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库 >> 散文   

湘西四日行

作者:楚国良 阅读:257 次更新:2023-10-18 举报

湘西四日行
一一湘潭市诗词协会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侧记
文/楚国良

湘潭市诗词协会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侧记湘潭市诗词协会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侧记

  早闻湘西大名,电视里放映的《芙蓉镇》,沈从文以湘西为背景的小说,留给我很深的印象,被那里淳良的民风,有趣的故事所吸引,湘西,当然不止边城。这里有最淳朴的乡民,这里有最动人的山水,这里有最多情的苗女。这里有神秘的巫蛊传说,这里有惊悚的赶尸故事,这里更有无数口口相传的民间逸事……
  走进湘西,路在脚下,酒在杯中,故事就在你我的笑容里。
  2023年10月13日至16日,中共湘潭市诗词协会党支部部分党员和诗友共25人,组成“中共湘潭市诗词协会党支部党日活动”采风团,由龚远生书记、陈湘衡主席带领、罗小玲副主席兼秘书长组织,来到了湘西地区开展党日活动、学习采风活动。
  本次活动历时4天3晚,转辗吉首、花垣、龙山,永顺等地,得到了当地诗词协会和党政负责人的热情接待和大力支持。
  4天3晚的时间,采访团成员还游览了吉首乾州古城、矮寨镇及矮寨大桥、边城茶峒、永顺猛洞河及芙蓉镇等地,并在一脚踏三省界碑处纷纷留影,各位采访团成员均有诗词联赋抒发感慨(后续即有专集发表),16日下午6点多,大家怀着依依不舍之情告别芙蓉镇,踏上了返程的路,直至17日凌晨1点半才安全到家。
  一一题记

  (一)
  早就听说湖南吉首有座举世闻名的矮寨大桥,一直无缘目睹真容,这次终于得尝所愿。
  据有关资料介绍,矮寨大桥是座悬索桥,又名吊桥,即以通过索塔悬挂并锚固于两岸的缆索作为上部结构主要承重构件的桥梁。位于湖南省湘西州吉首市矮寨镇境内,距吉首市区约20公里,是国家重点规划的8条高速公路之一--长沙至重庆通道湖南段吉(首)茶(峒)高速公路中的重点工程。工程为双层公路、观光通道两用桥梁,四车道高速公路特大桥。桥型方案为钢桁加劲梁单跨悬索桥,全长1073.65米,悬索桥的主跨为1176米,桥面到峡谷底高差达355米,创造了四项世界第一,2007年10月启动建设,2012年3月正式通车,极大地改善湘渝两省市的交通现状,对两省市乃至中西部的对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我们开车至桥底下,仰视天空,雄伟壮观的大桥横跨对岸山顶,真有“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之感。站在桥下的公路旁来回走动、拍照,观看两旁高耸的山峰,抬头偶望从矮寨大桥行驶的汽车,无不感到惊奇、钦佩。不由我回想万里长江第一座武汉长江大桥修建,还是苏联援华工程之一,如今自己修建的矮寨大桥難度更大了。回家后我查了一下资料,矮寨大桥创四个世界第一:一是大桥主跨1176米,跨峡谷悬索桥,创世界第一。二是首次采用塔、梁完全分离的结构设计方案,创世界第一。三是首次采用轨索滑移法"架设钢桁梁,创世界第一。四是首次采用岩锚吊索结构,并用碳纤维作为预应力筋材,创世界第一。
  湘潭市诗词协会主席陈湘衡即兴填词一首《满江红•题矮寨特大悬索桥》 , 词曰:
  神秘湘西,万千寨、祖源一脉。亘古见,崇山巨壑,鸟猿怡得。流水浮云无尽处,玉英芝草生魂魄。有行人携韵涉江来,伤心客。
  春风起,春阳赫。春雨润,春潮泽。喜雄才经略,缚龙成索。大道横空盈瑞彩,前程锦绣同收获。壮襟怀世界互交融,诗情迫。
  (二)
  乾州古城位于湖南省湘西自治州首府吉首市区内的万溶江河畔,具有4200多年历史,夏商时期这里就有土著先民繁衍生息,秦汉时期这里是重要的商埠码头,南来北往的驿站、驿道在此交会,水上交通发达,是当时经济较为发达的地方。
  乾州,属十里盆地、周围环山,苍松翠柏,绿树成荫,其山如九龟寻母。有万溶江、天星河二水绕洲,形成三陆横陈,状如乾卦,谓之乾州。
  古城内那纵横交错的青石街巷,古香古色的民居,江南奇居——胡家塘、九福堂,令人倍感神圣的文庙,甚称奇美的乾州八景,扎工精巧的“乾州春文化”,富有灵气的观音阁,南方长城古遗迹等名胜古迹、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及古今文化墨客留下的古诗遗咏、文稿书画,都使乾州古韵犹存,令人无限遐想。
