十分清晰。

   《最后的过拨人》,还十分讲究真实再现,不虚夸,尽量复原当时的情境,修复那段被大家渐渐遗忘的历史。

   文本第十四段:“一人唱,二人和,骚黄牯们一路应和起来……”春天过拨,落英缤纷,宽厚的脚板,踏得泥水四溅。这些语言,真实地写出了春雨绵绵,过拨人当时的真实感受。他们唱着,和着,走着,他们一代代传承着,媳妇依然在灶台给男人蒸腊肉,煎糍粑,烤红薯……配合相当默契。这些都是当年苗寨真实的镜头再现。

   文本第十五段:“冬晨,壮溪冲的田畴,高坎,山湾,枯茎草叶,风霜高洁。路上,竹树低首,银发苍苍;路下,“狗牙齿”(植物)亮亮晶晶的……”秋天过拨,冬晨的环境:“田畴,高坎,山湾,枯茎叶黄,风霜高洁;竹树,银发苍苍;狗牙齿,亮晶晶的。”骚黄牯负重,喝气成雾,踏得狗牙齿咔嚓咔嚓作响。“嗷嚯嚯”接拨,震荡不息。这些都毫无虚夸地,从视觉、听觉上,复原了当时的情境。壮溪冲,初阳下,山山岭岭,分外秀美。那些骚黄牯,置身于苗寨独特的美景中,扛着竹木,像神话里的大力神,或轻快小跑,或小心翼翼转角。他们有的是力气,他们在奋斗,在创造幸福,在赡养老人,在抚育新生代。那“嗷嚯嚯”,“嗷嚯嚯”,像狼一样嗷叫,展示了那一代人坚毅不屈,勇敢拼搏的精神状态。这些都是当年过拨人的真实写照。

   文本第十六段,写父亲,生产队长,是队里的领头雁。他很细心,为大家准备充分,一根绳,一竹筒子酒,足可以见他是个很体贴的领导者。对环境描写,真实再现了当时的情景:冬天,寒雨霏霏,北风呼啸,路面结冰赤滑,硬梆梆的,大铁锤也只能砸个白印。可见父辈,在如此极端恶劣的环境下,毅然过拨,这种不畏困难的精神,是我们这些人应该学习的。

   《最后的过拨人》,语言简洁,文采藻饰不过,善用动词,把苗民的精神风貌表达得淋漓尽致。

   文本第二段,壮溪介绍壮溪冲,很独特的地理位置,用雪峰山余脉楠木山北麓一条狭长的裂谷,就交代得十分清楚。竹海茫茫,松杉苍苍,山民守着大山发愁。过拨,是其运输竹木最省力的肩扛方式。入题十分简洁明快。

   文本第四段,壮溪,在文本中,看似轻描淡写:扛一根木头,或一捆楠竹,下松梁,穿竹林,过溪坎,走田塍,风风火火。不管是过拨,还是独挑,都是艰难困苦的。而壮溪用“下,穿,过,走”几个动词,写出了壮溪冲苗民勤劳,麻利,腿脚轻快。他们在创造幸福,乐观,怡情。以此观壮溪,语言功夫了得。

   文本第八段,一把结实的木轭子,过拨人心爱之物。壮溪描写,它得之不易,却说烂木坑多得是。通过“钻,爬”两个动词,我们可以看出,骚黄牯们为了找到称心的木轭子,是不辞劳苦的。对木轭子的制作工艺,用“锯,劈,刨,扎,磨,抹”几个动词,写出了他们制作木轭子的精细环节。言语虽不多,却让读者能感受到他们勤劳、憨厚、心细。

   文本第九段,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苗寨壮溪冲,春天伐木,用哨子吹进莽林,一个动词“吹”,拟物手法,把骚黄牯、骟黄牯吹入山林,伐,削,过拨几个动词;秋后伐木,砍,伐,削,过拨几个动词。先别小看这个“吹”字,吹,写出了那一代人“一切行动听从指挥”,也反映出壮溪的父亲,生产队长,威信颇高。秋季伐木,多了个动词“砍”,这传达出山林疏朗,秋高气爽,砍木头刀斧声,很有节奏地响彻山林。也能让人体会到,父辈为了春节筹资,看到了希望,劲头十足。

   文本第十三段,过拨,骚黄牯他们,在布谷鸟声中,绕着轻烟,沐浴细雨,唱着苗歌过拨。这里几个动词“下,跨,小跑,扯,光,踩,送,接”,把当时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仿佛让我们看到了,当年血气方刚的苗寨汉子的那股拼劲,不能不让人肃然起敬。文中那苗歌,写出了青年男女,夫妻和鸣;打单的,内心凄苦,见本地青年女子出嫁,内心暗恋的,只好相约下辈子做她的梁山伯。歌声,在骚黄牯粗狂的声音里,悲喜交加。他们这是在宣泄,把内心的幸福痛苦,通过苗歌发泄出。那声音,在山林里震荡,回旋;在小溪里,欢快跳跃;在草蓬黄鹂的鸣叫声中,和弦。一人唱,二人和,骚黄牯都应和起来……

