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库 >> 散文   

苏轼词赏析之三十二《满庭芳》(三十三年,飘流江海)

作者:岩青草 阅读:1140 次更新:2023-07-30 举报


满 庭 芳

     余年十七,始与刘仲达往来于眉山。今年四十九,相逢于泗上;淮水浅冻,久留郡中。晦日,同游南山,话旧感叹,因作《满庭芳》云。

三十三年,飘流江海,万里烟浪云帆。故人惊怪,憔悴老青衫。我自疏狂异趣,君何事,奔走尘凡?流年尽,穷途坐守,船尾冻相衔。      巉巉。淮浦外,层楼翠壁,古寺空岩。步携手林间,笑挽纤纤。莫上孤峰尽处,萦望眼,云海相搀。家何在?因君问我,归梦绕松杉。

古时的迁徙是一场艰苦的跋涉,这篇词正写于元丰七年(1084)末,苏轼携家带口奔波在从黄州到汝州,途中路过的泗水边。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记载,此时的东坡对于在京城供职已不报奢望,而江南的富庶与美妙的风景吸引着他,他意欲在常州左岸的宜兴购买一处住宅,以作将来退隐之地。正好一位不孝之子为还债,将祖居变卖,逼得老母无处存身,偏偏这买主是苏轼,又偏偏苏轼见到了这位凄苦的母亲,便将房契当着这位母亲的面烧毁,并没有向卖主索回房款,这一举动,在东坡甚感豪爽舒心,但随后带来的是一家人几近绝境的艰难。在给朝廷的《乞常州居住表》中,东坡写到: “自离黄州,风涛惊恐,举家病重,一子丧亡。”在泗州的淮河边,他给朋友至少写了三首诗都提到饥饿。在一首诗里,他自比为夜里啃啮东西的饥鼠。这年的春节,他们全家就是在泗州的船上度过的。当太守送食物到船上时,孩子们欢声雷动。写作这篇词时正是东坡最为艰难困苦的时候。

序言中的刘仲达,名臣,是苏轼青年时代在故乡眉山结识的朋友,生平已无考。泗上,泗水之旁,指泗州,即今日的江苏盱眙。淮水浅冻,指冬日水浅且天寒结冰,船只能搁置在水面,不得前行。晦日,夏历每月的末一天,这里指十二月末。南山,在泗州东南,景色清旷,宋米芾称为淮北第一山。

词的开篇,以“万里烟浪云帆”来形容三十三年“飘流江海”的生涯。 “万里”距离故乡万里之遥, “烟浪云帆”将三十三年宦海沉浮、面临的惊涛骇浪尽数概括。结识刘仲达已经三十三年了,三十三年前,十七岁的苏轼,亭亭玉立、风华正茂,意气风发。而眼前步入四十九岁的东坡,却是风尘扑面,满目沧桑。年青时的朋友自然惊而相问,何以“憔悴老青衫”。“青衫”是布衣或低级官员的服饰,用一个“老”字,既有年岁已老之意,也包含着“总是”、“许久”之意,以示仕途困顿,一个“憔悴”,更是高度写出了当时的窘况。 “疏狂异趣”指不合时宜,志趣与常人不同,是苏轼对自己这三十三年的概括,充满着无奈、自嘲,却也流露出一种无怨无悔的情感。眼前的刘仲达想来也是人生失意,两人惺惺相惜,因此东坡用“君何事,奔走尘凡?”这样的反问句表达对他的同情, “尘凡”,凡尘、世俗、底层之意。上篇后三句: “流年尽”感叹岁月如流水, “尽”年事已高; “穷途坐守”,“穷途”比喻路走到了尽头。《世说新语·栖逸》注引《魏氏春秋》: “阮籍常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坐守:喻无所建树,坐视时光流逝, “穷途坐守”四字,哀伤、悲观,前途无着可又无可奈何;而“船尾冻相衔”即是当时淮水结冰,停泊的船只首尾相衔,无法航行的真实,也隐喻自己时令不济,羁绊无着。

下篇以表现山势雄壮、巍峨的“巉巉”二字开篇,使得哀伤、凄苦的气氛一荡而尽,后面 “层楼翠壁,古寺空岩”,在作者的笔下,南山陡峭而壮美,似乎也正如人生之旅。两个友人“携手林间,笑挽纤纤”亲密而相谐。这里的“纤纤”不仅是说刘仲达手指纤细,也是说刘的身体羸弱,登山途中,东坡时时加以搀扶。 “莫上孤峰尽处,萦望眼,云海相搀”,这一句从面上看,作者是劝告朋友,不必登上山峰的最高处,因为孤峰尽处,即使长久眺望,看到的也只是茫茫云海上下浮动,一片虚空。而内里也包含着不期待朝廷的重用,不求政治上闻达之意, “尽处”最高处, “萦”有缠绕,长久的意思。结句“家何在?因君问我,归梦绕松杉”,刘仲达或以“思念家乡吗?”相问,东坡借此问,以“归梦绕松杉”,表达了自己对归隐田园的向往,松杉,代指家乡的树木,回归家乡的思绪如梦,时时缠绕、游荡在家乡的松杉林木间,经久不绝呀。

虽已落拓到衣食无周,前途渺茫不定,却依然写得大气、豁达,雄逸奔放。开篇的“万里烟浪云帆”境界开阔,结句的“归梦饶松杉”情景交融,意味幽长,读来感人。


上一篇: 终生的思念

下一篇: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