  登上古城入城口拱极门的台阶,古老的乾州街便映入眼帘。这些宽窄不一的石板路,是那么的熟悉。青石板街、青砖灰墙、黛瓦飞檐、雕梁画栋、古旧木门、大红灯笼、雕花木窗、镂空旧床、根雕家具、傩戏面具……一路走来,目不暇接,美不胜收。只感觉自己仿佛误入了另一个时空,或是乘着时光的快车穿越时空,回到了久远的时代。
  早在沈从文著作《湘西》中是这样描述乾州古城的:“乾州,地方虽不大,小小石头城却整齐干净,且出了近三十年来历史上有名姓的人物……”他道出了乾州古城,是个古老神秘、繁荣昌盛地方。
  游罢归来,湘潭市诗词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罗小玲写下《七绝 乾洲古城之夜     》曰:
  一见繁城不夜空,迷灯辉映女儿红。
  峒河流走沧桑意,且有琴声与景同。
  (三)
  花垣县位于湖南省西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部,东与吉首市接壤,南与凤凰县交界,北与保靖县相邻,西与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毗连,西北与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为邻。据【清】同治《永绥直隶厅志·地理门·建置》记载,县境秦属黔中郡,前汉属武陵郡,后汉为五溪地,晋属武陵郡,宋齐属郢州,梁属武州,陈属沅陵郡,隋属辰州,唐为溪州地,宋属奖锦地,元为六里苗地。在今吉卫镇境内的老卫城(吉多坪),先后有明朝设置崇山卫,崇山千户所,隶湖广土司。花垣县城 花垣县县级建制始于明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置镇溪军民千户所,分镇溪崇山124寨为十里,自高岩河分界,下四里为今吉首地,上六里为今花垣县域,旧称“六里苗地”。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设六里同知,雍正十年改六里为永绥厅,治吉卫吉多坪,“永绥”之名由此始。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升永绥厅为直隶厅。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厅治迁花垣(今县城)。民国元年(1912年),改直隶厅为行政厅。次年,改永绥厅为永绥县,属辰沅道。民国24年(1935年)属湘西绥靖处。民国25年(1936年)属湖南省第四行政督察区,民国29年(1940年)属第九行政督察区。1949年11月和平解放,同时成立县人民政府,治花垣,属沅陵专区,1952年改属湘西苗族自治区。1953年9月,永绥县改名花垣县,辖地、治所不变,花垣县名由此始。1955年属湘西苗族自治州,1957年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花垣县是个苗族人口占70%以上的苗族聚居县,它的前身是永绥县。“永绥”二字是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清王朝派兵征服了六里350寨苗民后,于崇山卫故地吉多坪(今吉卫镇)设副将一员,赐名“永绥协”而来。同时,设六里同知主管民事,雍正十年改六里同知为永绥同知,是为花垣县之雏形。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永绥同知升为直隶厅同知,并于花垣寨境添设总兵一员,统辖永、保军务,赐名绥靖镇。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永绥厅治从吉多坪移至竣工不久的新花园城,民国十五年(1926年),改知事公署为县政府,知事改为县长。
