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库 >> 头条文摘   

贾兴旺:“髀石”承载的从前记忆

编辑:admin 阅读:734 次更新:2023-10-19 举报

  “哎,髀石!这可是好东西呀!”不久前在一次吃羊肉抓饭的餐桌上,我无意间吃到了一枚羊髀石,看着眼前的这块熟悉、亲切的羊骨头,我就像是遇到了久违的老朋友似的甚是兴奋。

  羊髀石是羊后腿膝关节中的一块骨头,在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髀石”可是我们新疆少年儿童最喜欢的“玩具”之一。那时候我们要是能够得到一枚髀石,自豪感、幸福感和成就感就会满满的洋溢在脸上。在新疆这块广袤的土地上,“髀石”曾经给我们那一代的孩子带来了无尽的欢乐。

  “髀石”一词是新疆俗语,哈萨克语为“阿斯克”。打髀石原本来源于草原民族,是流行于北方的一种古老的民间游戏玩具,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元史·太祖纪》里就有文字记载:“复前行至一山下,有马数百,牧者唯童子数人,方击髀石为戏。”《元朝秘史》卷三记载:“札木合将一个狍子髀石与铁木真,铁木真却将一个铜灌的髀石回与札木合 。”可见,在元代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就已经非常盛行玩髀石了。

  羊髀石形状像个立体的“工”字,共有前后上下左右6面,其中4个平滑的表面可做底支撑髀石站立不倒。一套摸起来顺手、玩起来方便、看起来漂亮的髀石,往往寄托着那个时候的孩子对快乐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髀石不仅仅在羊的后退骨上有,牛、猪、狼等动物的后腿骨上也都有髀石,只是大小和形状不同而已。牛髀石个头庞大,拿在手上就像是个拳头似的特别粗壮;猪髀石比羊髀石要大的多,它的形状比较丑陋,就像是一个扭曲的约等于符号,有些弯弯曲曲;狼髀石的形状孟一看还以为是半截残缺的羊髀石,但是在髀石的家族里面,最值钱、最稀缺、最珍贵的还是当属狼髀石。在哈萨克族的民俗里有“男戴狼牙,女戴髀石”的说法。狼髀石是游牧民族驱邪除恶,避灾免祸的圣物。因为狼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野生动物而且数量稀少,想得到一枚狼髀石其实是非常困难的,所以狼髀石就显得特别弥足珍贵。

  追溯远古,我们人类的祖先对狼充满敬意,上古时候人们相信捕食动物为生的兽类属于另外一些种族,它们身上存在着令人崇拜的神奇力量,人类毫不怀疑地把自己的部落看做是这种或那种神奇动物种族的属员,把它们奉若自己的祖先加以敬仰,把这种动物作为自己部落的标志,这就是所谓的狼图腾。九十年代的时候,我到中蒙边境的北塔山牧场出差,看到当地牧民有私下悄悄兜售狼髀石的。当时一枚狼髀石的价格被炒到了上千元,哈萨克族牧民对狼髀石充满了崇拜和神秘感。

  髀石的玩法大致分为“抓髀石”和“打髀石”两种。“抓髀石”为女孩子的玩法,往往是几个小丫头围在一起,像玩抓石子一样,将一把髀石抛起,在髀石将要落地的一刹那再抓住,将髀石摆出“站立”的姿态,多者为胜每人轮流进行,主要体现在手疾眼快的功夫上。女孩子玩抓髀石喜欢把髀石涂上粉的、黄的、绿的、红的等各种颜色,髀石在抛起翻飞的时候,五颜六色上下起舞非常好看。

  “打髀石”则是男孩子的玩法,玩打髀石有很多的规矩,如果你抛的髀石站立起来,凹凸不平的一面在上叫“香九”,反之平的一面在上叫“臭九”,抛的髀石没有站起来,平躺着的叫“背背”。香九先开局,这是必须遵守的规矩,然后画一条线,玩伴在离线一定的距离摆好髀石,这时你如果是香九,就可以拿着髀石在线上打别人的髀石,如果你打上别人的髀石,并且打出一定的距离,这枚髀石就归你了,如果你打不上,别人就可以打你的髀石,同样打出一定的距离,你的髀石就归了别人。那时候,打髀石这种游戏决不能在学校玩,一旦叫老师发现你在学校玩髀石,轻则批评重则被叫家长,免不了被家长一顿暴揍,所以只有在放学后,或者暑假和小伙伴在一块玩。我们的小伙伴对“打髀石”输赢也是很计较的,为避免输局也是想尽各种办法,常常是故意把别人的髀石挡住,或者装作不经意间把自己的髀石踢远一些等等一些小动作,有时为了一个髀石的输赢会争的面红耳赤甚至大打出手,但是过不了一会又会和好如初。

  “打髀石”的水平也往往被分为三、六、九等,水平差不多的对手才会在一起进行角逐比赛。不在一个档次的选手绝对不在一起玩,那样呈现一边倒的趋势也就没有任何比赛的悬念了。“高手”进行打髀石比赛的场面往往会吸引众多的围观者,双方你来我往比赛的非常激烈。在比赛的过程中,不时会有人为自己支持的选手呐喊助威,场面也是非常的热闹。