   《最后的过拨人》,语言详略处置恰当,真实地再现了当年的男欢女爱,意境尤美。壮溪,善于捕捉住山里人独特的性格,真实地还原了当时的情况。

   文本第五段:过拨人,是苗寨山里男人的事,偶有女汉子,如戏曲中的插曲(略写)。女汉子,这样的人,当时在“半边天”里,确实有之,我也曾亲见。可那时,不管你如何了得,只要你是女儿身,你就不能像壮溪文本中“骚黄牯”拿十分工。骚黄牯,用言语挑逗婆姨的疯语,写的很风趣。骚黄牯,拿眼瞟婆姨,疯言疯语,看似挑逗,其实就是他们那个年代爱情生活的镜头。壮溪,在文本中,很委婉,也很含蓄,把苗寨骚黄牯得意,调情婆姨的情境,还原得十分真实。由于骚黄牯性格粗犷,他们不可能像古装戏曲里,温文尔雅地谈恋爱。苗寨男女青年,他们大胆追求爱情,偷偷摸摸谈恋爱的情境,也很值得玩味。“扫把撑门人自开”男女主人公,事先有约,扫把形同虚设;“半夜跳墙狗不叫”,一看就知跳墙者,是熟人,连狗都不搭理。这诗句般的言语,足以见得壮溪,处理文字的能力不一般。

   《最后的过拨人》,还通过点面结合,不仅写了壮溪冲男女情爱,也道出了父母感情恩爱。

   文中第六段,壮溪,对骚黄牯,骟黄牯与女人野合的故事,作者点到为止。如何做一个响当当的骚黄牯,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副好身板,一双好脚力,一个耐磨的好巴肩。对巴肩制作的描写,工序很复杂。母亲为父亲制作巴肩。油灯下,一针一线,针脚细密而均匀,包边整齐圆滑。试巴肩,父亲笑呵呵,道出了父母恩爱有加。

   《最后的过拨人》,主题很突出。过拨,不仅仅需要力量和勇气,更重要的是技能和团队精神!

   文本第十、十一段,提到过拨,是苦力活。他们的婆姨,对此事看的很重,把最好的东西积蓄起来,作为这次出征的营养保障。为了保证自己的英雄顺利,她们除做好后勤保障,还亲自上阵,伐道之羁绊,填坑,扫路清障。真所谓:一个过拨人的背后,离不开家人的支持。

   文本十二段,过拨队,队伍精干,还须组织协调好。其中一个关键人物,队长很重要。他要能知人善任,根据每个人的能耐,确定他们的不同位置。一迎一送,面对面,背对背,都要十分和谐。这里交代了团队精神很重要,也写的很详细。

   文本第十七段、第十八段,点面结合,以父亲的视觉,描摹了一场震撼人心的场景:太公蒋真元和母亲二十几个妇人,每人扛着一捆干稻草,沿途险要处撒一小把。父亲就此,像个宣传员,给过拨人鼓劲,“为了老人和婆姨们,我们拼了”。场面十分感人,那一幕幕温馨的画面,让读者看到了父辈,男女老少,团结,勇敢,互助的优秀品质。

   文章的结尾处,大山还是当年的山,壮溪冲,还是那么有活力。然而,最后的过拨人,相继老去。尤其是,作者想起去世的父亲,不禁泪流满面。感情升华,让人回味久久!

   不过,我还想温馨的提2点拙见:

   还原真实情境时,描写须细致,精准,生动。如你动用多种艺术手法,会让你的文字变得更加生动而富有灵性。

   语言,最好不要让读者产生歧义。如文本中“野合”二字,不熟悉我苗寨风情的,还以为苗寨青年男女行为不检点。其实,像我,熟悉苗寨情况的,就知道“野合”,是苗寨青年男女,冲破了媒妁这道程序,他们在自由恋爱,显示了新社会,婚姻自由了。后文中诗句,也有提及:“扫把撑门人自开,半夜跳墙狗不叫”,就是这种情况下的暗示。

   总而言之,壮溪的《最后的过拨人》,取材新颖,内容真实,情感真挚,描叙生动,感染了读者,也打动了我。希望壮溪,继续努力,写出更多具有苗寨风情的美文,以飨读者。

   附:

   原作链接http://www.vsread.com/article-867927.html

上一篇: 舍中怨言

下一篇: 一台不该报废的工程车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