  不论是清王朝赐名的“永绥协”“绥靖镇”,还是城区的“绥吉书院”“绥阳书院”“绥安桥”,都离不开那个“绥”字。这是封建王朝妄图用“安抚”“永绥”“绥靖”一类字眼来掩盖其镇压苗民的残暴统治。但是,压迫越重,反抗越烈,不论最后是什么结局,永绥苗民一直反抗不息。近200余年间,起事于永绥苗地的较大规模的反抗斗争就有三次:乾隆六十年至嘉庆十年(公元1795年——公元1805年)暴发的以“逐客民,复故地”为口号的乾嘉苗民起义;1936——1938年永绥苗民吴恒良、梁明元等领导的革屯抗日运动;1941年永绥盐井苗寨苗民麻老泮、麻老魁等领导的“布将帅(跳仙会)”运动。1949年11月,永绥县解放,1952年实行了湘西民族区域自治,永绥县属湘西苗族自治区管辖,从此,永绥苗疆走上了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民安定、生活幸福的社会主义康庄大道。
  回顾得名“永绥”以后的那几百年带血的历史,必然使各界人士要倡议废除“永绥”之名。1953年经上级政府批准,以镇名为县名改永绥县为花垣县,成为湘西州唯一的一个县、镇共名的县。紫霞湖景区 石林荣那么花垣镇“花垣”之名又来自何处?“花垣”是由“花园”演化而来。源于镇南郊昔日为保靖土司所修建的大花园,作为宴游之所。
  【清】同治《永绥直隶厅志·古迹》记载:“花园,即今治也。旧为保靖宣慰司花园,有妆楼镜阁之胜,杂植各色花卉,春来烂漫似锦,与姬侍游宴其间,女士往观不禁……康熙中曲阜孔尚任来游此园观演所制桃花扇传奇,极欢而散。”相传,康熙帝对《桃花扇》中流露出来的反清情绪大为不满,不久孔便被贬职下江南治水,曾沿着酉水来到保靖,被土司邀游花园留下了这段历史佳话。在同治《永绥直隶厅志》中,时而写作“花垣”,时而写作“花园”,如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九月的圣旨就有“刘君辅仍在花垣一带堵防……”之句;而同年十二月七日的圣旨则有“将永绥花园、龙团一带肃清后……”之句,“垣”“园”二字似乎通用。
  《说文解字》曰:“垣,墙也”。“壁,垣也”。“墉,城垣也”。“花园”地名演化为“花垣”,与花垣地建了新的城垣有关。原永绥厅治在吉多坪(即今吉卫镇),因“孤悬苗地”,不利战事和军需供给,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清政府便下令拨款在花垣寨旁兴工修建石城一座,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永绥厅治便迁于新城。从此,“花园”便演变为“花垣”了。
  (四)
  大学时代读过的沈从文的著名小说《边城》,故事发生就是这座古镇,它有个充满诗意的名字——茶峒古镇,位于湖南省的湘西州花垣县边城镇,地处于湘黔渝三省交界处,因此也有“一脚踏三省”之说,在花垣江边还有界碑为证。古镇因花垣江与重庆的洪安边城隔江相望,还保留着拉拉渡船来回跑为游客服务,每人每次2元过渡船费。还有一种小舢板,可以坐六个人,每人20元去到1公里左右的三省界碑游玩。江水清澈见底,在江水中游玩真是非常遐逸。
  茶峒古镇是一个悠久历史的土家族古老村落,距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文化,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悠久的历史赋予了这个古镇独特的韵味,每一个老街巷、古建筑都蕴藏着浓厚的历史氛围,在这里,会看到众多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走在其中可以深刻领略到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魅力,尤其是古老的街巷,用青石铺成,两旁是枝繁叶茂的老树,犹如穿越回古代的时光隧道,让人仿佛置身于梦幻世界。
  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著名文旅策划人刘敏在《湘西觅胜》一诗中感慨:
  深秋探秘雾千重,漫步乾州古韵浓。
  人道边城多艳遇!山奇水秀映青峰。
  (五)
  一种文字代表着一种文明,而一种字体代表着一个时代。在漫长的华夏文明史上,每一代人都留下了不一样的痕迹,商周的甲骨文和金文、秦朝的篆书、汉代的草书、唐朝的楷书……无不向我们诉说着属于它们的时代传说。就在2002年出土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里耶镇里耶古城1号井的37400多枚秦代木简也在向我们诉说着属于它们的时代故事。
