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库 >> 散文   

苏轼词赏析之三十四《满庭芳》(归去来兮,清溪无底)

作者:岩青草 阅读:334 次更新:2023-08-20 举报

满 庭 芳

余谪居黄州五年,将赴临汝,作《满庭芳》一篇别黄人。既至南都,蒙恩放归阳羡,复作一篇。

   归去来矣,清溪无底,上有千仭嵯峨。丽楼东畔,天远夕阳多。老去君恩未报,空回首,弹铗悲歌!船头转,长风万里,归马驻平坡。     无何,何处有?银潢尽处,天女停梭。问何事人间,久戏风波?顾谓同来稚子;应烂汝、腰下长柯!青衫破,群仙笑我,千缕挂烟蓑。

  这篇《满庭芳》是苏轼接到朝廷批准他居住常州的诏命而作的,时年为元丰八年(1085)二月。南都,今河南商丘,阳羡是现在的江苏省宜兴市,古时宜兴属常州管辖。

在他“将赴临汝”的《满庭芳》 “归去来矣”中,写满了离别的愁情别绪和对黄州的留恋。同样是“归去来矣”,这篇满庭芳色调明快了许多,欣慰与愉悦是肯定的。

清溪指阳羡的荆溪。他想象将要长居的阳羡,水清而深,山高而嵯峨,景色壮丽正是归隐的好去处。 “天远夕阳多”,化用唐代诗人赵嘏《虎丘寺赠渔处士》 “岩空秋色动,水阔夕阳多”的意境,却也将“天高皇帝远”,远离朝廷是非之意隐含其中,东坡对将要定居阳羡的生活充满了希冀。 “老去君恩未报,空回首,弹铗悲歌。”回报“君恩”在这里是东坡发自内心的对朝廷包括对这次批准他定居阳羡的感恩。以自己的才智报效朝廷是东坡内心一直未曾泯灭的希冀与愿望, “弹铗悲歌”用的是战国时期冯谖食孟尝君的故事,尽诉满腔报国之情却无人理会,如今年岁已大,事业无成的悲哀。 “船头转,长风万里,归马驻平坡”。“船头转”,是说他向神宗皇帝上书,要求在阳羡居住的申请,神宗皇帝很快就批准了,但诏书下达时,苏轼已经到了南都,于是他立即调转船头,向阳羡进发。由此词意亦转,他结束对旧时的感叹,希望此次船头向东,能够一帆风顺,如夕阳下归家之马平稳而迅速,尽快到达阳羡。“归”字有回家的感觉,据说,东坡早在二十来岁时就心生卜居阳羡之念,他曾指着远处的群山说:“蜀山,蜀山,此山是蜀”(宜兴下属有蜀山镇),五月到达阳羡后即吟道:买田阳羡吾将老。从来只为溪山好。来往一虚舟。聊随物外游。他是把晚年将要定居的阳羡(宜兴)认作自己的故乡呀。这一句写出了他内心的急切与兴奋。令人慨叹的是,他归居田园的愿望并不能轻松实现,到达宜兴不满一月,又被起任为登州(今山东蓬莱)知州,家眷稍稍安顿,便又匆匆离开了本欲将老的阳羡。词中的“驻”字或刊印有误,南宋周必大的《书东坡宜兴事》谈到此词说:“军中谓壮士驰骏马下峻坂为注坡,其云‘船头转,长风万里,归马注平坡’,盖喻归兴之快如此。印本误以‘注’为‘驻’。”所言甚是。“苏轼的《百步洪》诗有“骏马下注千丈坡”句,言快而险的意气风发。苏轼在这里改用为“平坡”,曾经的万丈豪情只余下快捷又平稳,不要再起波折的希冀。

下篇,借助“无何?,何处有”两句进行转折。 “无何”指“无何有之乡”出自庄子《逍遥游》,意思为“空无所有”或者说逍遥自在的地方,这样的地方哪里有呢?遍看人间,都寻找不到,引出与天上仙人的对话,隐含“向天发问”,至此,悲哀的思绪又涌上心头。“银潢尽处,天女停梭。问何事人间,久戏风波?”“银潢”指银河,“天女“即织女星,织女停下手中的梭子问道“人间为何总是相斗角力,风波迭起?”这是东坡借织女提出的质问与困惑,这“相斗角力,风波迭起”,正是他久在官场,穷愁潦倒,一事无成的根本原因,其内心对这种官场争斗早已深恶痛绝。“顾谓随来稚子”,“稚子”指的是苏轼幼子苏过,时年十四岁,一直随父迁徙。“顾谓”是指回头对着儿子说,“应烂汝,腰下长柯”,“烂柯”是说烂了斧柄,引用的是南朝梁代著名文学家任昉《述异记》里,晋朝王质到山里砍柴,见有四个童子弹琴而歌,王质倚着斧柄旁听,待听完回家,一看腰里的斧柄已经烂完,家乡亲友也都早已故去,原来他已离家一百年了的故事。苏轼引用这个故事是说,岁月流逝,世事变迁,希望儿子不再有自己的遭遇。词的最末一句“青衫破,群仙笑我,千缕挂烟蓑。”东坡自嘲,“青衫”本已是低等官员的服色,何况还烂得像烟雨中的蓑衣一样,即谓,在底层已经很久了。“群仙”应是指旧时亲友。词的下篇是一种转折与清醒,东坡在“长风万里,归马驻平坡”的愉悦与畅快中,意识到,其实人间并不存在没有矛盾,可以完全逍遥自在的地方。

这篇词是东坡一贯的风格,豁达、高远而不乏幽默谐趣,在诸多表达愉悦、畅快的意象后,引入理性的思考,表明了东坡的清醒与内心深沉的哀伤。


上一篇: 喝火令.题菊花

下一篇: 三十六行咏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