  玩“打髀石”不仅要求抛掷的精准,而且髀石的轻重程度与是否顺手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髀石的重量足,抛掷的时候不飘,准确率自然就会提高。为了增加髀石的重量,我们经常自己动手在髀石上用钻头打上孔,然后再把熔化的铅水灌注在髀石打好的孔里。或者用金黄色的铜丝在髀石的中间缠绕上几圈,这样既美观又可以增加髀石的重量,玩起来就会非常得心应手。

  那时候的孩子谁都有几枚髀石,不要小看那小小的髀石,在当时能找到一个好的髀石也是非常不容易,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只要是能够得到一枚髀石都会感到开心的不得了。在那个年代,髀石作为玩具,又让多少孩子心驰神往。

  尽管新疆是全国最大的牧区,但是在计划经济时代羊肉在社会上的供应依然是非常紧张,往往只在春节前进行统一、集中供应。这也就导致了一些迫切想要得到一枚髀石的孩子们,对过年卖羊肉会有“望眼欲穿”的感觉。在春节前夕开始供应羊肉的时候,一只只宰好的冰冻羊肉在肉店里就像是柴禾似的被码放成一摞一摞的,有的羊腿上还连接着髀石。“猎取”髀石的孩子们早就在肉店外面围成了一圈,一旦发现一块有髀石的羊腿被某个认识的熟人买上了,便会“叔叔”、“大伯”的喊个不停,央求人家把羊腿上的髀石一定要留给自己。

  髀石在当时是所有人都知道的稀罕物,家里有孩子的家长不会舍得把髀石送给别人,他们把羊肉拿回家之后,会为这枚髀石应该给家里的哪个孩子而召开家庭会议,争论不休自然是没有结果,为了打破僵局往往是父亲拍板决定先把这个髀石给谁,然后承诺下一个髀石一定会给谁,分发髀石成了那时每个家庭发愁的一件事情。

  那时的孩子们不仅喜欢玩髀石,而且还喜欢积攒髀石,孩子们都以追求自己所拥有髀石的质优量多为荣耀。还记得我积攒在一个大铁皮罐头盒子里的髀石大概有三十多枚,“哗啦”一声倒在地上后也是特别的壮观,那种感觉就像是将军在检阅自己的士兵似的,会有满满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髀石毕竟是一块羊骨头,如果处理不好不仅会发出非常难闻的异味,而且它渗出的油脂还会弄的两手油乎乎脏兮兮的。所以,生髀石必须要放到开水锅里经过汆煮处理加工,将其中的油脂完全释放干净之后才可以当作玩具。煮髀石看似简单,其实那也是一项技术活,煮过头了髀石会失去钙化成分,变得酥软缺乏韧性,在抛掷、碰撞和击打的过程中非常容易破碎;如果煮的过轻,骨头里的油脂又不能充分释放排出,同样会有难闻的异味和油脂产生。髀石玩的多了,也就具备了鉴别髀石优劣的眼光,像哪个髀石是绵羊的,哪个髀石是山羊的;哪个是左腿的,哪个是右腿的;哪个是生的,哪个是熟的等等,都能够辨别得清清楚楚,说的头头是道。

  一些爱干净的家长是不鼓励自己的孩子玩髀石的,因为髀石在泥土地上滚来滚去的很脏。有时髀石会在玩耍的过程中掉进泥坑或路边的水沟里;有时髀石还会不小心沾上路边的鸡屎、鸭粪之类的。我们那时候根本就不会顾及这些,只要玩的开心,管它沾上什么脏臭不干净的东西呢,捡起来擦洗干净继续玩就是了。

  新疆的冬季气候寒冷,但是也阻挡不了我们玩髀石的快乐心情。戴上棉手套虽然保暖,但是却感到非常不方便,于是便摘掉棉手套徒手打髀石。由于不戴手套玩髀石的缘故,双手往往会被冻的红肿,甚至长出冻疮。

  在计划经济时代,尽管生活物资非常匮乏,但是孩子们可以玩的东西也很多,而且每个人的动手能力都非常强。像沙包、弹弓、铁丝枪、火柴枪、铁环、皮筋、毽子、跳绳、爬犁等各种玩具,完全都是每个孩子自己动手制作的。那个时代的孩子从来都不会感到无聊和寂寞,因为每天除了上学就是玩耍,都感觉时间不够用似的特别忙碌、充实、快乐。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上各类生活物资的供给开始逐渐丰富起来,各种购物票证限制也逐渐取消,儿童玩具市场也迎来了“百花齐放”的局面,各种运动型、智力型玩具开始不断涌入市场,儿童玩具更是向着电子化、科技化发展,髀石在人们的印象中逐渐成为了一段过去的记忆。

  在国内,髀石虽然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是在我们的邻国哈萨克斯坦,“打髀石”这项运动却得到了良好的继承和发展。据媒体报道,在哈萨克斯坦经常会举办不同级别的打髀石赛事,打髀石运动在哈萨克斯坦已经不仅仅是孩童的游戏了。2017年,哈萨克斯坦髀石游戏还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2021年的一份数据显示,仅在哈萨克斯坦的努尔苏丹市就有10名髀石游戏大师级运动员,另有12名青年运动员被推举为该头衔的候选人。目前,世界上还有许多国家已经建立了髀石游戏联合会,进一步丰富髀石运动的玩法和规则。随着更多国家参与其中,髀石游戏将来有可能会成为兼具趣味性和竞技性的国际赛事。未来,“打髀石”这种游牧民族朴素但不乏情趣的文化传统,也将以崭新的方式得以保护和延续。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