  里耶秦简博物馆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里耶镇,依山傍水,风景宜人。该馆于2010年10月28日正式开放,现展出简牍、青铜器、陶器等珍贵文物共400余件,占地面积3.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7200平方米。​​2018年9月,经过博物馆自评申报,省级博物馆行业组织评定,全国博物馆评估委员会组织专家复核,并报请国家文物局备案,中国博物馆协会决定同意里耶秦简博物馆为第三批国家二级博物馆。
  里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2200年前,里耶古城 里耶是秦朝洞庭郡迁陵县的县治所在地,为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重镇。里耶是湖南境内唯一一处既传承了秦汉文化,又融合了巴蜀文化、土家文化的古镇。2002年6月里耶惊现战国至秦汉时期古城遗址,填补了国内秦汉古城,尤其是秦代古城考古的空白,特别是出土的3.7万余枚秦简,内容涉及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诸多领域,其价值可与殷墟甲骨文和敦煌文书等媲美,被专家誉为“北有西安兵马俑,南有里耶秦简牍”。
  这次出土的木简主要是描写了秦朝洞庭郡迁陵县的档案,学术界统一认为它是秦始皇兵马俑之外最大的秦代考古重大发现,填补了秦朝大部分史料的缺失,更是改变和充实了人们对秦朝历史的认识。可以说,里耶秦简对于秦史的重要性完全不亚于甲骨文对商史研究的意义。如果说里耶秦简是一个秦朝古镇的历史缩影,那么里耶秦简记载的一切也是整个秦帝国的缩影。​​​​
  里耶秦简博物馆是世界上唯一一座以秦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分为“古城印象”“迁陵往事”“酉水人家”“帝国县政”四个主题展厅。
  (六)
  龙山县苗儿滩镇捞车惹巴土家风雨桥全长为288.8米,比世界保持者246.7米长的芷江龙津风雨桥还要长41.1米,成为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土家特色的土家风雨桥,创造了风雨桥的新记录。
  在土家语中,“捞车惹巴土家风雨桥”意为“捞车河上美丽的土家风雨桥”。风雨桥还有一个美丽动人故事,很久以前,一对年轻的恋人携手过桥,河底突然刮起一阵狂风,一下子把美丽的姑娘卷走。原来,是河里的螃蟹精看上了美丽的姑娘,要把她抢回去做妻子。勇敢的小伙子马上跳入水中,从身后拿出镰刀拼命 。可妖精太厉害,掀起一个浪花把小伙子甩到岸上。小伙子伤心得哭了起来,要自杀随心上人而去,哭声惊动了水底善良的白龙,他深深地为小伙子的痴情而感动,于是飞出水面,施法将螃蟹精变成了石头,救出了姑娘。这对有情人终得以重聚,可白龙因为擅自现形而被罚永不得下凡。
  人们为了感谢白龙,为白龙积德积福(在湘西“修桥”“铺路”等公益事业被认为是最光荣、最能积累大功德、最让人尊重的善举),便把原来河上的木桥改建成了画廊式的大桥,还在柱子上刻了许多白龙的形象,更称它为“回龙桥”,寄托对白龙的思念。由于此桥又能让人躲避风雨,渐渐地人们便又称它“风雨桥”。
  在这浪漫的传说中,既有对美丽事物的赞颂,又展现出湘西人善良的品性。我们不难想到,在湘西,有这样“美丽的地方、善良的人、动人的传说和质朴的情”,自然会是所有人都倾心向往的地方,所以由于这个动人的传说,“风雨桥”也成了情侣们谈情幽会的好去处。
  伴着潺潺水声与轻柔的河风,你总能看见并肩坐在桥廊里倾心长谈的浪漫背影。随着湘西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湘西独具特色的风雨桥将变成展现湘西魅力的又一大文化窗口,它是世界的一道风景,更是一个梦。
  (六)
  湖南湘西,是中央红军长征首选目的地。红六军团红十八师是中国工农红军最后出发长征的队伍。湘西龙山茨岩塘,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最后出发地。
  龙山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位于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最后出发地——湘西龙山茨岩塘境内。
  龙山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是在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旧址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2007年10月正式建成开馆,占地26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6808平方米。先后被授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湖南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基地”。
  龙山是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湖南段)重点县之一,是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核心区域。目前已列入国家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红二方面军长征片区),茨岩塘红色景区是“潇湘红八景”之一,已列入“锦绣潇湘”湖南旅游精品线路(不忘初心,重走长征路红色文化线路)。
  纪念馆下辖国家级文保单位共4处,其中茨岩塘3处:湘鄂川黔省委、省革委、省军区旧址,红二、六军团兵工厂旧址,红二、六军团医院旧址;兴隆街1处:湘鄂川黔省委、省革委、省军区旧址。省级文保单位共3处:龙山县革命委员会旧址,红二、六军团供给部旧址,红二、六军团随营学校旧址。
  馆内“江南柱石,红色摇篮——茨岩塘”基本陈展利用多处旧址联合布展,生动再现了湘鄂川黔革命史的光辉历程,让观众在重温红色经典中铭记初心。近5年来,纪念馆举办临展23次,年均客流人次突破了24万人次,是发展红色旅游、保护革命历史文物,对广大党员特别是青少年群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是湘西州主要红色景点和湖南省乃至全国的知名红色景点。
  (七)
  从龙山县城前往芙蓉镇,中途尚有一景,名曰太平山,值得一看。
  太平山景区位于龙山县城。由果利河红色漫道、太平山大峡谷、太平山三大主体构成,因丹霞地貌太平山形似巨象、红色漫道百卉含英、峡谷山水目酣神醉而声名鹊起,更因绝壁象背上普照禅寺香火延绵1600余年、得光绪敕封“禅宗曹洞正宗”而名动武陵。同时,城在河畔,景在城中,山在城边的独特区位,形成了游览价值别具一格的城景一体化综合体。
  上世纪二十年代,民国大家章太炎拜读《龙藏》于此,流连忘返,留下“五溪天下险,神仙太平山”美誉。1935年,任弼时、贺龙率红二六军团在此迂回、补给,发展工农武装,实施“围城打援”,英雄的土家儿女前赴后继,播下燎原火种。1997年,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亲题“太平山”名,墨宝生辉,佛光又驻。
  2020年7月,经十余年打磨,焕然一新的太平山景区正式开放,包含观景祈福、山地休闲、红色瞻仰、研学禅修四大游览内容,有一楼览两县(湖南龙山县、湖北来凤县)的观音阁、皇赐见证松月塔、高空竞漂、绝壁攀登、红色遗迹兴隆桥(红军桥)、太平水仓等一系列精华景点和体验项目。2021年12月,太平山景区获评国家级AAAA级景区。
  游罢归来,湘潭市诗词协会党支部书记龚远生即兴写下《登太平山》,赞曰:
  长吟复啸上云梯,指点重峦拱五溪。
  拟请龙标同举酒,邀来太白听天鸡。
  (八)
  一座挂在瀑布上的古镇你知道吗?它就是芙蓉镇。芙蓉镇是湖南湘西的一处4A级景区,所处之地离凤凰古镇83公里高速路。芙蓉镇以前叫王村镇,因为1987年谢晋导演的一个电影《芙蓉镇》在这里拍摄而闻名,主角刘晓庆的米豆腐也跟着流行至今,因为这个电影,王村镇在2007年8月,更名为芙蓉镇。
  当你来到这里绝对会叹服这里的美景,一眼看去整个古镇都透露出一种古朴美。这里有湘西最大最壮观的一道瀑布,高60米,宽40米,分两级从悬崖上倾泻而下,可谓是壮观!
  这里还保留很多原始的吊脚楼,和山水融合在一起,别有一番感觉,能感受到独特的民族风情。
  在明清时王村是永顺府最繁华的商贸码头,便利的交通条件也使王村成为国外传教士活动的地方,芬兰牧师梅先春于清朝光绪34年曾在永顺县设堂传教,后来经美国籍神甫梅怡、鲍世希、惠泽民等传教士经多方考察,把此地改建为天主教堂。
  1986年,著名导演谢晋慧眼独具,在这里拍摄了电影《芙蓉镇》,所以当时的小镇也因芙蓉镇电影而一举成名。美丽的芙蓉镇吸引了许多的名导名角,并在此拍摄了多部具有影响力的影视剧,现在的影视厅以放映《芙蓉镇》电影为主,同时展示谢晋大师一生拍摄的所有电影海报,乌龙山剿匪记、湘西剿匪记、湘西喋血记、拯救女兵司徒慧、借问英雄何处、菊花醉等影视剧拍摄花絮都有展示,还陈列了很多与之相关的图书、图片、影视碟等。
  芙蓉镇在五代十国时称溪州。公元939年,溪州刺史彭士愁坐镇王村,与楚王马希范发生著名的“溪州之战”,战后被朝廷任命为“都誓主”,管辖全国二十个州,地跨当今六省市,建立了自己的土王朝,开始了彭氏土司王朝28代818年的统治。
  摆手堂是土家人跳摆手舞的神堂,在重大祭祀活动和重要接待活动时,都会聚集在摆手堂前。摆手堂全是木质结构,整幢房子没用一颗铁钉,都是采用穿斗榫卯结构、木榫穿插其中的建筑工艺,结构非常紧密,古色古香。房子的最大特点就是不需要打地基,非常利于搬迁。湘西地处武陵山区,当地人依山而建房,临水而居家,土家人建转角楼,建房的过程也很有意思。最为讲究的是房子的那根主梁,这根主梁的采集必须得到山上别人家的林地里去砍伐,并且是偷偷摸摸的去砍,同时砍两根,把两根大树从山上抛下来,看哪根受损程度小就用哪根,然后请八个后生给树扎上红绸子热热闹闹的抬回家。这时被偷的人家要赶紧赶过来燃鞭炮以示庆贺,意即偷梁换柱,自己家里出了栋梁之才。
  酉水流域,是湘西土家族先民最早繁衍生息的地方。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土家族先民在这块土地上活动的记载,当时称为蛮或夷。湘西土司自五代后梁开平四年(公元910年),彭瑊为溪州刺史开始经营世代基业。经过彭瑊和彭士愁父子的经营溪州彭氏势力不断强大,不仅统一了酉水流域,而且把势力扩张到洪江流域。当时统治湖南的楚王马希范野心勃勃,极力把其统治势力向溪州推进。后晋天福四年(公元939年)发生了楚王马希范与土司王彭士愁一年多的溪州之战。彭士愁战败,遣其子与楚议和,而在溪州的战役中,楚王马希范已领略到溪兵强悍,且溪州山川险阻,不可直接控制,同意议和,划分疆界,铸5000斤铜柱作为议和证物,用2100个字把战争的经过和议和的条款,刻在铜柱上。
  铜柱高一丈二尺,八棱中空,是土家族人的神物,也是国务院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国家重点保护文物,铜柱上篆刻着:“王曰 尔能恭顺 我无科徭 本州赋租 自为供赡 本都兵士 亦不抽差 永无金革之虞 克保耕桑之业 皇天后土 山川鬼神 吾之推诚 可以玄鉴”,意思是说溪州虽受楚国羁縻,但可以不向朝廷缴纳赋税,不提供兵源,不互相争夺土地和人口,不阻挠交通,不干涉内政等,真实的记载古代版的“民族区域自治”、“一国两制”的政治创举。彭士愁的溪州刺史取得了合法地位,为其家族政权统治溪州八百余年奠定了基础。自此彭氏子孙世代承袭,直到清雍正七年(公元1728年)改土归流为止。
  从彭瑊算起,共承袭34代,其间有兄终弟及,孙承祖职者为28代。彭氏在溪州的统治,始于后梁开平四年(公元910年),共818年。“溪州铜柱”原物现保存于芙蓉镇古街内溪州铜柱馆内。面前的这根铜柱是按照1:2比例放大的。这组铜像再现了当年彭士愁与马希范饮血求誓的情景。
  从古到今,我国有据可查的铜柱共9根,其中7根只有文献记载,没有实物保存,有实物保存的有2根。1根为“长岭子铜柱”。是中、俄、朝国界,1900年前被折为两段保存在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博物馆,1根便是“溪州铜柱”。
  土王桥是典型的土家转脚楼结构,檐角高翘,象征着王者的威严,也起到辟邪的作用。土王桥保持着土家花桥的风格,只是规模上显得更高大雄伟。改土归流后,这里成为人们歇脚纳凉,谈古论今,对唱山歌,谈情说爱的好地方。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古溪州大地不仅孕育了绚丽多彩的土家风情,更早就了独特的边地异质文化。这一地区的土家族文化有别于鄂西州、黔江地区,是原汁原味的土家文化。现土家族传统的节日有祭祖、赶年、对歌择侣盛大的社巴节;土家姑娘回娘家的六月六(麻妈节);鬼节七月半等;歌舞有毛古斯舞、摆手舞和打溜子、咚咚喹、挖土歌、哭嫁歌等。

上一篇: 拆迁的故事

下一篇: 那镇 那山 那板栗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